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热切期待| 以"巴蜀状魁"范崇凯之名 内江将续写"花萼"传奇

热切期待| 以"巴蜀状魁"范崇凯之名 内江将续写"花萼"传奇

热切期待| 以"巴蜀状魁"范崇凯之名 内江将续写"花萼"传奇“内江,东汉置县,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内江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唐代四川的首名状元范崇凯就是内江人。范崇凯,字金卿。唐朝开元年间,与弟弟范元凯同去长安会试

内江,东汉置县,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内江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唐代四川的首名状元范崇凯就是内江人。

范崇凯,字金卿。唐朝开元年间,与弟弟范元凯同去长安会试,兄弟双双考中进士。范崇凯名列第一,中了状元。范崇凯文思机敏,他作的《花萼楼赋》被唐玄宗钦定为“天下第一”。

花萼楼是何楼?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花萼楼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花萼相辉楼的简称。在盛唐时代,花萼楼名气盛于另外四大名楼(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遗憾的是,因为战乱等原因,花萼楼早已被焚毁。

昔日,范崇凯以《花萼楼赋》名满京华,扬名天下。为纪念这名内江籍状元,后人为他修建“范公祠”,后祠内又建“花萼书院”。

范崇凯与《花萼楼赋》

自古以来,内江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内江名人,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还被推选为“内江十贤”——“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

这里,我们要说的就是唐朝状元范崇凯。

根据1982年第一期《内江县文史资料》记载:唐玄宗开元时,在内江古县郡,出了两个著名的文人,即范崇凯、范元凯兄弟。两兄弟从小勤奋刻苦攻读诗书,后来双双考取进士,哥哥范崇凯被取为状元。

范崇凯在京城长安当官时,正值唐玄宗在宫廷中修建了一座“花萼楼”,为其兄弟饮宴聚乐之所,特命范崇凯作了一篇《花萼楼赋》。

由于范崇凯的《花萼楼赋》极得唐玄宗赏识,因此他名满京华。至此,因为这名唐朝状元,古时的内江开始与“花萼”结缘。

此“花萼楼”非彼“花萼楼”

花萼楼到底是什么楼?“百度百科”资料显示,花萼楼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花萼相辉楼的简称。

既然花萼楼是皇家建筑,为何内江又有关于“花萼楼”的说法,甚至还曾存在过“花萼楼”?

在东兴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内江县文史资料》中,记者找到了答案:此“花萼楼”非彼“花萼楼”也!

原来,自范崇凯作《花萼楼赋》后,邑人因仰慕先贤,便把范崇凯兄弟读书之处——离城约五公里的沱江北岸、原内江县史东公社富华大队的范氏兄弟旧居取名“花萼楼”。再后来,人们在范氏兄弟旧居墓地后山建一寺名“花萼寺”,将其后山称作“花萼山”。

凯文史派西罗素克劳_凯文史派西事件始末_凯文史

清朝乾隆年间的内江地图就有“花萼山”的踪影

2014年,内江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期间,我市在张大千美术馆举办内江市档案珍品展,一幅罕见的清朝乾隆年间的内江地图与甜城广大市民“见面”。在这幅地图上,就有“花萼山”的踪影。

不过,当时内江文史研究者刘玉江就指出:“其实这幅地图不完全准确,一些地名位置标错了(包括花萼山),花萼山应该是在现在的内江农科院对面……”

内江将重现“花萼春晖”

因为“花萼山”、“花萼寺”等景物,范崇凯读书处及旧居,原内江县名胜——花萼春晖与蘸坛晓月、龙洞朝云、书楼昼锦、雁塔秋香、圣水灵湫等一齐被称为“内江十二景”。

其中,《内江县文史资料》这样评价“花萼春晖”一景:“地虽不因山清水秀胜于他处,范金卿(范崇凯)之名却盛传已久,实为县中不可多得之名胜古迹。”

凯文史派西事件始末_凯文史派西罗素克劳_凯文史

文史资料关于内江与“花萼”渊源的描述

也是因为范崇凯的盛名,很多文人骚客途经内江多次以“花萼”作诗题词——

包括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的《过圣水寺赠赵大洲》:“赵凤才华锦水头,鸣鸾飞步上瀛洲。文传庄叔栖云集,赋奏金卿(范崇凯)花萼楼。”赵大洲的《和王三湘》写道:“花萼岫生樵石路,桂枝湖霭读书台。

