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知识点:
1.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中国与地中海地区的交流可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波斯商人、粟特商人对丝绸之路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唐宋时,特别是宋代,我国对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南宋时外贸收入成为政府收入大宗,所以外贸受到国家的积极鼓励,在许多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客商大量来华,中国商船更频繁出洋,有的在外国数年不归。所运的货物,首先是丝绸,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另外一种是瓷器。13 世纪的蒙古帝国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蒙古帝国极大加强了东西方交流(如马可 • 波罗),宋到清主要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运输铜钱、瓷器等),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在航海贸易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看过中传人文基础考纲的同学,都会注意到里面涉及文明史的时候有一段话“考查考生对于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基本状况的理解和掌握。”这个“不同文明交流的理解和掌握”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它会体现在哪些知识点里呢?今天,我们就用一个好用,又好看,而且还好喝的知识点“丝绸之路”帮你掌握这个部分,这可以说是整个文明交流史上,最重要,最好看,也最好喝的知识点!
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的大名,事实上,和大家通常的理解不同,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实体的“路”,而是中外通商的几条“线”。中国有着广袤的内陆与漫长的海岸线,这意味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也有陆路与海陆两种方式,而丝路也分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丝路上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繁华与人声鼎沸,而是一条孤寂的旅途,在踏上这条道路前,旅人们带着的并不是对繁华的向往,而是某种孤注一掷的勇气。他们如苦行僧般走在漫长的、荒无人烟的道路中,路上尽是累累白骨,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到。而海上丝绸之路,同样要面临着严苛的海上环境,包括东南亚的海盗、难测的季风等等。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丝绸。在跨越数千年的中外交流史上,丝绸、瓷器、茶叶无疑是桂冠上的几颗明珠。丝绸的地位无可撼动,自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到了晚清,它都是中国对外出口数量最大的商品之一,但在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开始出现了自己丝绸工厂,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中国输出丝绸。瓷器的中文名是china,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的代表,它一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西方人对瓷器趋之若鹜,花费数个世纪,一心想制作出真正的瓷器。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如他们所愿,欧洲也有了自己的瓷器。同时,随着日本瓷器的诞生,浓艳的色彩极受欧洲人的喜爱,也在不断地抢占中国瓷器出口的份额,中国瓷器的出口日渐减少,不再占据主流。因此,茶叶,这个此前并不起眼的饮品,就逐渐崛起,成为了中国形象的代表,丝绸之路旁也多了一条“茶叶之路”。
▲日本瓷器色彩更为浓艳,更受欧洲人喜爱。景德镇也因此制作了大量专供出口的日式风格的瓷器。
茶叶可以算是异军突起的产物,茶起源于周,发展于六朝,在唐代开始流行,自此以后不断向外传播,东面有日本、高丽的僧人和使者来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西面作为商品沿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南面到越南、缅甸、印度,九、十世纪初始开始饮用茶;北面则在五代和北宋时期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到了明代以后,欧洲人开始知道了这种神奇的东方饮料,自此开始了茶叶之路的传奇。
随着世界各地对茶叶需求地不断增加,茶叶的出口份额也越来越多,在晚清甚至超越生丝,成为出口量最大的货物。谈到茶叶,就不得不提中国另一条著名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这条商贸通道的主角是茶叶与马匹,它源于唐代的茶马互市。在近代以前,中原王朝的敌人主要是北方及西北的游牧民族,马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西汉伏波将军马援认为,战马是兵之根本、国之资源,汉武帝西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取汗血宝马。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最钟爱的宝物之一,他甚至令人将它们刻在自己陵寝的石头上。
然而,国力时有兴衰,国力强盛时可以通过朝贡的方式获得名马,国力衰弱时就不得不用大量的白银与丝绢市马。这种状况随着藏人对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逐渐改变,也是唐代茶马互市的由来。藏人喝茶的习俗由来已久,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众人皆知,据传,在牦牛拉来的嫁妆中,就有成串的茶糕。他们的饮茶方式与中原有很大差异。由于路途遥远,翠绿的团茶会在路上经历所谓的“后发酵”过程,茶叶也变成了黑褐色,团茶再次发酵后的酽醇味道很对藏族的口味,他们将茶与奶酪、麦片等混在一起煮,可以帮助自己消化牦牛肉等油腻食物。
