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二00四文化年鉴说文·人物篇

二00四文化年鉴说文·人物篇

二00四文化年鉴说文·人物篇二00四文化年鉴说文·人物篇2005年01月11日09:18 南方都市报子[辞海释义]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也用作敬称对方之词。古代也称师长。

二00四文化年鉴说文·人物篇

2005年01月11日09:18 南方都市报

[辞海释义]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也用作敬称对方之词。古代也称师长。

[辞义阐释]能称得上“子”的都不是一般的人,即使不是博学鸿词,至少也是术业有专攻的罕见人才,得修炼到一定的火候,达到某种境界,令众人的景仰如滔滔江水汹涌澎

湃绵绵不绝。子,绝不能是自封的,也不是某一两个人互相封的。比如大家常常听到“咱老子如何如何”、“孙子,你等着”,但这跟尊敬基本上不沾边;子也不能太多,否则搞计生的同志该为难了,也容易造成混淆,比如有人叫西丁,于是就到处跟人说“西子”云云,喜欢西施的同志肯定不答应。一般来说,子都跟在姓后头,比如孔子--可也不一定,比如王小山老师,我们大家出于尊敬叫他做“王子”,王老师一定很害羞:“讨厌,你才王子呢,你们全家都是王子!”

综上所述,子,是给予极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称号,是某种荣誉。

白先勇昆剧义工

除了文学家和教育家,白先勇现在又有了另一个称谓,叫做“昆剧义工”,同样热爱昆剧的香港导演杨凡则称他是“昆剧义勇军”、“昆剧拯救者”。白先勇戏称:“哪里有昆曲,哪里就有白先勇。”

白先勇对昆曲的痴爱,当世少有,他认为:“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别的表演艺术里,我还没有看到过,包括西方的歌剧芭蕾。歌剧有歌无舞,芭蕾有舞无歌,终究有点缺憾。昆曲却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

2004年,由白先勇主持,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世界巡演。推动昆曲表演之余,白先勇还策划了《姹紫嫣红牡丹亭》一书,收录海内外名家阐释文章,探索《牡丹亭》艺术精神,发掘昆曲之美。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昆曲,是为传承文化:“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心灵上总难免有一种文化的飘落感,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世纪被连根拔起,伤得不轻。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戏剧艺术,曾经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我们实在应该爱惜它,保护它,使它的艺术生命延续下去,为下个世纪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留一枚火种。”

莫言文学骑士

2004年3月,莫言和余华、苏童、李锐等人组成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应邀赴法国巴黎参加“第24届法国图书沙龙”。莫言、李锐、余华三人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莫言被称为“最受法国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已经有《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等13本作品在法国翻译出版

2004年4月,莫言成为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

年中,莫言推出一套彩绘插图本《莫言精品》和新版《丰乳肥臀》。《莫言精品》收录了莫言6部中篇小说《红蝗》、《筑路》、《快乐》、《白棉花》、《战友重逢》、《牛》,每篇单独成册。2004年6月,莫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西方作品的一个意义就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也设置了一个陷阱,标杆就是他已经达到了这种高度,陷阱就是说你往他靠近,你就会掉下去淹没了,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一个作家,只有在个性化的道路上探索了很长的时间,取得一种高度的自信,到了一种自以为像一个武林高手练成了什么神功、可以跟这种功力对抗的时候,才可以面对面地写作。我下一部作品就是想跟马尔克斯面对面地写一篇比试一下,看是打个平手还是一败涂地。”

黄永玉浪荡汉子

2004年,黄永玉80大寿,国内出现“黄永玉热”。《黄永玉八十艺展》在北京、长沙、广州、香港展出,引起轰动,一批与黄永玉相关的书籍热卖。“黄永玉画展研讨会”在湖南举行时,有专家提出,应将齐白石、黄永玉并称“齐黄”加以研究。

黄永玉的艺术创造力依然强劲。“黄永玉八十艺展”展示的是新作,并非从艺以来的一个总结,没有显示历程和成就的回顾作品。“我的一生是不停地走动。除了谋生、逃难以外,走动是为了工作。我每天都在画画、写生,对着新颖的屋顶发生兴趣,但我绝对不是游山玩水。”对“齐黄”并称之说,黄永玉则回应:“这个是很荒唐的事,我怎么可以跟齐白石比呢?他的修养,他的成就,他的一切,我都不可以比。”

绘画之外,黄永玉的文学创作也引起广泛关注。他自称平生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但前三项都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的稿费太低了。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此前登了一部分,备受期待。2005年,黄永玉的主要精力是写故事。

启功学界典范

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启功先生举办了92岁寿辰庆典当天,自传性回忆录《启功口述历史》出版,面对数百“桃李”,启功谦逊地说:“今天,我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了,因为我只有两个字——惭愧。我觉得自己白活了92岁,我谁都对不起,我今天不能把真正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么多人给我祝福,让我觉得何等惭愧、何等内疚,我实在是不敢当。我要努力地活下去,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在“记忆文学”横空出世的时代,启功先生对大师级的待遇居然“惭愧”,更不会搞什么“封笔秀”,种种不合时宜的做法,使《启功口述历史》在2004年出版界自传泛滥成灾的情景中显得独具一格。启功先生的“不合时宜”,却在学界树立了超越时空的风范:为千锤百炼的中文留一点尊严,为历经灾难的民族存一份宽容,为浮躁骚动的人心写一片空灵。

