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勐腊文史】勐腊——我的第二故乡(二十九)

【勐腊文史】勐腊——我的第二故乡(二十九)

【勐腊文史】勐腊——我的第二故乡(二十九)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功能。勐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区位独特。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讲好勐腊故事

文史 投稿_投稿文史佳话范文_文史类文章投稿

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工作,具有“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功能。勐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区位独特。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讲好勐腊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勐腊历史、关注勐腊发展,“勐腊县政协”微信公众号开设“勐腊文史”专栏,为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学习和了解勐腊文史知识提供“掌上平台”。同时,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教育今人、有益后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热忱欢迎热爱勐腊、关心勐腊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挖掘,撰写主题突出有史料价值的文史资料。“勐腊文史”投稿邮箱:mlzxwsw2023@163.com。

勐腊——我的第二故乡(二十九)

奔赴救灾第一线

1975年9月中旬,下起了倾盆大雨,天像被捅破一般。

南腊河暴涨,百年不遇的大暴雨从天而降,洪浪滔滔,勐腊县瑶区公社告急,瑶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威胁。

瑶区与坝荷是近邻,勐腊县革命委员会命令139医院边疆医疗队紧急赶赴瑶区抗洪救灾。医院通知我们:“轻装急行军到麻木树。”

救灾如救火!我们只携带随身日用品,急急忙忙从坝荷山奔向麻木树。医院驾驶班司机方孝驾驶嗄斯车在麻木树接到我们,并告知:医院正组织第二批赴坝荷山医疗队接替我们的工作。

车到红旗公社,去瑶区的公路已被洪水冲毁,我们只得弃车步行。之前,医院已派人将救灾药品和消毒液送到红旗公社,我们整顿了一下,女同志背着药箱,男同志背着消毒液,负重前进。

雨不停地下着,道路崎岖而危险,被洪水冲毀的路,大坑小凹,高一步低一步,步步艰难。脚在泥泞中跋踄,每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鞋子常被陷进泥潭里,拔都拔不出来。

我们走到中途,连小路都被洪水冲断了,傣族群众架着独木舟来接我们,坐了十多分钟的小舟,又下舟步行。脚陷在稀泥中,前行十分困难,我们顾不得这些,心中想的是尽快赶到瑶区,投入抗洪救灾。走到下午6时,到了一棵大树下,2009年时重返勐腊,现在这儿已是望天树景区,我们是又累又饿,只得靠着大树,站在泥泞中,嚼几口干粮,然后继续赶路。

路越走越艰难,天渐渐黑了下来,向导都无法确认路怎么走。我们只得先派人同向导一起探路,能走通了就用电筒发信号,大家跟上;探路不成功,又调转头来再探路。就这样,我们艰难前行。有的地方,水淹到胸口;有的地方,无路可走,只得脚手并用,爬着走。

好不容昜到了瑶区,我们被县救灾指挥部指定,在一个傣寨安顿下来。生产队队长岩香,把我们分散安排到6户傣族群众的竹楼住宿。

我们刚放下背包,就接到勐腊县抗洪救灾指挥部通知,一个瑶寨有十多名老乡被困在洪水中,其中还有一名重病人。我叫上王金、孙晓霞、马利群、叶发祥,背上药箱,拿上电筒就跟着抢险队出发了。

走了一段路,就见到了漫无边际的滔滔洪水。指挥部准备了两个大竹排,我们分乘竹排,每个竹排由6个傣族群众划着,我们也不知道寨子在什么方向,有多远。竹排行着行着,一个大浪打来,竹排发出咔咔响,捆绑竹排的绳索有几根被打断。有人大喊一声:快绑上!我们迅速将打断的绳索接上,避免了排毀人落水的状况发生。

经过几个小时与洪水搏斗,竹排终于接近瑶寨。由于浪太大,竹排无法靠岸,我们也顾不得水深水浅和浪高水急,冲下竹排扑向寨中。

寨中大多数群众已安全转移,只有10多个老人恋家,就是不走,我们也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一人背一个,硬把老人们背上竹排,运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了安全转移。

文史类文章投稿_文史 投稿_投稿文史佳话范文

(医疗队在瑶区公社)

那个病人是个中年瑶族妇女,患了重感冒,一量体温39.7℃,我们赶紧用酒精降温、打针、输液,进行转移,一直忙到凌晨5时,才返回傣寨休息。大家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全身像散了架一样。第二天一早,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到安置灾民点,为群众体检、消毒、送医送药。

到第八天,洪水渐渐退去,灾民们返回自己家园。医疗队的任务就是确保洪灾后疫病不泛滥,我们又背着消毒液,一个寨子一个寨子、一家一户的消毒,给群众送去预防疫情的药品。为了不让一个群众感冒,每到一个寨子,医疗队都要釆草药熬汤剂,“强迫”灾民服下。

接着就是帮助灾民恢复家园,恢复生产。为灾民建房、造田、插秧、播种。

我们在瑶区抗洪救灾一个多月,圆满完成各项医疗保障和救灾任务。

由于离开坝荷山后,医院的第二批医疗队已经上山接替了我们的工作,于是我们奉命与县抗洪救灾指挥部一起班师回营,结束了一年多来的医疗队战斗、工作和生活。

医疗队从瑶区完成抗洪救灾任务回到医院解散后,我决心用医疗队的事迹撰写一篇长篇通讯。我把一年来医疗队在坝荷山为各族人民送医送药的事迹梳理一遍,并查看日记,认真思考,反复提炼主题,写了长篇通讯《山寨红医兵》。

《山寨红医兵》寄出不久,被新华社采用,并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华语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解放军报》《光明曰报》《健康报》《后勤通讯》《国防战士报》《云南日报》等14家报刊、杂志转载刊登。

医疗队的这段历程,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永远……

(作者:余泽江,蒙古族,作家,笔名詹育。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1968年11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卫生员、政治干事、指导员、师政治部战地新闻报道组长、昆明陆军学校政治教官;1985年4月转业地方,历任主任,局长、党组书记,秘书长。著有长篇小说《三节草》《惜别凤颈桥》《贤妻似镜》《情已了》;纪实文学《淬炼年华》《山路弯弯》《有故事的人生》等;编著《七星关区史志人物选》《密林一三九》《七星闪耀》等大型文献;成书有《泽江获奖作品选》《泽江散文集》等作品。)

供稿:勐腊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监制:罗建平

审核:王 燕

上一篇: CSSCI|《文史哲》2021年第5期:文末附投稿须知
下一篇: 【诗韵淮北】淮北的那些古词儿之六十二(诗 耿汉东)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