不过,如今人们难以再见“花萼春晖”旧景。

凯文史派西事件始末_凯文史派西罗素克劳_凯文史

内江将重现“花萼春晖”景观

可喜的是,内江率先启动了第一条旅游绿道——小青龙河景观绿道工程。在景观绿道工程现场,指示牌上就有“花萼春晖”一景。

原来,整条绿道秉承“水墨青龙,人文篇章”的设计理念,运用“起承转合”的设计策略,把“花萼春晖”等“内江十二景”与15处自然景观有机融入。

花萼”的传承与延续

在内江,提到“花萼”,人们都会联想到范崇凯这位先贤。

根据众多资料记载,在“花萼楼”之后,一系列以“花萼”命名的建筑、社团组织开始在内江出现——

史料记载,由于范崇凯、范元凯兄弟为官清正廉明,既有贤名亦有才名,清朝时的内江县人便在城里学院街,即文庙(现内江城区西门桥附近)旁的“花萼祠”旧址,兴办一个“花萼书院”,与当时“汉安书院”和后来的“翠屏书院”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

而后,人们在修葺旧县城的城门时,又把正北门定名为“花萼门”。

解放前,内江县立中学(现内江一中)高中同学为了研究学术,组织了一个“花萼读书会”,并在当时的报纸上开辟了一个“花萼”学刊专栏。同时,城里还有部分社会青年集资开了一家书店,取名“花萼文化服务社”。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很多以“花萼”命名的团体或者组织,一如今天以“甜城”命名的建筑、酒店、道路一样。

2013年,内江公布了城区的第五座跨江大桥初步命名方案,其中有一个名字为“花萼大桥”(最终定名为“花园滩大桥”),彼时,城区一些楼盘开发商在作楼盘地理位置宣传时,还错误地把“花萼大桥”标了出来。

探访内江“花萼”旧址

1979年至1986年,我国开展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在这次地名普查中,范氏兄弟旧居所在的史东公社富华大队也需要重新命名、更名。为尊重历史沿革,经过认真讨论和主管部门批准,人们特把富华大队重新命名为“花萼大队”,这就是后来的东兴区胜利镇花萼村(今东兴区胜利街道花萼社区)。

凯文史派西罗素克劳_凯文史派西事件始末_凯文史

花萼楼原址

不久前,记者在东兴区胜利街道花萼社区(原花萼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状元湾(原花萼村4组,当地小地名)所在地。

段周富是原花萼村4组村民,曾住在距离原花萼寺约100米的地方,对于“花萼”旧址再熟悉不过了,他为记者一一指出范崇凯的墓地、花萼寺的位置。

段周富说,1959年,他就在花萼寺的花萼小学读书,那时的教室就在花萼楼里,墙上都是漂亮的壁画。

凯文史派西罗素克劳_凯文史_凯文史派西事件始末

段周富指认花萼楼原址

原花萼村村民刘根荣也佐证了这一说法。他说:“花萼楼是花萼寺的主建筑,壁画多,而花萼寺里有天井,寺门前还有3棵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

村民们告诉记者,遗憾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花萼楼被损毁了三分之二,壁画、雕刻均不复存在。到2008年之前,花萼楼仅剩下三分之一的旧房框架残迹,当时还有十多户村民在花萼楼里居住。如今,“花萼楼”已名存实亡。

续写“花萼”故事新篇

2016年10月,网友“大漠孤烟直”在内江本土论坛“汉安堂”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抓紧抢占“花萼楼”资源,恢复重建“天下第一名楼”》的帖子。还有网友提议,以“花萼楼、花萼广场、花萼古城”为重点打造景区,让内江旅游业烙上“花萼”印记。

随后,市文广新局回复称:目前,内江城郊沱江北岸尚有花萼村、花萼山、花萼寺、花萼楼、状元故里、状元陵墓等遗迹,基础条件成熟,将抓紧抢占“花萼楼”这个资源,积极做好相关规划。

近日,从市文广新局传来喜讯,2016年,内江引进投资额达2.5亿元的“花萼楼”状元文化旅游创意园项目,这是我市依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具魅力的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夯实文化产业基础,打造内江文化“升级版”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此,内江将续写“花萼”故事新篇章。

上一篇: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团结报》关注这些大事
下一篇: 省政协文史委来聊开展界别活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