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沿洛水自东向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偃师商城遗址、夏都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在这些都城文化中,又以隋唐文化最为璀璨夺目。我们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洛阳历史文化的研究和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了整理,形成《文史专报》。为给天街行沉浸式巡游演艺提供历史文化资料支撑,本期文史专报刊发《仙圣会洛——李白和杜甫:那一场动人的遇见》,介绍李白和杜甫“双星会洛”的历史文化故事,供各部门、子公司、项目组学习参考。
生命中有多少遇见,令人怦然心动;生命中有多少友情,令人刻骨铭心;生命中有多少仰望,是那样的长久赤诚。
梳理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中国的文化星空中,洛阳,曾多次出现耀眼的“双子星座”。最典型的要数孔子入周问礼、李白杜甫洛阳相会、邵雍王安石洛阳著书立说。这三次“双星揖洛”,不仅光耀河洛大地,也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圈。
盛唐时期的诗坛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李白和杜甫的闪亮登场,使得唐诗的天空双星辉映,更加绚丽多彩。
据史料记载,李白和杜甫一生中共有三次见面,第一次就是在东都洛阳。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谨守儒道。两位风格截然不同的诗人,却因为偶然的相遇结为好友。这一相遇相交,便是旷世友谊。虽只有寥寥几次短暂的交集,却似电光石火,堪称诗歌史上的盛世,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佳话。闻一多先生曾经评价二人的相遇是“太阳与月亮的相碰”。一个如炎炎烈日,诗韵光照乾坤,一个如朗朗明月,文意幽深沉郁;郭沫若评价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仙圣会洛,唐诗登峰。李白和杜甫在洛阳迎来了他们初次的相遇。
01
第一次相遇
东都洛阳
天宝三年(744年),33岁的杜甫正在洛阳游历。自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杜甫就一直游历四方,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洛阳是中国十三朝古都,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有富贵雍容、国色天香的牡丹,有历朝历代沉淀下来的悠悠古韵。杜甫想在洛阳作短暂的停留,然后向着下一个地方出发。
李白呢?此时正遭受政治上的失败和仕途上的挫折而极度悲愤。两年前,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他接到玄宗诏书,还曾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心怀“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的抱负,进京供奉翰林。可到了长安后才知自己不过是专供帝王娱乐的文学侍臣,与他所追求的帝师卿相大相径庭。他壮志难酬,狂放不羁,要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从而得罪朝中权贵。随后在应玄宗要求作《宫中行乐词》时他又将贵妃杨玉环比作居于昭阳宫的赵飞燕(“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隐喻盛唐将因后宫而起灾难,令玄宗和贵妃不悦。终于,在朝仅一年零八个月,他就怀着无比的失望与悲愤,“恳求”归山而被唐玄宗“赐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面慨叹行路艰难,一面又心怀梦想的李白,744年4月,从长安一路风尘来到东都洛阳。
杜甫对李白抱有神秘感。他曾在长安城附近的长乐坡(又名饭颗山)一带曾匆匆见过李白一面。那时的李白,是玄宗看重的诗人,经常随侍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边,动辄声色犬马,公子王孙相随,止则高朋满座,有鸿儒谈笑,而那时的杜甫在诗坛刚刚崭露头角,无法与李白有深入的交流。此次李白来洛阳,带着许多失意,正是这种境遇让略显拘谨的杜甫有了接近李白的勇气。听说李白到了洛阳,杜甫急不可待地持行卷前来拜访。
也许是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爱好,尽管隔着11岁的年龄差(此时李白44岁),尽管此时的李白已是名动天下的诗坛霸主而杜甫还是籍籍无名的诗坛后辈,但两位脾性迥异的诗人一见如故。李白没有丝毫的倨傲,杜甫也没有自卑拘束。
诗人的心是相通的。虽然素昧平生,但心灵的气场一呼即应。他们围绕诗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李白追求虚无缥缈,试图超越现实,不受任何事物的拘束,所以他的诗歌大多游走在自然之中,想象奇特,天马行空。杜甫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承认现实,凭家学渊源,他以“吾祖诗冠古”自傲,崇尚那些讲究格律形式、典故丛生的诗歌,在格律的方寸之中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因此他的诗歌张力很大,在日常琐碎的描写中沉郁而深刻。
平等的学术争论让他们相互了解,也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李白写下《戏赠杜甫》:“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首先回忆曾在饭颗山前与杜甫首次见面的情景,那时日当正午,杜甫头戴一顶斗笠。这次见面,发现杜甫消瘦多了,想来一定是因推敲诗句造成的。诗意中不乏对杜甫费尽心机遣词造句情形的善意讥诮。杜甫读完诗后浅浅一笑,一种冰冷的隔阂在宽厚的微笑中就此消融。李白对杜甫的诗作非常欣赏,尤其是《望岳》这首诗,不禁让李白击节赞叹。他从中看出了杜甫的五律功底,更看出了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抱负。
在洛阳的日子里,他们白天同游东都名胜,晚上纵情饮酒,相谈甚欢。有时还会一改书生意气,骑马驰骋,在广阔的平原上尽情享受打猎之乐。
在这段日子里,虽然李白偶尔还会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怀才不遇惆怅一番,但桑田篱下的清幽生活和杜甫的陪伴让李白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而对于杜甫,李白狂放豪爽和喜欢闲游的个性,对他有一种吸引力,杜甫深知自己身上最欠缺的恰恰就是这样的品质。有了偶像李白的友情,那些生活上的困顿、政治上的失意也烟消云散。
