1933年安上考古的位置,在今虎山水库附近后安上村北谷堆顶高崖子上,即该村村民所发现“邾义伯鼎”等十四件青铜器的地方。
根据近年来发现的“虖佁丘君戈”、“虖佁丘君盘”的铭文,推断古目夷国的都城或者春秋目夷邑就是县志所记载的安上、峭村附近的“仙源城”。
目夷国说
崔祥震
2012 5 8 初稿
2018 11 11 终稿
一目夷国溯源
目夷氏族是上古时期东夷部落群中的一个小氏族部落,其地望在今天山东省滕州市东南10公里的木石镇境内,即位于目夷山、大山、长山、丰山南北一脉为西障,虎山、落凤山、三山南北一脉为东凭之间狭长的半峡谷、半平原的地带上。目夷氏族由于重视桑农,自足自给,在夏代或之前的龙山文化中早期就发展建立成了目夷国。夏、商之际,目夷氏国这个似如世外桃源的蕞尔小国依然存在着,国都在今镇北部的虎山西麓安上与峭村附近。西周之际为邾国的目夷邑。春秋之际,为滥国的属邑。春秋后期,目夷邑属鲁国。战国之际为齐国领邑。秦汉之际为昌虑县目夷亭。亭即是秦汉之际的基层三级行政单位“乡里亭制”之“亭”。
明版《滕县志·山川志》载:“城东南十五里曰狐台山,一名目台山。山戴石如灰堆状,兴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湖山。又曰壶山者,皆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缯(又作鄫)、鲁臧讫救缯,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又有目台[yi]亭。今山南头名木石者,疑亦目台之讹也。亦误。”
民国之际滕县地方志资料,几乎皆记载“木石”为“木时”。语音的演化、文字的演变、词汇的嬗变,是一个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但是木石、狐台等的本名为“目夷”,最初就是上古时期一个小小的东夷部落名,是无疑的。
清《读史方舆纪要》载“狐骀山,县东南二十里。《左传》:襄四年,臧纥侵邾,败于狐骀。哀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言邾田封于骀上。杜预曰:蕃县东南有狐骀亭,亭因山以名也。”《路史国名记四》载:“目夷,今徐之滕东有目夷亭。”即目夷国故地。《山东古国与姓氏》载:“目夷国,商氏后裔,子姓,地在今山东滕州市东。《世本氏姓篇》载‘目夷氏,分封以国为氏。’目夷国故地,《路史国名记四》载‘目夷,今徐之滕东有目夷亭。’”
狐骀山,或狐台山,即目夷山,在目夷国都西侧,山因国得名。古目夷国内有一条河,也是唯一的一条河,源自虎山西麓的安上遗址附近,贯穿境内南北,向南流入的“薛河”,该名为“沂河”,即“目夷河”的省字讹称。沂河东为“落凤山”,实际上应是“凤凰山”也即“烽火山”讹读而来,世上岂真有真凤凰落于此?因为后面有一个古城邑“仙源城”,高耸的落凤山自然便是它的自然“烽火台”,或许落凤山上曾经设置过烽火台。
“落凤山”北紧邻“虎山”,“虎山”北侧附近,志载的“仙源城”,“狐骀”金文作“虖佁”,同时又可作“虖佁丘”,虖佁即目夷,虖佁丘,即目夷丘。目夷之北十数里,有灵邱(丘)城。更无独有偶的是关于“虖佁”之地,曾有存世文物虖佁丘君戈、虖佁丘君盘。
狐骀、落凤山两山之间有一条北起虎山水库,向南流入的“薛河”的小沂河,实本名或是“目夷河”的同音讹读而来。
二宋国大司马子鱼封于目夷邑
商末帝辛穷奢极欲、荒淫无道、暴虐嗜杀,庶兄微子屡谏不听,遂出走。周克商,辛自焚于鹿台。微子贤,肉袒面缚乞降。武王谥封帝辛暴虐恶名之“纣”,史遂有“商纣”之号。武王并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地邶城,让他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率殷商遗民,以不绝商族祭祀。同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武王克商后,不久而卒,时成王年幼,周公代政。武王与周公诸弟如管叔、蔡叔等,愤愤不平,蛊惑人心,散布谣言说周公欲称王。接着管叔、蔡叔协同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微子继承殷祀,封于商丘,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宋公国地位上高于其他侯国,微子为第一任宋公。微子死后葬于古薛国西南附近的宋地微山上,明末微山周围成湖沉降遂成岛屿,山变成岛,湖依其名。《元和郡县志》记载“沛县微山,上有微子冢”,即是。
