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动物之一,行动敏捷,温顺乖巧,深受人们喜爱,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
兔,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好像兔子,本义即兔形目兔科动物兔子。
《周礼•考工记•辀人》:“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当兔之围。”兔,即古代车上钩连车厢底板与车轴的部件,形如伏兔。
《说文解字》:兽名。象踞,后其尾形。兔头与㲋头同。凡兔之属皆从兔。汤故切。
《广韵》:兽名。崔豹《古今注》云:“兔口有缺,尻有九孔。”《论衡》曰:“兔舐豪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说文》云:“象踞,後其尾形。兔头与㲋头同。”
《说文解字注》:兔兽也。各本作“兽名”,今正,三字句。象兔踞。兔字今补。“踞”俗字也,当作“居”。后其尾形。其字象兔之蹲,后露其尾之形也。汤故切,五部。俗作菟。
《康熙字典》:《唐韵》汤故切。《集韵》《韵会》《正韵》土故切。并吐去声。
《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描写了兔子机敏聪颖、自在逍遥的样子。
《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相关成语:守株待兔。
《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是蟾蜍、菟即是兔子,意思是蟾蜍、兔子到了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
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兔子的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神话中的嫦娥住在月宫,身边有玉兔相伴,因此兔成为了月亮的代名词。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兔子与明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的说法。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在十二地支中配属“卯”,因为兔子喜欢在清晨吃沾有露水的青草,所以清晨五点到七点称为“卯时”。
兔儿爷的形象来源于人类对于月亮的崇拜,它最早出现在明末。明人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身着盔甲战袍的,也有骑虎的,也有背插彩旗的,或坐或立,形态多姿。
兔子在古代中国还被视为祥瑞之兽,被人们赋予了长寿、吉祥、团圆的寓意。
《抱朴子》:“兔寿千年,五百岁其色白。”
《瑞应图》:“赤兔大瑞,白兔中瑞。”那时,白兔十分罕见,各地发现白兔之后,多要载歌载舞献给朝廷,显示君主贤明、四海升平的景象。
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王安石《信都公家白兔》:“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这些诗歌都将兔作为祥瑞团圆的象征。
(部分资料参考自网络)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