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穿城而过,格长沙分成东西两部。古人“设渡以通,清代长沙洲汀段的渡口分官渡和义渡。驿步门(大西门)渡为清代长沙城第一大渡,位于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东端。据清《长沙县志》载,驿步门旧设官渡,因“岁岁舟子私以为利,民多病涉。故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起,官府倡修义渡,捐田产者甚多,旧志有详细记裁.邑人周邦端负责筹办,造船12只,6 只停泊东岸江边,6只泊水陆洲江神庙;另设差船8只,专渡公差人员。义渡不收渡河费,投季发给汉夫工资。两岸及水陆洲均建有石阶码头和江神庙。水陆洲政文渡事供过渡行人休息,亭内有碑记和各性捐赠四亩山斯尼宇等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又渡码头毁于兵火,同治成年(公元1867年)重修长善董事柳大思为之作记。文渡设管农4名分管因严船只支发银两和岁修油舱等事项。民国时期,义渡归长沙慈善堂管理。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长沙开埠,客货云集,往来行旅增多.原义渡虽不取渡资,但渡船笨重,待渡时间长,人们颇感不便,于是划渡行业代之而兴。渡口除大西门渡外,还有灵官渡至牌楼口、草潮门至银盆岭、草潮门至三汊矶、小西门至水陆洲、朱张渡至溁湾市、殷家冲至靳江河等渡口,以及后来中山西路汽车渡口等。至1949年,长沙市区湘江渡口共有木划船405只,划业人员691人
(原载《长沙晚报》2001年3月 20 日)(本文来源《湘城文史丛谈》陈先枢/著,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