商人本来就是东夷人,所以东夷各个部族与各个方国便是它的建国之源,立朝之本。东夷众多小国几乎都是殷商王朝的“联邦国”,即半归属的盟约方国。周人灭商时,东夷人敢怒不敢言。而武庚作乱,东夷随即响应造反,因此周公、召公率周师伐东夷,践奄、灭薄姑,迫迁奄君于薄姑国旧地之际,东夷殷商盟国几乎都被剿灭殆尽。迁奄而没有杀掉他,就是因为当时本着“兴灭国,继绝世”的原则,而且奄是上古少昊帝的后裔。
奄国都曲阜,灭掉奄国才能把周公封到此地,周公长子伯禽实至曲阜,建立了鲁国。《左传昭公九年》载“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东土也。”《尚书·蔡仲之命》载“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薄姑。”《尚书·大传》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史记周本纪》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滕地附近在夏商之际,南为薛国,再南为大彭国、徐国,东南为鄫国、郯国,西为滕国,西北为有仍国,北为邾娄国、奄国,西南为有缗国,中为兒(郳国)国、目夷国,东为有施国。《左传·昭公四年》载:“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左传·昭公十一年》载:“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在夏末,夏王桀在有仍国大会诸侯,有缗国君因故没参加,被夏桀灭国了。夏桀东伐西征,凡是看不顺眼的都要挨打,滕东地的有施国也曾被伐过。《国语》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帝王世纪》载:“夏桀妃为蒙山有施氏之女”;《尔雅》注:“九夷在东”,故有施氏为东夷部族之一”,有施国在沂蒙山区之地,大在滕州市东部与今山亭区附近。夏桀亡国亡朝是个宿命,侵伐东夷有施国,有施国君怕灭国,把妖艳无比的美女妹嬉送给夏桀,而妹嬉却与伊尹“比而亡夏”。东夷部族领袖成汤之贤臣伊尹入夏都阳城,经秘会妹喜,尽得夏之虚实,继兴兵灭夏。夏桀挟妹喜出逃,后死于安徽南巢。上面的没有被灭的国家不少持续到商代,成了殷商“联邦式”的下属方国。
周公东伐,兒国与目夷国同其他东夷古国一样都被周公灭掉。封曹侠于邾娄国故地建立周代邾国后,不久贪婪的邾娄人覷覦兒国与目夷国故地,遂侵占了这些故国领土,兒国都城也成了邾国疆域内的兒邑,目夷国也成了邾国的目夷邑。目夷国东南有邾国的滥邑,或许本就是夏商之际的滥国,同样也被邾国占为己有。
春秋初期,周宣王之际,邾国君邾武公夷父颜封其次子邾友父至商代兒国旧地,重新立曹姓兒国,即郳国,或因自封于采邑,同宗国邾国一样,郳国也没有被周王册封为任何爵位,及至四世或五世郳犁来时,追随正在称霸的齐桓公勤王时才被册封个末等子爵。夷父颜因干涉鲁国内政为鲁人所陷,被周宣王杀死,其弟叔术执政,后让位其侄夏父,自至滥邑立国。
根据《公羊传》等史籍记载,叔术与其子旴的滥国疆域占原邾国的五分之一面积。旧目夷国地,即今木石镇全境皆为其所有,且也已成为滥国的一个城邑。2009年5月,枣庄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枣庄市峄城区徐楼村的两座东周墓铜鼎銘:“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貂、绍)乍(作)(滥)叔子鼎,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宋公,笔者推断即宋文公(前610年—前589年),子鲍革,或子鲍,子为商宋之姓。康熙字典:“鲍,一同鞄。《周礼·冬官考工记》攻皮之工,函,鲍。《注》鲍,或书为鞄。”而鞄,古指制皮革的工人。貂,皮毛为尤,属皮革上乘。宋文公鲍革,即铭文中的宋公貂,或作宋公绍。宋文公是宋成公之子,宋昭公庶弟,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四任国君,他为人贤明,礼待国人,好施舍。因其容貌俊美,他祖父宋襄公的夫人很欣赏他,襄公夫人便帮助他在国人中广施恩惠,因此得到国人拥护,于前610年被拥立为宋国君主。或因与鲁结盟之嫌,宋文公曾派兵包围曹国,攻打滕国。公元前589年,宋文公去世,其子宋共公继位。
这个东周古墓位于枣庄峄城区政府驻地以西,距徐楼和206 国道约1500米处。土铜鼎的铭文,证明了在宋文公之际滥国的疆域向南达到驿城区驻地附近,即驿城区中部与北部,枣庄市市中区西部,从木石镇向东方、羊庄镇向南这一个条形地带,全是滥国的疆域。其疆域在北部、东北与东南境皆与小邾接壤。