但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他们很快迎来了分别。李白要去陈留拜访从祖、当时任采访使(监察官)的李彦允,而杜甫则要到梁宋(开封、商丘一带)继续游历。
临行之时,杜甫为李白写下:“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意思就是“你是金马门的贤德之士,如今离开朝廷,正好可获自由,希望我们相约再游,到那仙境之地采摘瑶草。”
02
第二~三次相遇
梁宋、东鲁
同年秋天,他们如约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见面。第二年,又在东鲁(今山东省)第三次见面。他们同游开封、商丘,登吹台、琴台、王屋山,过黄河;同游任城,之后又作伴到曲阜、兖州,访求隐逸名士,游览高山大川。一路携手,喝酒赋诗纵怀,任情畅谈,关系好到“白天携手游玩,醉时共被酣睡”。
漫游东鲁是两个诗人最后的会合。745年秋天,杜甫要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南,两人在兖州城东的尧祠石门分手。临别,李白赠杜甫一首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潋滟的秋波在眼前荡漾,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鲁地的秋景是如此明媚动人,但李白和杜甫却如“飞蓬”一样各自飘零。然而,李白终归是潇洒旷达的,他对杜甫说,既然离别已定,那么就让我们对着这石门秋光,再畅饮几杯鲁地的美酒吧!
石门之别后,他们各自踏上人生的征途,动如参商,再也无缘相见。李白继续仗剑天涯的游历生活,杜甫也开始迎来人生中接连不断的风浪。
但距离从未扯断两位诗坛之星互相的牵念。多情的杜甫把思念写进诗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不下十余首,每一首都情真意切。他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不仅思念担忧李白,还大赞李白的诗歌之高妙,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杜甫看来,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比,清新俊逸,卓尔不群,高妙之处令天地鬼神震惊,真的是“谪仙人”啊!
李白也同样思念杜甫。多年后,李白又一次游历齐鲁,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足见二人友情之深之真。
别离10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李白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朝一样都青春不再。燃烧的战火,弥漫的烽烟……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他们散入茫茫人海,从此再也找不到彼此。
杜甫先后遭遇贼陷、被贬、逃难,直到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才在成都草堂定居下来。而李白也开始了他的奔逃,几经转折,最后隐居于庐山屏风叠。758年,因参与“永王事件”,李白被监禁、流放夜郎(今贵州)。得知消息的杜甫辗转反侧,梦里频频映现的都是李白的身影。在《梦李白二首》的诗里,他开篇便写生离死别,语调悲怆:“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又说“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为李白鸣冤叫屈。同时又为李白担忧:“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759年春天,李白在奔赴夜郎的途中突然接到朝廷大赦的消息,绝处逢生的他在喜悦中写下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的杜甫还不知道李白已获赦免,秋风又起,他无限感伤地写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得知李白侥幸逃脱劫难,杜甫由衷地高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杜甫一边为李白的狂放不羁、自惹祸端感到悲哀,一边又死心塌地地爱着李白的旷世奇才。
虽然性格不同、诗风不同,但知李白者,杜甫也。《饮中八仙歌》里洋溢着杜甫对李白满满的欣赏:“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自古以来,在同一领域的巅峰人物,有很多终生难以相见,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地闪耀着光芒。因而,杜甫和李白的遇见,才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成为诗坛文坛佳话。而之所以能够相会,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李白具有的“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正好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契合;李白爱憎分明、任侠重义、平等待人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召着杜甫,而杜甫的才气、豪气和雄心大志也同样震撼着李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大志和人生经历上,所以一见如故,且没有相忘于江湖。
130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旧津津乐道于二人的友谊和华章。因为,那片唐诗的灿烂天空,不仅照亮了杜甫和李白,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耀了你我的生命。恰如唐代诗人韩愈的感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参 考 资 料
1.唐诗宋词天地 张风莉《李白和杜甫:那一场动人的遇见》
2.《人民日报》2014年9月《唐诗天空的日和月:李白与杜甫真正意义上的会面》
3.《内蒙古电大学刊》1990年 第3期 崔鹏《诗坛双星辉映时——李白与杜甫的交游与追怀》
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莫砺锋《杜甫评传》
5.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周勋初《李白评传》
6.《洛阳日报》2019年3月13日 徐礼军《“双子星座”青睐洛阳》
说明:本栏目刊发的文章,多为对公开刊物发表文章的系统整理,主要用于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刊发时我们会标明出处,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特此说明,感谢!
本期录音/资料整理:李亚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