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寄语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方辉教授
什么是历史?
历史,是手铲求索和文献解读所重现的文明古国;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低落与复兴的苦难与辉煌;是由秦帛汉简到电子档案的点滴记忆;更是人类文化资源的积累过程和发展规律。
景仰先贤,慎终追远。百廿山大,从1901年创建之初开设“中外史学”课程开始,历经岁月积淀,赢得文史见长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初期,八马同槽,群贤毕至,与“新中国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文史哲》杂志,共同引领了新中国史学重大问题之热潮,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新世纪以来,学院固本开新,砥砺前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新发展。2015年8月,被誉为“史学奥林匹克”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成功举办,90个国家的2600余名学者齐聚山大,再创学科辉煌。学院正在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传承弘扬优良学术传统,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瞄准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历史研究重镇,为培育造就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山大学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历史文化学院2022年按历史学大类招生,第二学期按历史学、考古学、档案学三个专业分流。在这里,你可以徜徉在开放共享的课堂,享受知识涵养身心的愉悦;你可以参与学术研讨交流,淬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你可以丰富海内外研学的阅历,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你也可以迎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与实践活动,将所学与所用有机结合。
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加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历史在等你书写。
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历史学科传统悠久,积淀深厚。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陈同燮、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等著名的“八大教授”曾任教于此,他们与丁山、赵纪彬、吴大琨、许思园、刘敦愿、韩连琪、孙思白、华山、庞朴等一批知名学者,创办了有“中国高校学报之王”之称的《文史哲》杂志,并就古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和农民战争等问题发起了全国性的学术大讨论,开启了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大论战,形成了“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为山东大学赢得了“文史见长”的美誉。
代代学者,赓续努力。新时期以来,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今天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亮点纷呈,拥有一大批站在学术前沿的学者,产生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山东大学作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考古学研究重镇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人类起源、史前考古与夏商周考古、科技考古、先秦秦汉史、明清对外关系、义和团运动与近代社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八大教授”肖像
《文史哲》学术杂志
“八大教授”雕塑
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平台。学院科研基础雄厚,近十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其他各类课题10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和《中国社会科学》等顶级期刊。与多所著名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国际化特色显著。2018年,依托学院的实体科研机构文化遗产研究院搬迁青岛校区,形成了“济南、青岛两地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历史学、考古学、档案学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传承、创新、展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学院。
2016年,与耶鲁大学共建的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教育部立项
专业介绍
历史学
2022高考选考科目:
历史/地理(3+3模式)
历史必选,其他科目无要求(3+1+2模式)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著称,历史学专业以历史积淀厚重、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突出、教学成果显著、培育人才众多而闻名。
2020年,历史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王学典、王育济、陈尚胜、顾銮斋、马新、胡新生、江林昌、孙立新、胡卫清、杨瑞、徐畅、刘玉峰、赵兴胜、刘家峰、韩吉绍、代国玺等一批知名学者。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3人,国家一级学会会长2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并编写了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凸显“知古鉴今、崇实求新”的学科育人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全球视野、较强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史学人才。
中国史方向
中国史作为传统优势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多个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先秦秦汉史方向,重点探究周秦社会形态转型问题,在战国秦汉土地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的研究上取得了系列突破。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史方向,长期参与并主导中韩共同历史研究和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活动,被日本、韩国学界视为明清中外关系史与海洋史研究重镇。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方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海内外义和团研究的中心。二十世纪史学史方向,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史研究新路数,所撰《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荣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世界史方向
世界史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自1901年外国史与中国史并列为“中外史学”开设,先后有陈同燮、罗念生等众多世界史史学大家任教。世界史学科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注重从教师指导和教学实习等方面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世界史学科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作为校内外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优秀平台。2015年山东大学承办了“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016年成立了“全球史与跨国史研究院”,为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世界史学科在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世界地区与国别史研究方向具有特色和优势。其中,英国财税史、西方宪政史研究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地区与国别史研究涵盖国家众多,成果突出,研究领域包括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美国史以及东亚史等。
考古学
2022高考选考科目:
历史/地理(3+3模式)
历史必选,其他科目无要求(3+1+2模式)
2019年,考古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0年,“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考古重点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博物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
2021年,“考古+”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考古教师团队荣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考古学科是山东大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优势学科之一,拥有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等教学科研平台;拥有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提供济南校区、青岛校区跨校园经历;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莱顿大学、九州大学、波尔多大学等20余所海外高校长期保持实质性合作关系。
考古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与人类起源、史前与青铜时代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等研究方向具有学科优势。近年来聚焦学科交叉和“新文科”建设,在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与海洋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学等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在教育部发布的一级学科排名中,考古学名列前茅。
建立了“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主持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先后有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长清仙人台遗址、章丘洛庄汉墓、济南大辛庄遗址、章丘焦家遗址等八项成果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有多项获国家和省级“田野考古质量奖”。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栾丰实、白云翔、方辉、王全玉、邓聪、李占杨、李清泉、马清林、王伟、姜波、靳桂云、王青、王芬等一批知名学者。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53人(含文化遗产研究院),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拥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11人。主编有“马工程”教材《考古学概论》等。
十大发现
大辛庄遗址发掘
鲁东南区域系统调查
档案学
2022高考选考科目:
历史/地理(3+3模式)
历史必选,其他科目无要求(3+1+2模式)
档案学是管理学门类下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授管理学学位。
山东大学档案学专业是山东省内唯一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方向特色专业,在中外档案理论与历史、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档案数据治理等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拥有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点,在中国史一级学科招收该方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
本专业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赵爱国、王云庆、曲春梅、谭必勇等知名学者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和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有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委员5人,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山东省档案系统领军人才2人,山东大学未来计划学者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近半数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
本专业秉承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学生提供厚实的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创新平台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人文修养和信息素养,掌握先进档案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全国档案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档案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活动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师136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47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49人,讲师23人,外籍教师7人,博士后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9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4人,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1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讲席教授3人、特聘教授11人、荣聘教授3人。
特色优势
2015年8月,山东大学在与中国史学会和山东省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是大会成立115年以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创造了大会举办以来注册参会国家数量、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人数和青年学者参会人数等多方面最高纪录。
承办“史学奥林匹克”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2019年2月,历史文化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统筹推进“党建统领工程”“成才引领工程”“发展带领工程”。强化全员育人职责,发挥教师育人主体作用,以课程思政为牵引,实施“双优课程建设计划”。完善全过程育人链条,以学风建设为主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结合专业知识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依托,深入实施“拓展培养计划”。发挥全方位育人优势,整合学校、社会平台资源,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格局,共同绘就“三全育人”工作“同心圆”。
学生活动
奖助学金
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韩连琪教授基金”奖学金、“励学”奖学金、本科生学业奖等多项国家级、校级、院级奖学金,学生获奖助学金比例约为70%。
2021年“韩连琪教授基金”奖学金颁奖仪式
毕业去向
学院每年有40%左右的学生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纽约大学、伦敦大学、东京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就业单位集中在中央及各省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较高。
历史学专业
毕业生主要在历史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中外历史交流等工作。
考古学专业
毕业生主要在各级政府机关、研究所、教育部门、博物馆、美术馆以及文化遗产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管理和研究工作。
档案学专业
毕业生主要在各级政府机关、档案与图书情报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档案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工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