虽为叔术之国与采邑之域,在形式上还相当于邾国地。所以在鲁襄公四年(前569年),发生了的“狐骀之战”。《左传》有载:“襄公四年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乎始髽,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清道光版《滕县志》记载,清代著名诗人王世桢途经狐台山有感,曾赋诗一首:“凭吊何年事,传闻此伐邾。至今歌小子,犹似怨侏儒。”该县志的主笔、邑人王特选在其《古迹杂咏》中又写道:狐台山下目夷亭,近接木时一壁青。曾阅春秋见蛮触,雨余犹带戟铤腥。狐台,见春秋襄公四年之事,按:“目夷亭在狐台山下,又有木石村,台音颐,时亦台之转音也。”
这场狙击战背景就是邾人、莒人侵鄫,鲁师来救。鲁师自鲁都曲阜穿越邹东凤凰岭、黄约山与雨山之间山沟。此山沟是鲁人南下的必经之道,黄约山东麓有军事要塞“黄约城”,即是鲁国为保护和警戒这个通道而筑。鲁师再向南经莲青山东麓,赶至目夷山东麓,却被邾人迎头痛击而吃了败仗。打仗的位置大致是木石镇北部大山谷里,即目夷山东,独山与向阳山之间及向阳山与湖山之间的两个狭隘地带内。
今有学者说,故目夷国地属小邾国,而滥与小邾疆域犬牙参差,后世难辨。但有史料记载,孤山在汉昌虑县境内,孤山又属于今木石境内,而昌虑县恰是故滥国地,目夷邑属滥国无疑。
宋国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本着“兴灭国,继绝世”的原则封纣王之庶弟微子启所立,至公元前286年失国,宋国历经860年的沧桑岁月中,宋氏世族繁衍不息不,限于当时“五世而斩”与“七世之宗”的封建宗法制度,能够真正传承宋氏衣钵的也仅有国公直系五代以内的宋氏子孙,五代以外的宋氏子孙则多改为其他姓氏,而成为宋氏大宗的小宗。由宋氏派生出的氏族约有五十多个(包括与宋氏或宋国相关的姓氏)。《史记·殷本纪》载:“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於书诗。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汉代王符所撰《潜夫论笺校正·卷九·志氏姓》记载的子姓之氏有孔氏、目夷氏、祝其氏、司马氏、韩献氏、皇甫氏、华氏、鱼氏、鸠夷氏、臧氏、虺氏、黑氏、向氏”等五十一个。另外还详见《元和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资料。《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载:“目夷氏,子姓,宋公子之后也。目夷,字子鱼,又有鱼氏、鱼孙氏,皆所以别族。”《通志·氏族略》载:“墨台氏,子姓,后改为墨氏。”
《史记》称殷商系统的宗族中来、空桐、稚、北、目夷等诸氏,这都是“以国为姓”,即证明了“目夷氏”确实是以“目夷国”得氏的,商人或宋人是谁分封到目夷国内得氏的?是宋国的贤相司马子鱼。目夷国或目夷氏地在先,封于司马子鱼于该地为食邑为后才得氏的,而非相反。
还有滕州市莲青山东北6公里,漷河东岸有古祝其城,两周时为邾国的属邑,汉代为合乡县的乡邑,《风俗演义》(由《通志·氏族略》辑出)载“祝其氏。宋戴公之子公子祝其为大司寇,因氏焉。”宋戴公的公子封到祝其邑,得祝其氏。
宋国主要把公族分封到宋国境内,因食邑或说采邑而得氏。那么为何还要把部分公族分封到当时其他邻国境内呢?这与宋国的野心有关。
春秋之际,宋国尽管都在商丘,但其疆域异常广阔,东达泗水沿岸,与鲁、与邾、与薛、与滕接壤,或者临近,以为房、心之分野之地,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宋国人善于经商,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文化繁荣昌盛首先表现在城市的发展。当时,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宋国第二十任君主宋襄公(前650年—前637年),在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子鱼为相,行“东宫图治”。由宫廷智囊集团的核心人物有子鱼、弦高、华椒和乐祁四人相助,以至于宋襄公雄心勃勃,是继承齐桓公霸业的春秋五霸之一。前642年齐桓公病逝,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宋与楚战于泓水之战(今河南柘城西北),当时楚兵强大,大司马子鱼劝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时截杀之,此时襄公却大讲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才攻击之;当楚军上岸时,子鱼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阵列尚未成形时袭杀之,襄公再拒绝。