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新书发布】作家徐舟散文集《琅琊史话》出版

【新书发布】作家徐舟散文集《琅琊史话》出版

【新书发布】作家徐舟散文集《琅琊史话》出版我省作家徐舟创作的散文集《琅琊史话》,日前由黄山书社出版。

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_散文史记

新书简介

我省作家徐舟创作的散文集《琅琊史话》,日前由黄山书社出版。

作者花费十多年时间,采访数十位滁州老人,收集、整理大量琅琊山醉翁亭及老滁城的历史资料,采用游记的创作手法。多篇作品曾在刊物发表,再集结成册。全书四大板块:琅琊名山、醉翁名亭、名人轶事、滁州名郡。

作者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饱满的感情,把江淮名郡——滁州古城,千年画卷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让读者粗知历史,更能领略历朝历代在滁文人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前 言

一隅古城,一座名亭,一篇千古绝唱,血肉相融,浑为一体,犹如一叶轻舟在历史的长河里,飘摇游弋千年之久。她经历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饱尝了腥风血雨兵燹战火的痛苦。无论遇到暗礁丛生激流险滩,还是遭到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都无法阻止她历史的步伐,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再一次沐浴着她,使她脱胎换骨焕发出古老的青春,三十多年历史的变迁,让世界眼球聚焦,重新审视刮目相看它的英姿飒爽美貌容颜。她就是江淮名郡——滁州。

《滁州志》记载:“滁州开阜筑城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朝代,几经扩城改建至1949年,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1992年建城区面积14平方公里。历史的时针旋转到2008年,一个史无前例的造城神话在皖东大地上开始演绎诞生。6年时间,占地95平方公里,一座山城交融、水环绿绕、工商贸结合、宜人宜居,集人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神奇般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数十条宽阔笔直镶嵌绿化隔离带的马路不必细说,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不为奇观。国家级和省级的开发区,数千家花园式的工厂绿荫浓密,听不见噪音看不见灰尘清新环保。园区内不乏藏龙卧虎,世界500强,中国名企比比皆是,不能不令人敬佩创作造城神话的大师们手中那支神来之笔。

透过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与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构成城市喧嚣繁华的市井图,似乎觉得新滁州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流金溢彩。在高楼耸立绿荫掩覆下,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迎面扑来。你会在路旁街坊小区闹市,到处可见假山水榭奇花异草亭台楼阁的街头小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你可以领略南湖边的文化墙,浓缩古城千年版图和历史神韵。你可以触摸菱溪湖畔雄伟的菱溪巨石,聆听到千年前菱溪夜雨的洗刷声。龙蟠河的长廊,那是滁州古城的一幅历史画卷。你能耳闻目睹韦应物为你描述的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奇景美色的人间绝句。欧阳修举杯“与民同乐”,发出“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人间感叹。辛弃疾登奠枕楼居高临下,念念不忘北方沦陷于金人的土地,忧国之心涌上心头。发出“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的呼唤。朱元璋一代帝王霸气,滁州起兵横扫江南,奠定大明王朝的基业,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农民皇帝”。吴敬梓一本《儒林外史》,跻身中国六大古典名著,在世界的文学中占领一席之地……

掩目沉思,滁州厚重的文化底蕴无处不在。

说到滁州文化不能不谈到亭,亭文化是滁州文化最显著的标志和特色。滁州别开生面奇特秀美的山水,催生出中国名亭之冠的醉翁亭,也孕育一代文豪欧阳修寄山水之间,高歌吟诵《醉翁亭记》这一空前绝后的名篇。巧夺天工的奇山异水,造就了滁州古城,诞生出亭文天下。醉翁亭居全国四大名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之首,号称:天下第一亭。因此,滁州也有“中国亭城”的美誉。

随着滁州造城运动的拓展延伸,新建的亭子也越来越多。新亭的建造绝非是数量的增加,也不是城市景致的点缀,它是延续滁州亭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的弘扬光大。古亭深藏名胜景区,群山苍郁,繁木荟蔚,而亭挺翼然。伴随着那春郁野芳发出幽香,夏暑佳木催生浓绿阴盖,深秋风霜高洁,冬寒水落石出,山间之四时。古亭阴阳的显晦,昏旦含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将大自然的美景引入亭内,使水声、松声、鸟声与棋声、吟咏声、猜拳声参错并奏,天籁合一,显示古亭文化的博大精深。

