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首批国家历史名城,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有岳麓书院、马王堆、铜官窑等历史古迹。长沙是清末维新和旧民主主义的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的发源地之一。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其历史气息却被85年前的一场大火所湮灭。
1938年,抗日战争刚刚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的进攻势头未减,11月,日军攻占岳阳,逼近长沙。为进一步抵制日军的进攻势头,国民政府指定“焦土抗战”政策。宁愿举国化为一片焦土,亦不屈服与日寇,以此来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击侵略的伟大精神。
长沙文夕大火(长沙文夕大火之来龙去脉)
11月12日,蒋介石致电张治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张治中随即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等人商议纵火办法。张治中随后任命警备二团团长徐昆为放火总指挥,社训总队长王伟能、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为副指挥。约定日军越过新河、长沙外围一旦失利而决定弃守,撤退之前必须焚毁全城。然而负责放火的官兵在等待命令时,将日军已经突破“新墙河”的情报误理解为日军已经逼近“新河”,随即开始放火,其他官兵看到火光升起,以为已经接到了放火命令,随即大火四起,一发不可收拾。因12日所发电报代日韵目为“文”,纵火之时又发生在夜里,故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
事后根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印制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约占长沙经济总值的43%。全城百分之九十的建筑被焚毁,三十多家工厂和六千多户民居被焚毁。直接被大火烧死的人数更是达到了三万多人。古城长沙毁于一旦。此后为平息民愤,蒋介石下令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长沙警察厅长文重孚三人枪决,草草了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