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穆涛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3)四象不是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穆涛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3)四象不是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穆涛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3)四象不是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中国人的大局观》作家穆涛长期沉潜于典籍阅读,从《史记》《汉书》入手,上读先秦典籍,下读唐宋、明清文献,经、史、子、集四部无遗。读原典,从典籍中汲取养分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中国人的大局观

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历史

作家穆涛长期沉潜于典籍阅读,从《史记》《汉书》入手,上读先秦典籍,下读唐宋、明清文献,经、史、子、集四部无遗。读原典,从典籍中汲取养分,抒写散文;把自己由一个编辑、作家读成了“汉代的经生”。他最新的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是一本读史札记,共有五个专辑,分别为:“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在制衡与失衡之间:《汉书》认识笔记”“黄帝给我们带来的”。本书以《诗经》《尚书》《史记》《礼记》《汉书》《春秋》等典籍为底本,对照当今,对传统、文化常识等给出鞭辟入里又幽默风趣的阐释,对深植于中国人内里的文化气质予以全方面展现,并结合一些社会问题,点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本报今天开始连载《中国人的大局观》一书,以飨读者。

用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激活文化与传统

图案残长约14米。图案有人骑龙和奔虎等。人骑龙摆塑于灰沟的中部偏南,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有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腿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像在回首观望。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背朝南,仰首翘尾,四腿微曲,毛发高竖,呈奔跑和跨越状。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对“西水坡遗址”M45墓圹的解读与判断,把龙虎图案与“四象”的起源相联系。

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为仰韶文化灰坑所打破,因而时代是清楚的。墓主是一个壮年男子,遗骨在墓室中间,头向南,仰身直肢。随葬有三个人殉,分别在墓室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也都仰身直肢。西、北两个人殉,双手都背压在骨盆下,一个是十二岁左右的女孩,头部有砍斫痕;另一个则是十六岁左右的男性。东面的那个人殉,因骨架保存欠佳,未能鉴定。

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骼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形态都颇生动,其头均向北,足均向外。……

45号墓蚌壳图形和青龙、白虎之相似,实在是太明显了。墓室中图形和墓主的相关位置,墓主头向南,可能与古人绘图都以上为南的习俗有共通处;龙形在东,虎形在西,便和青龙、白虎的方位完全相合。……虎虽恒见于自然界,龙却是一种神话动物,只是在传说里才有的。因此,在墓室中排列龙、虎图形,即使仅此一例,也必须反映古人一定的思想观念。(《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四象,也称四神、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象不是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淮南子·兵略训》)。中国古人观测天象,认识星辰,给天上的恒星按序列和形态进行编组,划分出星区,每个星区称“天官”。同时赋予奇妙的艺术想象,于是产生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三垣是三个庞大的星区,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三垣是天上的“首都功能区”。紫微垣居北天中央,是“皇宫”;太微垣是“政府执法部门”;天市垣是天上的“街市区”,类似于“自由贸易市场”。三个星区各自都有左右藩星环列护卫,形状如墙垣,因此称“三垣”。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东南西北四个星区,每个星区均由七组恒星组成,依星系组合形状,古人命名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在中国古人的认知与想象中,这四个星区,是日、月和五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即木、火、土、金、水)在天空运行休憩的场所,因此称为“宿”,这是“四象二十八星宿”的由来。

古人对二十八星宿依据其形态和特征分别赋名。青龙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朱雀七星:井、鬼、柳、星、张、翼、轸;白虎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玄武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

四象是古人用来确定方位和四时的,“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三辅黄图·未央宫》),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冬春之交的傍晚,青龙立身,青龙主春;在春夏之交的傍晚,朱雀起舞,朱雀主夏;在夏秋之交的傍晚,白虎抬头,白虎主秋;在秋冬之交的傍晚,玄武呈现,玄武主冬。

四象之中融汇着五行与八卦。“北方壬癸水,卦主坎,其象玄武,水神也。……南方丙丁火,卦主离,其象朱雀,火神也。……东方甲乙木,卦主震,其象青龙,木神也。西方庚辛金,卦主兑,其象白虎,金神也。……此四象者,生成世界,长立乾坤,为天地之主,谓之四象”(《混元八景真经》)。

四象之中还内含着五色。中国古人以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为天地间的正色,青龙(青),朱雀(赤),白虎(白),玄武(黑)。

四象既分四时,还含着五行和五色。在春夏秋冬四时的中央,是土。五行依季候的顺序是木(春)、火(夏)、土、金(秋)、水(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中央土的正色是黄,“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礼记·月令》)。

“四象”最早的完整文字记载,依据已发现资料,是在战国时的《吴子兵法·治兵》中: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作战部队行军与驻守,也有原则么?”

吴起回答:“切忌在‘天灶’扎营,切忌在‘龙头’驻军。天灶,是峡谷的峪口;龙头,是山顶。部队行进,左军青龙旗帜,右军白虎旗帜,先头部队朱雀旗帜,阵后部队玄武旗帜。中军旗帜高高飘扬,三军依令而行。大战之前,要谨慎观察风向变化,顺风,乘势进击,逆风,坚阵以待。”

中国古人对四象的认知与判断是逐步清晰的,首先认知的是春和秋,即龙和虎。西水坡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就在于这一点,也就是说,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中国人的祖先在对天象的观测中,已经掌握了春秋两季的变化节点。到尧时代(前2100年),先民准确锁定了“两分两至”的具体日期,并且赋予名称,《尚书·尧典》中,春分称“日中”,秋分称“宵中”,夏至称“日永”,冬至称“日短”。尧时期,中国设置了世界上首个“天文台”(观测天象的专职政府机构)。“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未完待续)

(点击查看)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点击图片扫码下载)

中国散文历史_《中国散文史》_中国散文史

上一篇: 吕梁民进
下一篇: 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你能对几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