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大院游,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其所开发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和师家大院以及王朝相府等,林林总总也有十数个之多。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但令人惋惜的是,人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却鲜见保存完好、对外开放的老宅大院。我儿时记忆深刻,心向往之的吕家大院,也早已湮没在了一片瓦砾之中。
在古城西安的东北隅,曾有一爿吕家大院。它所坐落的地段,也颇具人文色彩。吕家大院位于义和巷东巷北口路东,门牌号为义和巷一号。西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载:现在的新城区公社巷,“1947年名义和巷。以后曾改为胜利巷。1966年改现名。因巷内有东六路公社(实为东五路公社,系编者笔误)而得名至今。”虽说巷名改来变去,但当地凡上了年纪的人,仍称其为义和巷。据笔者考,这个义和似与义和团无关。有关地理资料显示,在湖北武汉、河北邯郸、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城市均有义和巷。由此推算,全国各地叫义和巷的地名也绝不在少数。《左传·襄公九年》中说:“利,义之和也。”巷名中,义字当先,以和为贵的意思应该是有的。地名,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渊源,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特质的标志。深受这条街巷文化涵养的吕家大院,也是建筑风格讲究,院落结构阔绰,书卷气息十足。
西安文史资料也曾对吕家大院有过概略的描述:在“公社巷北口内的东侧,有一个旧时代修建的十分阔气的四合院,大门上刻有‘千祥云集’四字及木刻的花门楣今仍完整。”在我的记忆中,吕家大院十分好看,光说大门楼就已是先声夺人了。吕家大院的门庭,因地势所限,无法正面朝南,只能采坐东朝西势。仅门庭就有数平方米之阔。门楣上四块大青石上镌刻着“千祥云集”四个朱红大字。语出《文昌帝君阴骘文》末句:“百福骈臻,千祥云集。”主人取祥瑞如云而至之意。木质方格天花板上,画着一组组象征富贵有余的团状鱼藻纹。门厅左右两侧的内八角砖雕方框中,有青砖砌成的菱形花格。大门头上,正如文史资料中所载,左右各有一组如意状的弧形木雕花饰。使得整个门厅显得儒雅斯文。厚重的两扇高大乌漆木门上,饰有一排排的金黄泡钉和一对铁环铺首。虽早已锈迹斑斑了,但当年的威风至今犹在。吕家每天晨昏开关大门时,发出“吱呀呀”的沉闷声响,左邻右舍都听得见。大门两侧各置有一个方形大石门墩。其上分别雕刻着鹤鹿同春和松柏延年的吉祥图案。吕家大院的大门槛很高,我们小时候要高抬脚、慢挪步才能跨过去。进了大门,迎面是一面“顶天立地”的木照壁。上面苹果绿底色上画的图案已难辨认,似乎是松竹梅岁寒三友图之类。照壁左右是两出水的进出通道。国人历来十分讲究居家风水。素有“直来直去损人丁”和“气流不对厅堂”之说。吕家这桢通天照壁,恰可起到“遮气避邪”“曲中有情”的作用。由此可见,这座老宅大院十分讲究祥瑞,非常注重风水,格外崇敬传统文化。
这家大院的主人是位吕姓晋商,在西安开有皮革制品厂,公私合营后成为西安一家远近闻名的皮件厂。吕掌柜个儿不高,十分精明干练,衣着非常讲究,见人总是面带微笑。年节时逢人总是双手抱拳一辑。温文尔雅,非常亲和。
