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林,地名源于禅林,五代后晋时建慈林教寺。北宋时,袁氏从新昌迁至奉化袁家岙,后迁棠村,南宋时再迁至鄞奉平原,邻近的村落称慈林。袁、郑、金、何四姓世居于此,以袁姓为主。南宋淳祐年间,袁火寻登科第,皇帝赵昀题写“慈林山”,后赐“应梦名山”于雪窦山。慈林十景自元初形成,因地理位置优越是吸引文人墨客。
进入明代,我通过《慈林袁氏家谱》了解慈林。惊讶地发现该村的袁氏家谱有五大卷,让我有幸认识明代探花袁炜,他是明嘉靖十七年殿试探花,官至内阁大学士辅相,对当时朝廷有很大影响。
慈林村中有很多清代建筑,如袁氏宗祠“联发堂”和郑氏宗祠“树德堂”,它们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其中,联发堂的故事讲述了袁宏亮因诚信得到金蛋,从而带动整个家族共同富裕的感人故事。
民国时期,慈林走出了多位子弟,有誓师北伐的义士,也有浴血抗日的忠烈。如书生出身的袁惠常(袁康义),孤独而清高的他一直蛰居在自家书房读书。然日寇紧逼,国难当头,年届不惑之年的袁惠常应蒋介石之邀,顺时而动,终于出仕。抗战时期在重庆,袁是蒋的幕僚之一,家谱上为他载录的职务是“国民政府文官处编审兼国史馆协修”。解放后,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到了“文革”时期,他留在慈林老家的大批珍贵书籍被毁于一炬。老人闻之哀叹:“宁可杀我头,切莫烧我书啊!”可这一叹,蓦然令人感知:骨子里,袁惠常依然是一介可爱的文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