结果宋师大败,襄公被射中了大腿,其子宋成公王臣继位,宋国的霸业就告一个段落。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再次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以至于在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共同瓜分宋国领土。
宋襄公的庶兄大司马子鱼,封采邑于滥国的目夷邑的时间应是在宋襄公称霸之际。滥为一介较为弱小的国家,在春秋之际没有任何话语权,尽管有宗国邾国相护,然邾国那个时候也惧怕宋国三分,因此宋襄公强制性的把滥国目夷邑封为司马子鱼。叔术后裔,黑肱先人的某位滥君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任滥邑为宋国的飞地,大司马子鱼与其后裔也因此得目夷之氏。
目夷君子鱼卒后,葬于宋国东境的微山上。夷墓位于微山东峰,墓前立一石碑,乃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徐州知州傅尧俞所立,正面阴刻有篆文:“宋贤目夷君墓”。微山中峰有目夷子鱼的先祖微子启的墓葬,西峰有汉丞相留侯张良墓,因此微山三墓世称“三贤墓”,皆以贤良闻名。
三安上遗址,滥君叔术的墓葬
1989年新版《滕县志》记载“1933年春,滕县城东安上村村民陈士发在培崖子时,挖掘出钟、鼎等14件周代文物,后经考古队运往济南图书馆。是年,山东考古队在安上村谷堆顶,发掘周代墓葬,有陶器、鬲、墩等9件名贵文物出土,有铭文,上书“世世子孙永保用”等字。 10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与山东古迹研究会联合对滕县安上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民国年间版《续滕县志卷五金石录》载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安上村出土古器图。并附文:民国二十二年春,城东南三十五里安上村农掘地得古彝器十四,事记:鼎二、鬲四、簋四、盘一,均有铭;壶一、罍一均无铭。除一簋盖为高延柳所得外,余均藏山东省立图书馆。有器物铭文为:“邾义伯鼎”2件,相同的铭文二十二字:“邾义伯作嬴尊鼎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寺伯鼎”3件,除一器铭泐未录,其余铭字皆八:“寺伯作匚仲姬羞鬲”。“孟弼父簋”2件,器盖各十六字,铭文相同:“孟弼父作宝器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孟弼父作幻伯簋”2件,器盖字数同,一为二十字“孟弼父作幻伯匚媵簋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一为十八字“孟弼父作幻伯媵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其中一盘铭为“叔作孟嬴盘,子子孙永保用享”。
孟嬴盘的发现,更证明了以上观点:今木石镇地在春秋之际属于滥国。嬴通盈,该盘就是叔术为盈氏长女所作的媵器。盈氏就是邾国春秋指代的国君夷父颜的妻子,有二子:长子夏父,次子友父,长子立为世子,次子食采到古郳国地。因参与鲁国宫廷内的权力之争而被周宣王诛杀。夷父颜死后,由他的弟弟叔术代政,等到夷父颜的长子夏父长大,并把权力归还于他。盈氏孤寡,不久又改嫁给小叔子叔术,分居滥邑立滥国,占五分之一邾国的土地。叔术与盈氏的生子盱,继任滥君,世代无爵,不参与春秋间军政之事,或受邾、小邾二国牵制。数世后至黑肱,便发生了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冬“(邾)黑肱以滥来奔”于鲁之事,滥国疆域自此成了鲁国土地,滥国都成了鲁国的滥邑。战国中期齐威王之际,齐国实力大增,势力向西北延伸,在齐威王少子靖郭君封于薛之际,小邾国及邾鲁的东南境疆域全部并入齐国土地,鲁国滥邑中的目夷邑亦属于齐国。
据传,铭文带有“邾”字。这个崖子和谷堆顶或许就是我们所苦苦寻觅的某位“目夷邑君”的墓葬,那个“邾”字青铜器或是小邾君的馈赠陪葬品之物。再加上铭文的“虖佁丘君戈”、“虖佁丘君盘”等文物,那么仙源城、虖佁丘、虖佁城、目夷城、目夷国、木石......在文物铭文证据上,便证明了绝对就是同一个地方!