大约是1962年,吕家的大儿子从军入伍,在西藏日喀则服役。从此,吕家大院的大门上,也钉上了黄底红字的“革命军属”牌匾。那年,我正上小学。我们一群红领巾就定期到吕家“拥军优属”。所做的好人好事无非是帮助家里清扫院落,打扫卫生,抬水送水,倾倒垃圾之类。由此,我经常出入吕家大院,对大院的结构工艺、功能设施和花草树木等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整个吕家大院呈一个凹字形,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四合院。因此显得更加高大敞亮。其全部建筑都是青砖黛瓦,尤显庄严神秘。虽说整院具是平房,但间口却比现在的两层楼还高。正房三明两暗,坐北朝南。契合《周易》中“向明而治”的要求。正房前有宽敞的厅廊,主人闲暇时一把摇椅坐在其中,夏日避风遮雨,冬里暖阳融融,视野开阔,纵观上下,想必十分惬意。正房的房脊上覆以槽型青瓦,笔直圆顺,两端饰有两个高高的蚩尾,既似雄鸡翘尾,又如飞鱼入水。唐光启年进士苏鹗在《苏氏演义》卷上中说:“蚩尾,水之精,能避火灾,可置之殿堂。”这正房屋脊两端的蚩尾,也有称鸱吻的,它既有屋脊收口防水的功能,又有建筑装饰的作用,还有辟邪防火的寓意。真是一物多用啊!我小时候养了不少信鸽。记得有一天,一对练飞的雏鸽落在了吕家大院正房的屋脊上,终日不知归巢,千呼万唤也不下来。无奈,我只好沿梯子先上了邻家的房顶,再借高攀上了吕家的正房去抓鸽子,孰料一不小心踩碎了屋瓦,踏漏了房顶。这下可惹下大祸了。吕家的夫人找上门来,我妈连连道歉,满口答应给予修缮。事后,宽厚的吕家也再未提起此事。这场“塌天大祸”就算过去了。但正房屋顶上的风光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吕家大院的三间东厢房十分讲究。按过去老幼尊卑的要求,它应是儿女子侄之辈所居住的房屋,所以按传统的建筑习俗略低于正房。虽说如此,但建筑工艺却丝毫没有减略。宽大的房檐下,是一排砖角朝外的棂形装饰,寓意着子女均能出人头地。吕家大院的倒座房也与众不同。倒座房坐南朝北,为了严实密闭其间,南边大多不开窗户,所以比较阴冷。按照四合院的讲究,倒座房多为佣人杂役居住。但在吕家大院,倒座房几与上房对称,依然高大宽敞。其特别之处是南房设有宽宽的廊檐,可作置放家什闲物之用。
吕家大院宽大的庭院中,房屋与房屋之间,均有青砖甬道相连。裸露的地面上,因少有行人踩踏,常常长出绿绿的青苔,使得大院更显的古朴清幽。
当年,在我们孩童眼里,吕家大院里有两个神秘之所。在大院的东南角上,透过东厢房和倒座房之间的夹角望去,似有一片空地,不知是跨院还是其他什么?它与当年的新城区委领导干部大院一墙之隔。隔壁高大的树枝探进院中,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斑驳驳的光点。更显的其中神秘莫测。尽管我们经常向里面探头探脑,但主人从不让我们到那里去。还有一处,更加耐人寻味。当年,在我们几个红领巾帮助吕家搬运冬储菜时,才知道大院里有一处深幽的地下室。地下室的入口周围,有青砖花墙相护。下往地下室的台阶均是立砖筑就,十分牢固。地下通道的边墙和拱顶也是用青砖砌成,顶端有电灯照明,身在其中毫无阴冷潮湿之感。当年,我们抬着冬储菜拾阶而下,未走多远就放到了指定的位置,接下来再由主人把蔬菜分门别类码放整齐。我们顺地道往里看,深黝黝的一眼望不到头,不知里边还有没有什么暗道机关?据当地老户张先生回忆:“吕家大院的地下室开口朝南,下去后往北走不远便踅折向东。因我和吕家二儿子都喜欢摄影,当时冲洗照片的暗室就设在地下室的一间大房子里。”
在吕家大院围墙外,位于上房西北角上,置有一块大青石。这里恰是义和巷与东六路的十字路口。所以,经常有过往行人坐在上面歇脚小憩,经年累月下来被摩挲的水光溜滑。想这块大青石应是“泰山石敢当”了。主人意在借它镇宅护院,佑保平安,以求万年之福。但这块镇宅的大青石,却也没能挡住城市改造的建设步伐。早在1986年,附近新建的航天宾馆为安置拆迁户,将吕家大院及其周边的民房全部征用拆迁,在这里建起了两栋六层的米黄色居民住宅楼。吕家作为拆迁户,就地分得了三套住房。从此,这座承载着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传统民居,就永远的消失了。随着时光的推移,吕家大院已是渐行渐远了。现在很多中青年人,从不知道这里曾有过一座吕家大院。我在故地采访时,当问及吕家大院时,被访者无不大摇其头。一座古老宅院,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生动见证;一处传统建筑群落,是城市沿革的一条文化脉络。但愿古都西安有更多富有文化特色的老宅大院能保留下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