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CSSCI|《文史哲》2021年第5期:文末附投稿须知

CSSCI|《文史哲》2021年第5期:文末附投稿须知

CSSCI|《文史哲》2021年第5期:文末附投稿须知《文史哲》(社会科学版)第5版

文史类文章投稿_文史 投稿_投稿文史刊物一般有多少稿费

文史 投稿_投稿文史刊物一般有多少稿费_文史类文章投稿

投稿文史刊物一般有多少稿费_文史类文章投稿_文史 投稿

投稿文史刊物一般有多少稿费_文史类文章投稿_文史 投稿

投稿文史刊物一般有多少稿费_文史 投稿_文史类文章投稿

一、期刊简介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

自创刊以来,《文史哲》始终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是学界七十年来对《文史哲》的广泛称誉。创刊伊始,华岗社长就规定,《文史哲》每期尽可能推出一个新作者,每期至少要有一篇论述现实的文章。主政华东的陈毅也对之赞赏有加:“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一大批著名学者正是在《文史哲》刊发了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或代表作,如李泽厚、庞朴、李希凡、韦森等等。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大都在《文史哲》上发表过文章。《文史哲》为此而驰誉学界,广受称道,在数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海内外学界所尊重和推崇。池田知久先生的感受是:“《文史哲》这份学术杂志在二十世纪对海外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和青年学生而言是憧憬的对象,指路的明灯。这部杂志给予我们的鼓舞、激励、抚慰和喜悦是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

当下,《文史哲》更是以日趋成熟的体制化思路,通过策划主办系列“人文高端论坛”的方式,发掘热点话题,引领学术潮流,密切编者、作者情感。该系列“人文高端论坛”,以小规模、高层次、大动作为特点,以人文学术的焦点、前沿问题为内容,通过系列探讨,旨在引领学术风尚,推动学术发展。自2008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个体与社群孰先孰后”等数次高端论坛。该系列“人文高端论坛”,已然成为《文史哲》的品牌性举措。2015年起,《文史哲》与《中华读书报》联袂,在国内首次举办“年度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活动,对于人文学术的社会化普及,担负了其应尽的责任。这一举措,为人文学术的繁荣再谱华章。

为了助力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文史哲》编辑部自2014年起与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合作出版《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英文版面世后不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国学研究学者包弼德(Peter K. Bol)即发来贺词:“恭喜博睿出版社和山东大学通过翻译工作将当代中国人文研究成果带给了广大的海外人文学者!”

《文史哲》英文版采取专题形式,每期围绕一个中国人文学术的重要问题,选译近年大陆学界的代表性作品,同时组织英文原创稿件和书评文章,并追踪国内人文学界重要动向。现已出版13期,主题分别为“中国社会形态”“世界文明对话”“明清文学研究”“早期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历史记忆与范式变迁”“中国贤能政治的可行性”“道家的神圣空间”“在传说与真实之间:夏朝史学研究”“古代东亚秩序”“孟荀之外的第三条儒学进路;重估孟荀二分的传统儒学格局”“反思唐宋变革论” (合刊)。英文版创刊以来,得到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接受和认可。2018年,《文史哲》英文版被全球规模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数据库收录;2019年,又被欧洲ERIH PLUS索引(欧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索引)收录。

二、投稿须知

(一)投稿方式

文学栏目

刘 培(古代文学、文艺学、美学、文化学):wszl@sdu.edu.cn

孙 微(古代文学):sunwei424@sina.com

历史栏目

李扬眉(近现代史、学术史):yangmei0507@163.com

孙 齐(古代史):sun_qi@foxmail.com

察应坤(明清史、近现代史):chayingkun2021@163.com

哲学栏目

刘京希(政治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m13188935837@163.com

曹 峰(思想史、中国哲学史):fengwomei126@126.com

李 梅(思想史、中国哲学):lilunzu@126.com

邹晓东(中国哲学、西方哲学):wanerniba@aliyun.com

(二)基本要求

1. 来稿应为定稿,格式请严格遵循本刊规范,引注确保核实无误。

2. 稿件需具备摘要(300-450字)、关键词(4-6个)。另请提供标题、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

