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df.pdf

中国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df.pdf

中国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df.pdf2012年O4月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摘要]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模式,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蓬勃生机

2012年O4月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摘要]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模式,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蓬勃生机,,回顾书院的兴衰,探索书院的特点与价值,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关键词]书院教育;特点;当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2)04—0068—03中国有着千年悠久的文化教育史,书院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功不可没。“要谈中国教育史,要研究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必须着重研究书院制度。”?它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教育的开新,拓展了教育的功能,推动教育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开始于唐代,是朝廷收藏、校勘图书的地方;经唐末的五代至宋朝真正形成了制度;此后直至明清,逐步发展成为私人创办为主、聚书研修、讲学授徒的独特教育形式,清朝末年,政府对书院直接操纵,书院纷纷改为学堂,书院走到历史尽头。其中宋、元、清三代比较重视书院的发展,南宋、明朝中期、清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书院经历过辉煌电经历过衰落禁毁。书院作为一种制度绵延千年,是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中最具特点的教育机构,它极其鲜明的特点对我国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I、书院是官学和私学发展的产物书院继承了官学和私学的优良传统,又不同于官学和私学中的任何一个。书院的兴衰与官学紧密联系,有时是官学的补充,有时有取代官学之势,有时是官学的对立物。书院是民间集资开办,面向下层社会,生徒不受身份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官学是面向上层社会的,被少数人垄断的教育。从书院的创办和招生来看,书院和官学是截然不同的。书院和私学有着相似之处,“春秋时的书院可以算是它的远祖。”书院和私学都是民间集资创办,面向平民子弟为主,办学目的不以科举进士为主要目的,倡导的类似于今天所谓的素质教育。书院和私学也有不同之处:书院有组织结构都很完整的教育体制,而私学往往是自发性的状态,缺少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因此书院通过对官学和私学的扬弃,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书院将藏书、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学研究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极大促进了文化繁荣。2、书院在教学上具有自由开放的学****风尚自由开放的学****风尚是书院区别于一般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精神;讲会制度是书院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书院自由精神的精髓。王守仁、湛若水和他们的学生的讲学活动,对讲会制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守仁提倡“心学”,他的学生在各地分成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讲解其师的“致良知”学说。“致良知”学说盛行,书院讲学风气大开。湛若水在各地建书院讲学,他的众多弟子随处建书院,无日不讲学以驳斥王守仁的学说。虽然学术主张不同,但是讲学辩难并不拒绝。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清初。讲会有宗旨、规约有规定的日期和隆重的仪式,使讲会活动成为学术集会,书院的教学和社会学术活动很好的结合,相得益彰。书院实行门户开放,开放式办学,由于书院不属于国家教育体制,其创立、修复和废止的自主性较大,官吏、学者、乡绅、商人或者士人都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书院,请师授学。在书院的建设之中,有汉人、南人、蒙古、色目人等。书

上一篇: 传统文史期刊如何突围!湖南《文史博览》拥抱互联网再上台阶
下一篇: 文章学通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