2002年6、7月间,枣庄市博物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对山亭区东江村春秋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地发掘,终于发现了小邾子颜友陵墓及其亲属的墓葬。在一号被盗墓中出土了残剩的一件造型独特的水滴状液体盛器青铜瓶式酒壶,上面清晰的铭文“霝父君
父
”,“霝”古同“零”,又古同“灵”,在此是“灵”当恰。“灵父君父瓶”,作器者是“灵父君父”,“灵父”就是“”,也即省称“灵丘”。《管子·小匡》“(齐桓公)筑蔡、鄢陵、培夏、灵父丘,以卫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诸侯也。”《国语齐语》有相近记载,只是“灵父丘”作“领釜丘”。可见不仅战国时才始见原滕县“灵丘”地的记载,而且在在春秋时代就有了“灵丘”。“灵丘”在春秋时代为小邾国的属地,上属的“小邾君”殡葬时,“灵丘君”要给他作器陪葬的。
灵(父)丘(邱)城,即今陡城,在安上、峭村北十里许,在春秋时期是小邾国城邑,战国时期是齐国城邑。
四“仙源城”就是目夷邑,或目夷国都城
明清《滕县志古迹志》载:“仙源城,在[滕县]东南峭村。《通志》云‘文王第四子所封之国。’未详。”“仙源”很可能不是一个以此作名的古国,所以民国年间版的《续滕县志》还补充载“查遍史载,未尝有‘仙源国’。”
笔者2011年秋,为寻找该古城曾采访西峭村的宋士珍和宋广泉两位先生,他们对此略有所知,说在西峭村和(北)张庄村之间,即东峭村西,虎山水库西北侧,有一片高阜地带,地里多出古代的陶器瓦片,有的地方还很集中。在河道西侧附近,曾挖掘出大概就是“散水”的古建筑遗迹,“散水”为排列很平整,压砸很结实的碎石块、鹅卵石,围绕建筑所铺成的,用于承接房屋落水冲击,并起到散水的作用。这个地方就是1933年安上遗址考古地附近。
文王第四子即是周公旦,被武王封于奄国旧地曲阜,自未就国,而子伯禽就国为鲁。显然“仙源城”不是周公所封之国。尽管没有同名之国,但是有古城却可能是事实,在这样的峡谷之地,这个古城应该就是古目夷国都城,或者说是目夷邑城。
近些年曾在木石镇化石沟村旧寨发现有寨门额石匾,铭刻“目夷永固”,还有碑文刻有“蚕目绵延”等字,皆是近百年余许所为。化石沟土寨,是咸丰同治年间为避南匪(太平天国军)、东南棍匪(幅军)及其他响马残匪骚扰,乡人响应朝廷号召,成立团练自保自助,同时大兴建寨时所建,而目夷之名,目夷之地,古籍县志早有记载,清末乡人所书所刻,显然知晓。
目夷氏或许本为蚕目氏,有山名为证,在木石镇境内西侧,孤山之北,有一独山形如倒釜,志载其名为“蚕母山”。“蚕母山”或许为“蚕目山”讹称,目夷国可能本名为蚕目夷国,或者蚕目国。夷是东夷部落的统称,即东方擅长射箭狩猎的东方人。上古时代的目夷氏人,善植桑养蚕,以蚕神为崇拜,以蚕目形状为族徽不无可能,蚕目山以氏族名而得名。
蜀人的祖先为蚕丛,并不是当地人,而是上古时期从外地入川的其他部落人。《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李白在《蜀道难》中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开国何代不清楚。《华阳国志-蜀志》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蚕丛何许人也?传说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蚕丛氏实际上就是一个部落名,头领就叫做蚕丛。又传说在蚕丛的时代在西周末与东周初。
笔者推测认为蚕丛氏可能就是在春秋初期,经过险要的蜀道,土族目夷氏迁移到蜀地的一支人。这个时候,历史古老的蚕目氏族人却面临着北方邾人的侵占与蚕食土地,同时又受滥君的统治和压迫,部分贵族不甘屈辱随着国君千里奔波迁徙到了蜀地,建立了新的国家,并在今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附近建造了新的都城,即“瞿上城”。蚕目氏人与当地人融合,形成了蚕丛氏。