宋代国力衰弱,大宋也可以叫“大送”——送银送绢送人头,他们对良马的需求可想而知。而吐蕃是战马的主要来源,1055年,宋廷从吐蕃市马的开支就高达十万两白银,几乎是国库岁入的一半。为弥补国库空虚,宋廷甚至设立茶叶专卖制度,以低价格收购茶叶,再以高价易马。然而,官员往往对马一无所知,经常把驽马、幼马和病马当作良马、壮马购买。到了1126年,金占领中原,宋廷失去西北重要的马市,茶叶价格也不断下跌。1170年,甚至仅换到五千九百匹马,一些羸弱病马甚至都不能长途跋涉,更别谈戍守边疆了。如此羸弱的宋朝,自然逃不了被蒙古人灭亡的命运。
元人来自草原,自然没有宋人对马匹的需求,但由于部分蒙古人对藏传佛教的信仰,饮茶的习惯也被带入蒙古。元朝御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中就记载了茶点的做法:“制作炒茶时,用铁锅烧赤,以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而成。制作兰膏时,则以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到了明代,茶马互市重新兴起,甚至较此前更为兴盛。湖南安化的茶农也将偶然发现的成茶方式(即此前提到的后发酵方式)进一步改进,制作出黑褐色的茶砖,物美价廉,引得茶商争相购买,极受蒙藏人民喜爱,至今,西藏和蒙古仍然是世界茶砖消费的中心。
清人同元人一样,并不缺良马,茶马互市在清代的地位也就不如此前重要。同时,随着藏人对茶叶需求的进一步增大,官府也无法再将茶叶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民间贸易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主流。而随着俄罗斯帝国的统一,也开始了它不断地扩张之路,中国茶叶的陆上贸易也多了新的通道。俄罗斯帝国凭借其军事力量,软硬兼施地对清廷强加条约。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两国分界线。1699年,俄罗斯官方派遣的第一支商队到达北京,换取了金银珠宝、棉布丝绸、瓷器和少量茶叶。
之后中俄又在1728年,签订《恰克图条约》,肯定了此前所有的条约成果。中俄在恰克图设立互市,作为边境贸易的集散地。中国商人也在边境线的中国侧兴建新的集市,称为“买卖城”,与恰克图集市仅以木篱相隔。俄国人对茶叶的兴趣也越来越浓,1810年,俄国行商进口了七万五千件(约1210吨)茶砖和白毫,比1750年增长了六倍。
俄罗斯人也发明了最让他们骄傲的新茶具——茶炊。茶炊是象征俄罗斯家庭和壁炉的特有符号,它的原理是在茶炊中部竖一空心直筒,在其中放入木炭。在茶炊顶部置一装有浓茶的茶壶,直筒四周则环绕热水,既可以加热保温,还可以调节茶汤与热水的比例。
对一贫如洗的农民来说,茶炊或许是唯一能给他们带来暖意和希望的家产,也是他们最值钱的东西。陀思妥耶夫斯基去游历科隆大教堂时,感到德国人对俄国人的蔑视,不禁在内心愤怒争辩道“我们发明了茶炊!”来挽回自己身为俄国人的骄傲。而在中国的另一端,茶叶则通过海路出口到欧洲,茶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世界清晰地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里,也突然想讲一下全球史和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是近些年历史研究中十分流行的领域,它和传统的世界史有明显区别。国内的世界史与中国史并列,往往等同于“外国史”,导致“世界”里并不包括“中国”。与此同时,世界史又并非研究整个世界,而是各国历史研究的综合,比如美国史、俄国史、法国史都被划分为世界史。因此,“世界史”很多时候不能表达各区域和文明互动交流的全球性历史;而过于注重欧洲历史的研究,也使“世界史”染上了某种欧洲中心论色彩。
有鉴于此,全球史应运而生。全球史更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渗透以及融合,企图将不同文明纳入其中,而不是片面强调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史”(即国与国之间的历史)。由于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差异,以及欧洲文明在近代以来的霸权地位,文化上的冲突似乎多过交流与融合,因而全球史更关注物质文明的交流,企图用“物”来消除文化上可能的欧洲中心主义。这就导致全球史更关注经济问题、关注全球贸易。这里的“物”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更为重要的“白银”。所谓“金钱面前人人平等”,不同地区的人们即便在语言、习俗、宗教信仰上有极大的不同,但货币往往是打开他们心门的第一把钥匙。
正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使全球产生联系的,往往是我们身边被忽略的事物。例如明代后期流入中国的红薯和土豆,由于产量高、适应性强,它们的广泛种植养活了一大批人,是清代人口大爆炸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政府致力于扶贫工作,如果大家浏览过一些与扶贫相关的视频就会发现,像四川凉山这样的地方,很多人几乎没有别的食物,天天吃土豆。这与土豆的上述特性有密切联系,而这种情况可能从晚明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是“全球史观”带来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梅维恒,郝也麟.茶的真实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柯娇燕.什么是全球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陀思妥耶夫斯基.冬天里的夏日印象.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瓦洛佳新传全程班|中传全程班|实务全程班|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论文解析|
|院校分析|论文计划| 真题大解析|
|热点解读|经验贴|新传考研要点解析|
|生活中的传播学|新传考研er最关心的365个问题|
文史哲知识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