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漫话文史】被称为“文化怪才”的他,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漫话文史】被称为“文化怪才”的他,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漫话文史】被称为“文化怪才”的他,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漫话文史

34

今天为大家带来

辜鸿铭的故事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祖籍翔风里十二都浦尾(今翔安区新店镇溪尾社区浦尾自然村)人。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信守儒家道德、坚持中华传统文化,但提倡纳妾及穿戴民国前的衣饰,被称为“文化怪杰”。

曾祖父陈敦源改“陈”为“辜”

据浦尾村陈氏家庙的文字记载:“辜氏鸿铭,本姓陈,祖籍同安浦尾村。先祖陈敦源列浦尾十二世(敦)字辈,尾厝房柱人。”

那么,原本姓陈的辜家人,为什么改姓为辜呢?2001 年,原同安县政协文史委彭炳华、陈金城和陈太傅祠理事会陈荣林先生专程到浦尾调研,证实辜鸿铭本姓陈,是清代因命案举家南逃的浦尾十二世陈敦源之四世孙。

▲新店镇溪尾陈氏家庙

据浦尾老人会陈丽水、陈金乾介绍,浦尾陈氏在清代已分衍出坑尾、顶厝、田墘、过沟及尾厝五个角落,村民农渔兼作。辜鸿铭的先祖陈敦源,系清乾隆年间人,属浦尾十二世“敦”字辈,全家居于尾厝柱。其先世乃书香门第,甚得乡里敬慕。不料传至敦源一代,因性情急躁,又爱喝酒,致家道中落。终因酒后与一乞丐争执,失手打死人,害怕官府缉拿,携带家眷摇着自家小渔船外逃。

陈敦源后来南逃海外,辗转到了英属马来亚吉打定居。事过境迁,陈敦源因伤了人命负疚不已,难以释怀,遂改“陈”为“辜”,以示忏悔之情。据钟兆云(福州市作协主席)先生在马来西亚调查,陈敦源之子即为辜鸿铭的祖父辜礼欢。

英文名叫“辜厦门”(Amoy Ku)

据《同安华侨志》载,陈敦源之子辜礼欢在英属马来亚吉打州经商成功,被英殖民当局任命为华人“甲必丹”(即侨领)。后迁居槟榔屿,任英殖民政府首届市议员。

辜礼欢生育八男三女,次子辜安平自幼回国读书,科举中进士第,林则徐在湖广、广东禁烟时,辜安平在其麾下为官,后奉调台湾,遂居于台,成为台湾辜姓的基祖之一(台湾原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即其后裔)。长子辜国彩曾任暹罗拿督,后随英国东印度公司莱佛士爵士的舰队开拓新加坡殖民地,成为星洲华侨先驱。

三子辜龙池,在吉打州任公职,对地方建设卓有功绩,获吉打苏丹赐授拿督勋衔。辜龙池生的长子辜紫云,在英商布郎的槟城牛汝莪橡胶园中任司理,因忠诚干练,后与葡萄牙籍姑娘结婚,生有三子,次子小汤生,即辜鸿铭。小汤生自小聪明颖悟,被布郎夫妇收为养子,十岁时由养父母带往苏格兰上学。

辜鸿铭从未忘记他的老家厦门,早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给自己取了一个英文名字,叫“辜厦门”(Amoy Ku),以示不忘根本。

“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

辜鸿铭 1857 年出生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槟榔屿,被布朗收为养子,十岁时被布郎夫妇带到苏格兰受教育,先后游学英、法、德、意等国达十一年,精通汉、英、马来、德、法、拉丁、希腊等十国语言,留英时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辜氏二十四岁时,遵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嘱而返国,被两广总督张之洞招为幕僚,清末官至外务部左丞。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沟通中西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在掌案幕府的二十多年间,各种奇闻异事屡见不鲜。例如,巧辩德国教练官,使其遵照大清礼仪向张之洞行跪拜礼。再如,在为湖北枪炮厂聘请工程师时,识破冒牌的洋专家。又如,在俄国皇太子访问中国期间,用俄语、法语、希腊语应对如流,俄太子叹为奇才,赐赠镂有皇冠的金表。

辜鸿铭报效国家的作为,除了体现在为张之洞出谋划策之外,更集中体现在国难当头时他敢于大声疾呼,谴责列强,呼唤正义与公理。如 1900 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起义爆发时,他用英文撰写了数篇文章,发表在日本横滨的《日本邮报》上,呼吁列强各国应反躬自省,公正、道德地对待义和团问题。这些专论后来汇编成册,书名为《总理衙门来信》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宣言”。

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辛亥革命后,辜鸿铭受聘就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文、英国文学。

▲《海峡都市报》报道清末文化怪杰辜鸿铭

在五四运动期间,辜鸿铭与林琴南一起反对白话文运动,认为中国经典文言比市井话典雅、华丽。在他应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讲授英国诗歌和希腊文课程时,结合中国儒家经典,大谈孔孟之道,旁征博引将中西文化加以比较,极为引人入胜,加之用英语讲授时,其语章之纯正,用词之典雅,令学生举座倾倒。

1924 年至 1927 年间,辜鸿铭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邀请,曾数次东渡讲学,他极力阐扬孔孟之道,对西方文化则多所非议,有关文章被德国学者收集译为《怒吼之声》,并组织“辜鸿铭研究会”。讲学归国后,辜鸿铭被张作霖聘为顾问,不久又被委任为山东大学校长。当时访华的外国作家、记者多以一见辜鸿铭为荣。

辜鸿铭晚年自称是“东西南北老人”,这是因为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传奇式经历。他的著作有《张文襄幕府纪闻》《中国牛津运动故事》《春科大义》《读易草堂文集》等。他还将中国儒家经典译为外文输往西方,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人生哲学,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历史性贡献,被提名为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28 年 4 月 30 日,辜鸿铭病逝于北平(今北京),终年七十二岁。

(文/李增为)

点击识别

上一篇: 宋彬:一位文史老人的书法梦
下一篇: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材教学浅探.doc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