新亭是古亭的延伸和补充,传承亭文化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要你走进滁州,无处不见“亭”的存在。在繁花似锦的闹市区里,不论你穿梭于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商场,还是闲逛欣赏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市井,只要你感到身心疲惫,总会在街头巷尾市景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在向你招手,邀请你走进去歇歇脚喝杯水。专供市民休闲娱乐的风景区公园中,更不必赘语,亭台楼阁园林景观,亭子担纲重任,顶起一片天地。闲庭信步的游玩,你会不经意的发现,树冠浓荫下,花间草丛中,簇拥着一座座亭子,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学校医院,写字楼前,住宅小区,这些人群汇集的人居场所,比比皆是,就连机器轰鸣的工厂,也争先恐后建亭造亭。建亭惠民以显示出儒雅高贵的风范。亭子既显现出滁州市容的特色,更彰显滁州人的精神面貌。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作为亭城,无亭不成景,顺理成章。古亭与新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铸就滁州“中国亭城”的这块金字品牌。

精 彩 试 读 一

达修献毕生重修琅琊寺

“复古振今万宗洞达,守成开创一贯纯修。”

这副对联是专为赞扬民国年间琅琊寺的复兴开创者达修老和尚而作的。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合起来就是“达、修”二字,名字藏在联中,这是一种“嵌字”的对联手法。“复古振今”“守成开创”,是对达修大师中兴琅琊寺事业功绩,贡献巨大的一种赞美。“万宗洞达”“一贯纯修”,体现他学佛修行,功底深厚,道业高超。达修大师可以称得上是琅琊寺一代大德高僧,可以说没有达修大师,就没有今天恢弘的琅琊寺。

达修生于清末:光绪二年(1876),卒于民国29年(1940),世寿65岁。他俗姓李,安徽肥东县人。据传,其祖上兄合肥“世家”,“相文忠公之族子也”,清朝赫赫有名的重臣宰相、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的后代。后因家道中落,过继给一户姓姚的人家。姚氏家境贫寒,达修5岁时顶别人的名字到肥东县的准提庵出家。后来又在南京的静海寺求受“具足戒”,取得正式的僧人资格。

1904年,肥东县的准提庵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时任滁州知州熊祖诒亲临小庙,恳求盛请达修前去住持琅琊寺。当年达修年仅28岁。熊知州慧眼识英才,耳闻目睹达修的人品修行,也看出他的意志恒心,且有鸿鹄之志,将来会成为高僧大师,便礼贤下士,登门请求。达修深受感动,欣然接受熊知州的邀请,愿意临危受命,出任琅琊寺的住持。达修如期到达,站在废墟上,眼前的琅琊寺,兵燹战乱,屡经破坏,早已沦为一片荒芜的废墟。“遍地瓦砾,仅茅舍两间暂避风雨。”面对无常沧桑而“触景伤怀,非言可喻”,实在无法言表内心的感慨。

达修从心底凉到脚跟。出于佛家的谶言,熊知州的知遇之恩,达修没有退却,而是下决心,无论怎样的困难,也要重新建造出一座气势恢宏享誉江淮的佛祖圣地,弘扬佛法。

他想起150多年前的乾隆、嘉庆年间,有位叫皓清的大和尚,也是在一场浩劫之后,不辞千辛万苦,托钵奔走万里,使琅琊寺得以中兴,并且很快僧众云集、开坛传戒,日聚信愿者达八百之众。那是何等的鼎盛气象!然而,百年转瞬,绂炬却断,法脉不继,唯起衰复制,尚待何人?达修此刻心中油然升起 “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

于是这位从乡间小庙走出来的年轻和尚,发下宏愿,决图恢复。他端起化缘的盂钵,开始跋涉关山、呼号万里的艰难旅程。他一路化缘,一路宏法。凭着坚韧执著毅力、不屈不挠的顽强,和他杰出的智慧、才能和演讲,游说于当道巨公、军要显贵、富商豪门。终于,经过十多年的奔走奋斗,使得大雄宝殿、藏经楼、明月观等100多间殿宇寮舍次第落成。由于达修的宣传游说和精神感召,修复一新的琅琊寺在全国可以说是名噪一时。

