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团结报的文史版投稿,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团结报文史版刚刚创办不久,而我刚好在东北某市级文史部门任职。每天手边接触到的报纸很多,但由于那时“四人帮”刚刚粉碎,多年来受极左思潮影响,许多报刊还没有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副刊,当然也就难以见到像团结报这样每期都刊发内容丰实稿件的文史版。所以,每周只出一期的团结报,便成为市委机关内部争相传阅的报纸。我因此把团结报当成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每星期三早早地在机关的收发室守候。
我就是那时与团结报结缘的。
首先,我喜欢这张报纸是因为它的内容精彩。特别是文史版上刊发的文章,大多来自于历史知情者的亲见亲历,而这些颇有权威性的资料,不但让我一睹为快,同时也可丰富开扩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许多首次刊发在这张报上的文史资料,完全可以作为我业余文学创作的参考素材。可以这样说,我不但是团结报的忠实读者,同时也是这张民主党派报纸的受益人。
团结报文史版所给予读者的是一份可读性极强的“历史性中餐”。对我来说,“文史版”又是文学创作取之不竭的“资料库”。我于一九八九年出版了《张学良传》,在创作中涉及到张学良一九二九年在沈阳击毙杨宇霆、常荫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恰逢团结报文史长廊中刊载一篇题为《杨宇霆、常荫槐被杀目击记》的亲历史料,雪中送炭地及时提供了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使本人书中有关张氏击毙杨、常两人的场面写得更为具体、真实和生动。
从文史版上不断吸取营养的同时,我亦成了报纸的撰稿人。我从一九八二年末开始搜集有关张学良结发夫人于凤至的生平史料,后整理成文,这是我给团结报寄出的第一篇文史稿件。当时,有关于凤至女士的史料,在国内尚属空白。她的家人大多都已经过世。为此,我先后到过于凤至的出生地吉林省怀德县(现公主岭市)南威子乡人泉村,于凤至生母于钱氏的故乡吉林省伊通县满井乡、张学良出生地和沈阳大帅府博物馆。甚至为了查清于凤至的出生年月,不惜到吉林和辽宁档案馆去反复考证,最后在大连档案馆查到于凤至出生于一八九八年农历五月初八的准确时间。我还在吉林和辽宁境内寻找到许多于凤至的亲友,张学良的旧部近三十多人,这才写成了《于凤至夫人》一稿,寄给团结报。我为这篇只有两千字的文稿,整整奔波了半年之久。因为我知道给团结报文史版撰稿,一定要认真!
不久这篇文章在文史版上发表,一九八六年“西安事变”五十周年的前夕,还收入了由团结报和湖南岳麓书社共同编辑出版的《张学良的往事和近事》一书中。此后近二十年来,我始终是团结报的读者和作者。也就是说,我的历史纪实文学的创作始终与团结报同步发展。衷心希望团结报越办越好!(窦应泰)
本文节选自《团结报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