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引发热议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让一本近乎被时代遗忘的杂志——《飞碟探索》重回大众视野。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宇宙探索》是一本研究地外文明的过气杂志。
主编老唐是个痴迷于外星人的“偏执狂”。他用八爪按摩器接收宇宙的信号,在电视的雪花点里寻找宇宙诞生的余晖,尽管生活落魄潦倒,也要义无反顾地踏上寻找外星人的旅程。
电影上映时,导演孔大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电影里的编辑部原型就是40多年前创刊的《飞碟探索》杂志社。
《飞碟探索》1981年创刊时,孔大山还没有出生。等到1990年他在山东曲阜的某间医院产房里发出第一声啼哭时,《飞碟探索》已经凭借每期三十多万册的发行量雄霸科普阅读市场,封面的醒目位置甚至打出了“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UFO杂志”的字样。
“90年代那会儿,女看知音,男看探索,我们杂志的发行量可比《读者》高多了……”这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一句台词。电影上映之际,科幻作家韩松在微博中略带伤感地回忆:“女看知音,男看飞碟,那时就是这么说的。”
1981年,《飞碟探索》在西北工业重镇兰州创刊时,正是国门刚刚打开的年代,它的诞生就像UFO一样,如同一个惊世骇俗的“天外来客”,带着宇宙人、反物质、月球移民这些神秘又不失科学的概念,让无数人心潮澎湃,辗转难眠。
在《飞碟探索》刚诞生时,寻找UFO,是国人共同的时代“狂想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UFO目击纪实”都是《飞碟探索》杂志的保留栏目,无论是高知群体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热衷讨论:到底有没有飞碟?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也是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飞碟探索》渐渐成为当时知名度最高的杂志之一。它曾是那代渴望知识的年轻人,通往外星神秘世界的“重要通道”;也曾是被世界不理解的UFO信徒,走在边缘人生的“坚实同盟”。
1994年,是《飞碟探索》的巅峰时期,发行量一度超34万册,在当年的科普杂志里一骑绝尘。但几年后,时代的潮水退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人们将目光从遥远的宇宙收回,落在更当下、更务实的生存问题上。
40年多年过去,飞碟始终没出现,寻找飞碟,也成了很多人记忆中的荒诞“大梦”。但这本曾在知识启蒙时代,为众人打开无限可能杂志,和围绕着它所发生的故事,依旧动人、珍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