达修与民国政府一大批军政要人,始终保持良好关系。1927年5月28日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路过滁州,达修立刻发出盛情邀请,蒋介石欣然答应。他也想看看这座新落成的江淮名刹,更想登临醉翁亭,领略一次北宋文豪欧阳修“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熏陶。

达修下山,在醉翁亭的薛老桥上等候,十时许,众马弁的策拥下,蒋介石乘坐一顶小轿到来。达修充当向导,向蒋总司令详细介绍醉翁亭风雨千年的历史沧桑。蒋介石心情不错。在细听达修的讲解,不时也炫耀他领导北伐的赫赫战功。瞑色渐渐降临,山风习习,有些凉意。达修邀请蒋总司令去琅琊寺下榻。卫队出于安全,以防不测,谢绝达修的邀请。

琅琊之游,给蒋介石深刻印象,同时没能在琅琊寺下榻,观赏琅琊夜景而感到遗憾。此后十数年间,他在各种会议上只要谈到江淮,他都要把琅琊山浓墨重彩带上一笔,以至于引发起众多军政要员对琅琊山的向往。仅从参与捐资和赠诗题词的名流来看,就有一大批上层著名人物,如国民党元老派的于右任、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财政部长孔祥熙、军阀阎锡山、将军方振武,以及著名人物孙科,等等。后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包括蒋介石等都专程前来踏访。达修以一个普通的沙门和尚,竟能在这些了不起的巨轴公卿之间造成如此的影响,可见他的才能非凡。二十年后,1947年8月6日,蒋介石在视察北方后路过滁州,忽然提出要上琅琊山游览,并在山上歇息一夜,才弥补当年留下的遗憾。

值得一提,在众多达官阁僚中,达修与考试院长戴季陶的关系甚密,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1933年5月28日,林森、戴季陶西北考察,从洛阳返回路过滁州。他俩都虔诚信佛,林森生平有三好:好佛、好古玩、好客。戴季陶法名不空、不动,自小生活在信佛家庭中,对佛教颇有研究。这次难得机会,一来达修法师也曾托人邀请他们光临;二来游山拜寺,坐禅论经;三来戴季陶曾为达修等人编篡的《琅琊山志》作过序言,早想亲眼目睹“窈窕而幽深”的琅琊山之景,同时他也闻知达修法师在佛学上颇有造诣,可以当面请教。

林森、戴季陶到来,达修法师心中万分高兴,山上已腾出几间禅房,打扫干净,备作留宿。达修先带领二人进入大雄宝殿点燃的檀木香,虔诚拜佛。佛事后又引二人入另一个院落的方丈室,摆开一桌素席,宾主小酌畅谈,妙语不断。席间达修把戴季陶约出门外,低声说道:“听说夫人也是佛门中人,务必请夫人来小庙禅坐数日。”戴季陶笑说:“夫人还在四川老家,照顾家业呢。”达修笑说:“老衲身居深山,但对南京阁僚的闲情轶事,时时也有所闻,尤其对戴施主更为关心,何不叫赵小姐来寺中吃斋念佛几天,以消除心中烦恼。”戴季陶知道瞒不过达修,只得说出真情。

赵小姐名曰:赵文淑,戴季陶的外甥女。因戴季陶的妻子钮有恒需在家乡经营500亩水田,照料家务与儿子戴安国,不能随戴季陶因革命需要而在外奔走。钮有恒考虑到戴季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身边需要有人照料,便派外甥女赵文淑去服侍戴季陶,戴季陶见外甥女才貌双全一时心动,竟敢冒天下大不韪,违背纲常伦理,将外甥女奸污。此时的赵文淑已经订婚准备出嫁,戴季陶利用手中职权和钱财,解除赵文淑与未婚夫的关系。1926年春天,赵文淑生下一女,取名戴家祥。赵文淑虽然没有名分,实际已经成为戴季陶的二夫人。发妻钮有恒1942年去世后,戴季陶才与赵文淑正式结合为夫妻。

戴季陶回答,征求文淑意见。

赵文淑和戴季陶的夫妻关系,毕竟违背伦理,思想苦闷,压郁心沉,开始笃信佛教,烧香拜佛,以洗清今生的罪过。达修盛情邀请,赵文淑满口答应。此后她成为琅琊寺忠实信徒,每次来琅琊寺上香都住上十天半月,表白对佛祖的虔诚。刚建成不久的滁城西方寺,要求她去谈经说佛,赵文淑欣然答应,还为寺庙题写“西方禅寺”的匾额。