3. 稿件中的作者简介、基金项目信息置于首页页下。格式为:

作者简介:姓名,单位职称(驻地邮编)。

基金项目:本文系“……”项目(项目编号)的……成果。

4. 稿件正文用宋体五号字,设置1.15倍行距。独立引文用楷体字,整体缩进2格。

5. 文内所分层级,依次标示为“一、二、三……”“(一)(二)(三)……”“1.2.3.……”“(1)(2)(3)……”。

6. 文中首次涉及某古代年号,需括注公元纪年。后文同一年号,可不用括注。

7. 正文中一般不直接出现外文。外国人名采用汉译,括注原文。

8.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脚注,每页单独排序,不用尾注。不采用“同上注”“同前注”等形式。

9.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前,独立引文注释序号置于文末标点符号之后。一个自然段的引文引自同一出处,在该自然段的最后一并标注出处。

(三)注释规范

1. 所有文献征引均应提供出处。除非必要,正文中应避免使用夹注。

2. 征引古籍需尽量选用权威整理本或学界通行本。标注顺序为:作者/整理者/书名/卷次/篇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出注时省去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作者前不用标示朝代信息。“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常用典籍,可省略作者、整理者。卷次用中文数字标示,不用“十”“百”等。例如:

①郑樵:《六经奥论》卷五《礼以情为本》,清《通志堂经解》本,第8a-9b页。

②《礼记正义》卷五九《儒行第四十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25页。

③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卷一九《谢恩改封卫国公状》,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456页。

④施宿等纂:《嘉泰会稽志》卷一〇《隄塘·山阴县》,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册,第6898页。

⑤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三〇《时序部》“人日”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0页。

⑥《资治通鉴》卷二五一,唐懿宗咸通十年八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147-8148页。

3. 征引今人论著,标注顺序为: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再次出注时省去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有三个以上责任者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名字,其后加一“等”字。外国作者前不用标示国籍。多次引用的较长书名,可在首次出注时括注出省略名称。例如:

①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9,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册,第43-44页。

②傅斯年:《致蔡元培、杨杏佛》(1928年5月5日),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③西岛定生:《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质的问题所在》,高明士译,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7页。

4. 征引期刊、集刊论文,标注顺序为:作者/文章名/刊物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页码。再次出注时,省去刊物名、年期。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例如:

①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1933年,第511-516页。

②侯旭东:《从朝宿之舍到商铺——汉代郡国邸与六朝邸店考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32-43页。

③王晴佳:《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新史学》(台北)第9卷第1期,1998年,第58页。

5. 征引学位论文、档案等未刊文献,格式如下:

①朱斌:《民国学术史上被湮没的一页——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述论》,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17年,第67页。

②《山东大学现有职员工调查表》(1951年),丁山档案,档号X03,山东大学档案馆藏。

6. 征引英文文献,使用芝加哥引注格式。注释使用英文标点。例如:

①Geoffrey C. Ward and Ken Burns,The War: An Intimate History, 1941–1945(New York: Knopf, 2007), 52.

②John D. Kelly, “Seeing Red: Mao Fetishism, Pax Americana, and the Moral Economy of War,” inAnthropology and Global Counterinsurgency, ed. John D. Kelly et 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77.

③Michel Strickmann, “The Mao 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63 (1977): 1-2.

④Daniel Mendelsohn, “But Enough about Me,”New Yorker, January 25, 2010, 68.

7. 征引日文文献,采用中文注释规范。除书名、刊物名、文章名使用日文外,作者、出版地、出版者等中的日文汉字可以用中文表示。如:

①藤原忠平等撰:《延喜式》卷三七《典藥寮》,黑板胜美、国史大系编修会编:《新訂増補国史大系》,东京:吉川弘文馆,1974年,第815页。

②菊地章太:《敦煌写本『老子変化経』の构造と生成》,《東洋学研究》46,2009年,第372-350页。又收入氏著《神呪経研究:六朝道教における救済思想の形成》,东京:研文出版,2009年,第125-147页。

上一篇: 【工作动态】区政协科教文史委员会召开“微协商”座谈交流会
下一篇: 【勐腊文史】勐腊——我的第二故乡(二十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