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浙东第一船》
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史学会 编
李国妹 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南渡浙东第一船》讲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真实故事。第一代是抗战时期从事海运贸易的爱国实业人士,第二代是屯垦戍边的保家卫国者,第三代是改革开放的知识型一代,他们的经历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是那些时代真实而客观的缩影。
《南渡浙东第一船》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书院镇与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史学会共同策划编写,展现了战争年代与特殊岁月的风云变换,勾勒出改革开放、浦东开发的发展状况。
作者简介
李国妹,1968年生,上海市浦东新区人。2012年入党,其父为新四军老战士。2009年开始创作小说、诗歌、散文,内容多以上海浦东地区历史为素材,作品曾在各类刊物发表,并多次获奖。2018年从工厂退休,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编辑部副主任。2019年,参与主编《枪声激烈——实录抗战中的“边抗四大”》一书。
历史是值得被铭记的,
因为它是漫长时间里积淀而成的对现实的启示。
1 第一代:黄矮弟
第一代人是本书的主人公黄矮弟,他是一位生活在东海之滨的爱国商贸界人士。抗战时期,他利用海上贸易的条件,一次次出生入死往返于浦东、浙东和苏北地区,为浦东及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 第二代 黄素新
第二代黄矮弟之女黄素新扎根新疆,将她的青春献给了新疆的屯垦戍边。在艰苦环境的磨砺下,她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劳动者。本章内容系黄素新口述,故以第一人称展开讲述,故事如在目前,经历让人感同深受。
3 第三代 张斌
第三代是黄矮弟之外孙张斌,他生于新疆,大学毕业后回浦东创业,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成长,参与浦东的开发开放。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让他在浦东热土上成长为勤奋实干、勇于开拓的知识型一代。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张斌心中怀着感恩、慈孝、传承的理念,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多个社会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精彩书摘
有时,我总会想如果当初父亲能不受家庭成分影响,那呈现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但细细想来,父亲身上流淌着爷爷的血,继承了爷爷大气睿智、百折不挠、舍己为人、正直感恩的优秀品质,一生平凡却精彩依旧,为后人所称颂所骄傲。七年艰辛换得今朝如常,黄氏子嗣享有了政治生活上的平等权。大姐青年时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参加民兵训练,而自己却被拒之门外的遗憾不复存在了。如今,仅我们一家子就有5位党员。父亲说过再苦再难,他一定要让子女后辈不再遭受政治上的歧视,他说到也做到了。
头脑活络的黄矮弟一直不甘心于当前生活,不停寻找生活的转机,听好友薛根生说小洋山的习武之人老顾闲聊,在洋山、岱山那一带收购私盐,能赚差价。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为了生活,于1927年,黄矮弟利用家靠近东海边的有利条件,买了一艘名“新得利号”载重约七八百担的海船(当地人行话称为“高梢”,指在海上跑生意的船尾高翘的商船)经商。他经常往返于浦东、浙东之间,除了做盐的买卖,他还做起了海鲜、棉花、粮食以及日用品等的生意。
南渡抗日纪念碑
“高梢”是句行话,指在海上跑生意的商船。父亲从1938年开始便与新四军秘密交往,经常以经商为名为浙东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运送物资,冒着风险奔波在惊涛骇浪之中。后来,因为抗日游击队队伍不断壮大,所需物资增多,运送物资的任务日益繁重,为了完成运输任务和逃避日伪军的严格检查,父亲在地下党的授意下,拜海匪头子张阿六为老头子,从此打开了海上运输线的红色通道,一路上得到其他海匪船只的掩护,使新四军需要的药品、收发报机、手摇马达、电线、纸张、布匹、粮食、印刷机等,都通过父亲的商船从上海输送到了浙东抗日游击区。后来,浙东游击区大发展,上海不断派人员去支援,去的人也都是乘父亲的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