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张鑫在陕西袁家村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调研。
张鑫依然记得4年前与中国传统村落的结缘:2017年8月暑假参加湖南省政协《文史博览》发起的“寻找身边古建筑——青年学子公益行”活动,当时她还是湖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最后还被邀请参加湖南省政协“我省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界别协商会,与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人士对话。
从此,她开始“特别关注”传统古村落,还考上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生。
近年来,湖南省政协《文史博览》这本有着61年历史的文史类刊物,通过融合转型把文史采编工作放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大文化建设格局中去,着眼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丰富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功能内涵,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重“三亲”“四性”,浅阅读时代的重要价值
“文”录过去,“史”照初心。
一直以来,收集、整理、编辑、出版文史资料是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重要工作之一。
在传统期刊面临发行减少、受众流失的当下,《文史博览》刊发量一直稳定在10万以上,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处于前列,也先后获得过湖南省“双十佳”期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
《文史博览》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理念,始终怀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1960年冬天,《湖南文史资料》(《文史博览》前身)创刊,创刊号的组稿主题为“辛亥革命”,邀请了湖南和平起义主导者,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潜撰文《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段》;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章士钊撰文《与黄克强相交始末》等等,保留了鲜活的历史素材。
从创刊号就可以看到《文史博览》鲜明的“三亲”特色,即历史人物事件由亲历、亲见、亲闻者来表达,以及“四性”(史料性、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原则。《文史博览》打造了“特稿”“口述”“往事”等品牌栏目,也采用融合传播理念,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报道。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文史博览》除了策划《建党伟业中的湖南人》《毛泽东是如何讲述党史的》《红色家书中的信仰和力量》《百年大党的统战智慧》《老物件里的红色记忆》等重点文章外,还推出《学党史 讲故事》短视频栏目,邀请100名政协委员讲述100个红色故事,视频节目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分发。
参与《学党史 讲故事》录制的湖南省政协委员、“丝路金桥”创作者舒勇说,《文史博览》用流行的传播方式来传播红色精神,将纸媒期刊与新媒体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形成了阅读的无缝衔;还搭建了委员与公众参与互动的平台,让《文史博览》在浅阅读时代有了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并受到很多知识分子的喜欢,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跃文表示,《文史博览》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立存时代新篇信史,为民族铸魂,为社会明德,为人民服务,为湖湘添彩。
创新突破,文史经典与时代潮流融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文史博览》以“政协抗疫”为主题,突破期刊局限,策划“致敬最美逆行者——把N95口罩留给医务人员”“湖南政协人抗击疫情日志”、“委员说·战役建言”、音乐片《“湘”亲“湘”助 海外驰援》等,近400名各级政协委员参与其中,各类产品点击量超过5亿,广泛凝聚社会抗疫共识。
从历史中如何找到人心所向的最大公约数?如何找到社会共识的话语共同体?《文史博览》拥抱互联网,通过内容生产的理念变革,打破时空局限,建立起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产品体系,涵盖音视频、活动策划、创意产品、图书出版等,形成“刊网微端屏”传播矩阵。
2016年以来,湖南省政协启动“政协云”平台建设,这成为《文史博览》融合转型的重要抓手。依托“政协云”让《文史博览》突破文史刊物局限,丰富了人民政协宣传工作内涵。
2016年,《文史博览》就邀请国内知名新媒体人士参与旁观省政协议政性常委会。2018年,《文史博览》开展“聚焦产业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系列直播,创新性组建了“力量湖南委员观察团”参与到直播中来。
“制度之美”“科技之美”“文学之美”“中医之美”“诗词之美”“湘商之美”“张家界之美”……这是《文史博览》依托“政协云”制作《委员公开课》视频栏目的内容,先后推出最美中国系列、大美湖南系列,邀请知名政协委员参与录制。目前已经录制播出78集,26名政协委员参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文史博览》的“夜读往事”音频栏目先后推出家风、故乡系列,先后采访100多位各级政协委员、知名人士,挖掘他们“内心最柔软”的记忆,传递家国情怀,也结集出版《不忘初心——听政协委员讲家风故事》《梦里最美是故乡》书籍。
参与过《委员公开课》等栏目录制的湖南省政协委员、《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南大学学者杨雨表示,《文史博览》既扎根于文史经典,对于传统文化一贯保持着敬畏,致力于呈现经典的魅力,同时也具备把握时代脉搏的敏锐,将文史经典与时代潮流、时代文化需求紧密结合,并且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和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推出了一系列的深度文化报道,利用多媒体手段打造不同的文化产品,例如《委员公开课》《长沙之美》等系列视频均体现了这种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创新突破的意识。
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向志强认为,《文史博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内容板块,加大数字技术的运用,快速推进期刊融合发展,提升了期刊品牌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青春色彩,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
爱国并不是抽象的,反映在群体行动中,体现在个体抉择上。71年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是一曲荡气回荡的时代赞歌。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文史博览》启动“致敬湘女、湘女精神”选题。2020年为八千湘女入疆70周年,结集出版《芳华岁月——纪念八千湘女入疆70周年》书籍。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这本书成为一些单位的学习资料。
谁说青春必须迷茫?湘女的青春之歌特别值得当下年轻人来了解、学习、传承。系列报道不仅聚焦八千湘女代表,用鲜活的图文或音视频展示当年的情景,特别推出《一个90后长沙妹子眼中的“湘女奶奶”》,用青年的视角来体悟湘女精神,引发青年的思考:湘女不老,湘女精神永不过时。
新时代的期刊如何与青年群体的“同频共振”,用历史文化滋润青年。《文史博览》坚持政协“大团结、大联谊”理念,增强青年对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思想认同、理念认同,这也是青年有序政治参与的尝试。
2017年5月,《文史博览》围绕省政协“我省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课题组织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所高校青年学子进行时间跨度长达4个月的“寻找身边古建筑——青年学子公益行”,深入永州、怀化、郴州、邵阳等地,同步通过网易直播参与人数超过200万,最后邀请青年学子参与到湖南省政协“我省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界别协商会,“青春荷尔蒙”让政协协商洋溢着青春气息,推动青年有序政治参与。
族谱背后蕴含怎么样的家国密码?湖南卫视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2019年,《文史博览》策划了“寻韵湖湘—港湘青年学子文化行活动”,香港浸会大学的香港青年学子来到湖南走访古村落、参观湖南卫视等地,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让香港青年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祖国的繁荣稳定,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文史博览》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