这个一片平旷的河边高地,就是民国二十二年考古发掘的地方安上遗址,县志所载的“仙源城”大致就在此地附近
五墨子是目夷君后裔,鲁国目夷邑人
目夷虽是庶子,但不是嫡长子,故无缘太子之位。《左传》载宋桓公三十年(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冬天,宋桓公患重病,太子兹甫再三请求让庶兄目夷作为君位继承人,说:“目夷年长而且仁爱,君主应该立他为国君。”宋桓公就下令让目夷继位。目夷推辞说;“能够把国家辞让给别人,还有比这更大的仁爱吗?下臣不如他!而且臣下不符合立君的顺序。”于是目夷就退出去。(而《史记》则记载,太子兹甫请求让位给目夷,宋桓公称许太子兹甫的兄弟情义,但终不允许他让位。)前651年,宋桓公病逝,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即位后,目夷担任左师,处理朝政大事,宋国由此安定太平。前639年,宋襄公不听目夷劝谏,以小国身份召开诸侯盟会,结果遭楚国擒获,后得以释放回国。前638年,泓水之战,宋败后,目夷的事迹便消失了。按宋襄公的生平推断,目夷子鱼的生卒大致在前670年-前600年之间左右。在前600年左右,采邑仍在滥国境内。
目夷君的逝后一百余年,在他的后裔中,有一位伟大的墨家创始人墨翟出世了,墨子出生的时候,目夷邑已成为鲁国的属邑。
平民圣人墨子为鲁人是确凿无疑,绝大多数学者推断墨子是战国前期至中期人,生卒约在前480年至前400年之间。《左传》载:“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黑肱以滥来奔”。说明邾黑肱(得滥氏,后或衍为篮、蓝)以滥国投奔鲁国,就是把滥国的土地给了鲁国,其中的目夷邑也一同归鲁。也就是说,在墨子出生之前,出生地目夷邑已在鲁国境内,所以墨子是鲁国人无疑。
我根据史籍记载与得氏规律,推断目夷君因目夷邑得氏。根据历史地理的沿革,推断滥邑在春秋后期属于鲁国等问题。
曾有一些著名的学者根据墨子行踪与成就,推断墨子是鲁国人,则是另一种推理方法,卓有成就者,如东汉学者高诱,清代学者孙诒让,近代学者姜宝昌、张知寒等教授。
最早提岀鲁人说的是东汉末年高诱注《吕氏春秋·慎大览》时说:“墨子名翟,鲁人也。著书七十篇,以墨道闻也。”清考据学家毕沅《墨子·序》就此断言,谓“高诱注《吕氏春秋》以为鲁人,则是楚鲁人,汉南阳县,在鲁山之阳。本书多有鲁阳文君问答,又亟称楚四境,非鲁卫之鲁,不可不察也。”这里毕沅误读高诱注。
山东大学教授、研究《墨经》的权威学者姜宝昌细读《吕氏春秋》及高诱注,终于寻得毕沅误读高诱注之证据,于是从正论高诱篇中自己有解,反证高诱下注通例考察,旁证《墨子》用词所含之信息等三方面写成《从吕氏春秋高诱注论到墨子为东鲁人而非西鲁人》一文纠正了毕说之谬。清代孙诒让作《墨子闲诂》,在附文《墨子传略》中,也提出墨子是鲁国人。其主要依据为:《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墨子·问鲁》“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等语,证明墨子为鲁国人。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滥邑后来归属魯国。其依据有: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生活习惯和科学成就与此密切相关。该学说现得到绝大多数墨学研究者的认同。
后记
本文内容涉及的所有问题皆是从文史与既往的考古资料中环环相扣推证而来,史料虽丰,稽征虽多,然而多停留在文史论述上,对目夷国研究上的考古学直接实据依然略显匮乏,因此不以实考,而为之辩证论说,故遂名此文为《目夷国说》。
崔祥震
2018 11 1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