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所谓提倡恢复古文还是在要求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他要把儒学和古文放在一起复兴,要将这二者上升为相辅相成的东西。在提倡古文时,必须以文明道,代圣人立言。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这八位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明初朱右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宋派的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最终为这八个人定名的还是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唐代的古文家暂且不论,我们现说说宋代:大部分说到宋朝的古文家最有名的大家绝对是有争论,可是要是说谁最先提倡写古文的,大家的反应一定是欧阳修。因为我们知道这八个人是因为古文运动而被列在了一起,而宋朝成名或者出现最早的一定是欧阳修。况且三苏和王安石、曾巩都算是欧阳修的门生,可以说宋代其余五家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不管从年纪、声望、地位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回答是: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不管任何的介绍都离不开他领导了古文改革、发展了古文理论这一成就。但是真的欧阳修之前没有人承袭唐代古文遗风?欧阳修一蹴而就就成了宋朝古文运动的先驱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笔者给出的答案是:肯定不是的!
宋朝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穆修
柳开(948年-1001年),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北宋文学家。因官至如京使,世称柳如京。他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为宋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作品文字质朴,然有枯涩之病,有《河东先生集》。诗作现存八首。
穆修(979~1032),字伯长。他在柳开之后继续倡导韩、柳古文。因为不满五代以来及西昆体的靡丽文风,继柳开之后,力主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至镂刻刊印韩柳集,亲自鬻书于开封相国寺。对尹洙、苏舜钦、欧阳修均有较大影响。著有《穆参军集》。
他们为何成了书很少提到的古文运动先驱?
从笔者的介绍时候可以看出柳开出生最早,柳开去世的时候欧阳修还没有出生,其次就是穆修比欧阳修大了28岁。我们已经从他们的介绍中看出他们是提倡古文的,而且都对欧阳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先驱应该是毫无争议的。那么他们又是凭借什么成了古文运动的先驱,又是为什么作为先驱很少被人提及?
一.宋朝古文运动的先驱
1、《宋史》上特意提及他们的古文运动先驱事迹
"既就学,喜讨论经义。五代文格浅弱,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先。既而改名开,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尚气自任,不顾小节,所交皆一时豪隽。范杲好古学,尤重开文,世称为"柳范"。——摘自《宋史.柳开传》
"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摘自《宋史.穆修传》
上两段是他们在《宋史》中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史书已经给了我们很公正的说明了他们对韩愈、柳宗元的学习与继承。我们可以看到在宋初之时,有个叫"西昆体"的流派是专门恢复六朝宫体与晚唐浮夸奢靡之文风的。柳开与穆修不喜欢这样风格所以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样的文坛"灾祸",所以立志纰补缺漏。
2、古文主张与力行古文
作为先驱的柳开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他还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
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第一、在传统上他认为古文"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第二,在内容上应该在于古其理、高其意;第三、在形制之上要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第四、在形制与内容的关系上,他认为道和文有主次的关系,"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他特别强调道对文的决定意义,认为文应该为现实政治文化服务。
他还称赞扬雄"能言圣人之辞,能明圣人之道"引自《汉史扬雄传论》,又宣扬承继韩柳主张的文道合一。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应责》
而穆修则在《答乔适书》中直接指出当时浮华文风的弊端"古道息绝不行,于时已久。今世士人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至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靡有异途。"在不停得同这些浮华文风的斗争中逐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有道而无其名,则穷不失为君子......则文之指用自得。"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能崒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与?"《唐柳先生文集后序》
这些文字都是在说明他的文道相合的主张与他对韩愈、柳宗元的追慕。柳开与穆修在理论之上的主张。
在这些主张的实践之上,我们看到了柳开的《代王昭君谢汉帝书》:
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这是一篇立意非常深远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见识不凡的主旨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这样的史论结合的作品是柳开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篇言之有物,道理深邃而非吴斌呻吟之作也是一篇柳开的代表作了。字里行间充满了那种幽愤与无奈,这就是宋朝古文家早期的实践与探索,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影响了欧阳修那篇《伶官传序》。穆修则以《毫州魏武帝帐庙记》、《鲁从事清晖阁》等许许多多的作品,给北宋文坛注入了清新之风。《送李秀才归泉南序》中就追忆往昔,感叹自己一事无成而和朋友匆匆相见而又迅速分开的深厚感情。这些文字娓娓道来,深深寄语,真的是情感、语言、内容的三者的和谐统一。
2、 书为什么很少提到这两位古文运动先驱
1,理论与实践矛盾
上面我们说了柳开在宋初恢复韩、柳古文的传统而且反对五代体,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其作品文字质朴。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提到,那就是他的文章也逃不了枯涩、古奥的特征,缺乏感动人的力量。就好比他续写韩愈《师说》的《续师说》中来看,他的文字真的非常难懂而且十分绕口,文章也未能密切联系实际,"随言短长",得心应手,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有"辞涩言苦"的缺点,因此影响不大。
2, 性格孤僻非文坛盟主
这两位的性格可以说是有点特点的了,我们知道在很多人都在写浮华文章的时候,你特立独行而写古文其实是一种很少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东西。柳开一味在《上符兴书》中强调自己的孤独感受,这是因为确实曲高和寡。当时的柳开和穆修也不像是欧阳修那样是文坛盟主的地位可以一呼百应。柳开的父亲都对此表示非常不理解,说道:"痴妄儿,将我独复其古!家何恣容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要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多么难!
3, 接续不足,无人承继
柳开、穆修的性格导致了他们和人们交流方面的缺憾,性格孤僻又导致朋友、学生不多。柳开、穆修、张景这些人去世之后,再无人可以扛起这样的一个责任与大旗。我们知道的欧阳修可以说是隔代、隔学派的学习与继承了柳开、穆修的主张与学说。欧阳修隔代拜了两位做了老师,而并不是直接和他们学习。欧阳修之前,这面古文运动的大旗就这样倒下来而来,没有一个真正可以担起这样重任的人出现在文学史上。
4、 科举影响
宋真宗其实也是一个喜欢美文的皇帝,所以导致大家在科举的时候都写那样的美文。所以大家对于古文并不是特别的有热情与关注。欧阳修在已经成名之后才正式提出了他的主张,他主持了科举所以可以发现"三苏"、王安石、曾巩这些善于写古文的人才。但是,在欧阳修考试的时候他用的是美文手法考得试,可想而知,当时的人对于这样的文章根本不重视,所以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个局面。一个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欧阳修是以他已经成名的文坛宗主身份为我们开辟了宋代古文运动的道路。但是,他不能算是先驱,假如柳开与穆修有着与欧阳修同等的条件,笔者不敢说他们一定能够企及欧阳修的地位,但是一定会比现在更加被人们所熟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