季羡林育才长者

2004年5月,季羡林领衔50多位知名作家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和社会各界发出倡议,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募捐建立“育才图书室”。94岁的季羡林正在住院时得知是要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书,当即表示:“这是功垂青史、泽被后人的功德之举,我年纪这么大了,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是我的幸运,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当晚亲笔题写了十几张“育才图书室”的条幅送给基金会。

“育才图书室”倡议响应者无数:李小林代表父亲巴金捐款20000元;已故诗人臧克家的夫人郑曼代表老伴从他的遗款中捐出1000元;张海迪、裘山山、铁凝、刘震云等人各自捐款10000元;在云南西双版纳举行的首批育儿图书室的成立现场,王蒙、铁凝等人推开了繁忙事务,在密林中步行几里路,只为到达那些偏远的小村寨。艺术家范曾捐出了最高额度的个人捐款100万元。

2004年9月,季羡林、许嘉璐、任继愈、杨振宁、王蒙5位发起人提议,在北京举行“2004文化高峰论坛”,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引起广泛讨论。季羡林回忆当年赴德求学经历的《留德十年》出版,也受到热捧。

在无数后辈心目中,季羡林是最好的老师。

余英时国学大师

2004年的学术出版界几乎是“余英时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三联书店相继出版了多种余英时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史学、史家与时代》、《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三联书店则有《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一时间,成为出版界的热点话题。其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余英时新作《重寻胡适历程》,被称为“当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论述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

余英时师从国学大师钱穆、杨联升,近年国学研究升温,作为海外国学扛鼎人物。多年来,与余英时同调者有之,立异者有之,但余英时的学说从来没有人敢忽视。在国学渐热而大师缺失的年代,余英时著作的热卖表明民心所向,“在没有胡适之的年代读余英时”已成为口号。

余光中华语卫士

2004年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皇皇九大卷《余光中集》,几乎囊括了余氏50年来创作的全部诗文作品,受到广泛关注。余光中的创作大致分为三类:诗、散文与文艺评论。共创作千余首诗,属当代中国涉猎题材最为丰富的诗人之一;散文甚至超过了诗艺,写景、叙事、抒情几近炉火纯青;评论亦别具一格,说理之余不乏情趣,妙喻奇想信手拈来。

2004年4月,余光中成为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

其后,余光中与莫言、苏童、马原等人齐聚沪上的“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高呼华语已经到了濒临失落与拯救的边缘。余光中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我们文学创作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与此同时,赵稀方的一篇《揭开余光中的另一面》,爆出当年余光中批判陈映真的旧事,也让文坛沸沸扬扬,所谓“余光中事件”说法不一。

梁羽生武林隐士

2004年11月,香港岭南大学向新派武侠小说鼻祖梁羽生颁授荣誉博士学位,表彰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从梁羽生1954年开创新派武侠小说至今,已经半个世纪。梁羽生一生创作武侠作品共36部,名作《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等在武侠小说史上评价甚高。梁羽生在得奖时忆述在广州岭南大学的岁月,称受到陈寅恪教授著作的启发,陈著作丰富了他对通俗文学的认识;岭南中西文化结合的学风,也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他在日后的作品中引用了不少西方文学的元素。而梁羽生的文学观则为:“文学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所谓高级与低级,只取决于作者本人的见识、才力和艺术手腕。”再次引起学者讨论。12月,在悉尼隐居多年的梁羽生回广州探友叙旧,受到读者追捧。

2004年,根据梁羽生名著《萍踪侠影》改编的电视剧在国内热播,电视版对原著的大胆改编,引起观众广泛争论。“鬼才”导演徐克正在策拍大制作武侠剧《七剑下天山》,号称将突破传统武侠剧拍摄的束缚,备受关注。

与不甘寂寞、四处论剑的老友金庸相比,梁羽生的隐士风范更让人景仰。

冯骥才卖血义士

冯骥才身兼作家和画家,2004年最引起关注的是支持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他认为文化保护比写一部小说更重要。

冯骥才正在进行两个工程:一个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对全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拉网式的普查和梳理,一方面是用传统方式采风和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是用视觉人类学的方式,对民间文学进行调查,记录文学、歌谣、谚语,把它们拍成照片,用当地口音记录。另一个是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由于资金不足,冯骥才多次举办义卖画展,这是冯骥才第一次不情愿地拿起了画笔,不得已绘画,却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创作激情燃烧了起来。

义卖同时,《民间,民间——冯骥才公益画集》一书也出版。在自序中,冯骥才写道:“我感到这次卖画有如卖血。但如果我们的血是热的,就一定会得到回报。这回报最终是日渐荒芜的田野重新开满斑斓而无涯的花朵。”

李怀宇

图:

白先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莫言(左)、余光中(右)在本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现场领奖。

上一篇: 文史天地|遇见凯棠【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
下一篇: 文史博览 2011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