达修住持琅琊寺约40年,由于他的文化造诣较高,修持精进,口才也好,所以交游广泛,这为光大琅琊山的名声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琅琊寺的40年时间里,前20多年,是奔走创业,直到50岁。后16年是僧家闲居,生活清淡高雅,超凡脱尘,极富诗文酬唱、琴瑟和鸣的韵致和情趣。当时的琅琊寺,除了一批显贵政要来来往往,更多的是文化人士纷至沓来。1936年,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和作家丁玲、盛成夫妇、方令孺等,慕名来游。方令孺在她著名的散文《琅琊山游记》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达修老和尚似乎特别高兴,泡一壶云雾茶,挟一包旧画来请客人替他鉴赏。又高声嚷着要同我们联句作诗。”可见达修老和尚不但很有才情,而且是很有性情的。

达修大师与滁州文化人的交往,也甚密频繁。1928年,琅琊寺创业初成,他就和滁州的一位文化名人——清末的贡生章心培着手共同编撰第一部《琅琊山志》,计四本八卷。书成之时,国民党的元老、行政院长孔祥熙亲为作序。序言中赞言:“搜采记述信美以备矣。”

章心培出身滁城名门望族,光绪十一年(1885),20岁时拔贡,37岁任江苏阜宁知县、清河知县等职。辛亥革命后,章心培回到故乡滁州,这年他47岁,受聘国民政府的委任,当一段时间的财政局长。后来应达修邀请帮助重建琅琊寺,具体做一些内务文书工作,如抄写书信、管理钱财,以至规划设计、打桩划线等。琅琊寺修茸完工后,达修就和章心培共谋编撰山志,以期把琅琊山的历史开发、沧桑变迁、兴废更迭、人物事迹等永载史册,供后人凭吊,“稗四方来游之士有所稽考。”《琅琊山志》总计约10万字,耗时10年,由于达修和尚和章心培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终使“琅琊之美,历历在目。”“千古兴亡坟典在,好教他日证沧桑”。

1940年达修去世,次二年,他的法嗣弟子们在风景秀丽的深秀湖畔为他建造一座墓塔。塔身七层,用青石雕砌而成。塔铭上刻写的是“传南山正宗千华第十五世重兴开化堂上第一代”。“南山正宗”就是佛教中的律宗,其主要修行特点严守精持佛门的清规戒律。一个受了“具足戒”的正规和尚,每天的举止言行包括心里的念头,需要受到500多条清规戒律的约束,不得丝毫有犯。达修大师以他的愿力继佛慧命,灯传复燃,中兴琅琊古刹,功德无量。如今执灯人已远去,但是琅琊寺佛光依倬,正如大师在《琅琊山志》序中所言:“望他年来主是山者,苟能以达修之志为志,想琅琊未来之盛,必胜于今日。”诚哉斯盲,看今日琅琊,旧制更新,气象绍隆,达修莲界有知,定然欣慰有加。达修墓塔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达修作为琅琊寺的住持僧,与滁州民间人士的交情笃厚。他去世后多年,滁州的民间还大量散佚着他的诗文。至今,滁州居民杨氏还存有其祖上遗留的当年与达修诗词酬唱的手抄诗集一本。其中有一首七律,题为“社友全体携妻女山游叠前韵”。首联两句是:“鼓琴鼓瑟同敦爱,伯仲间吹(土)陨与笙。”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是写诗社的一班好友携妻将雏结伴游山,并且在山寺与达修对诗唱和,场面热烈而欢乐。

作 家 简 介

散文史记_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

徐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开始创作,已在《北京文学》《安徽文学》《青年文学》《阳光》《清明》《啄木鸟》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白道/黑道》、散文集《琅琊史话》共二百万字。中篇小说《白领蓝领》获得中国散文学会2009年“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奖赛特等奖。

散文史记_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

本期送书

散文史记_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

小编有话说

文史散文_散文史话_散文史记

置顶我们,第一时间收获文学的精彩!

快来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睿智观点!

越早留言,越容易集赞,赞数越多哦!

散文史记_散文史话_文史散文

上一篇: 市政协举办“文史讲堂”活动
下一篇: “非鱼居”散文“序跋评记”系列之二:《海水漫长过的地方——读<福鼎史话>有感兼述与白荣敏的文学情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