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方尚有荣光在
序
今天的第一图文作者是“彼方尚有荣光在”。
他在最后写道:“我感觉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战我在复试被刷了,但也正因为是在复试被刷而不是卡在了初试,我才能有勇气在第二年报考一直以来的梦中情校贸大……”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感觉,自己的人生路上,有很多东西是“冥冥中自有安排的”,比如我想考MTI的时候,北大还没有日语翻硕,我的目标是另外一所学校。
但等我正式开始准备的考研的时候,北大也开设了MTI。还有我遇到的一些挫折,一开始我只当它是失败,但后面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挫折把我指引到了另外一条路,让我认识了另外的人。而这条心路,还有我新认识的人,其实并不比我的既定目标要差。
所以,如果大家也遇到了暂时的失利,不妨也把它当成一个新的“分歧点”,只要继续走下去,一样会走到新的“终点”。
今天的第二图文作者是“大头”。他和第一位作者有些相反——他没有考进北京,而是调剂出了北京,最终上岸川外。他用标题是“尽人事,听天命”,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之一。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和“尽人事,听天命”,其实是互相勾联的,都是说有些东西是一种“玄学”,是看运气的,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可以“躺赢”,我们只有尽了人事,才能等着来自天命的“审判”。
如果我们连人事都没尽的话,其实自己已经给自己判了“死刑”。共勉。
祝两位作者读研期间一切顺利。
唯斯
1.个人情况与择校
我本科出身于浙江某双非一本,但日语专业口碑较好,在考研中也算是热门学校,我个人的成绩在全年级大概处于中等位置。与日语相关的证书只有N1(133分)和三笔(综合81+实务62),因为性格比较懒散所以很少参加过与日语相关的竞赛,也没有翻译经验,大三准备考研的时候才开始自己摸索学习翻译。
以下介绍一下我的择校历程。
因为一直非常向往去北京读书,所以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北京地区。其实最初有考虑过贸大,但贸大本身是211重点大学,日语专业也很强,我自觉自己竞争不过其他大神,就报考了同在北京但相对来说竞争没那么大的北二外。
第一年备考过程中我也非常非常努力,但越学越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北二外的出题风格,北二外359主要偏向于说明文,而且我觉得对我来说难度和题量都较大,每次刷真题都会备受打击。
更令人崩溃的是那年北二外的翻译变成了偏向文学和哲学方面的,打得我措手不及,百科词条当中也有三分之二是没背到的,当时初试一结束我就开始痛哭,感觉自己没书读了。然而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一点,初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仅仅是还可以,比复试线高不了几分。
复试过程中又因为前期准备不够充分表现稀烂,那短短20分钟我真的不愿再回忆。初试分数不占优势,复试也没能好好表现,被刷掉也是意料之中。其实还算蛮平静就接受了这个结果,毕竟能走到这一步也比我之前所预想的好了太多。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开始emo,我以为我快要跑到终点了,没想到还得继续跑。之后也报过几所学校的调剂,但当时也不太甘愿去不喜欢的学校,所以只是挑好的报了几所,并且做好了要二战的准备。
当时只有上海大学(非全日制)给我发了面试通知,我也通过了面试,但最终综合考量之下我还是选择再来一年。重新择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波三折。在别人看来继续报北二外可能相对保险一点,但当时属于是狠狠被伤到了,甚至提到“北二外”三个字我都会不可克制地难过。最初是则定了北京的另外一所双非学校,甚至已经买好了资料开始准备了,可是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我梦想的学校,我无法为之付诸全力。
我突然有了一个念头,有没有可能可以试着冲一下最初的梦校,可是很快又开始畏手畏脚,已经是二战了,照理来说应该求稳才对。我其实是一个不太有自信的人,也非常缺乏搏一把的勇气,但真的很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他们不厌其烦地跟我说你很棒,你可以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你还有退路。于是大概在7月的时候正式着手准备贸大考研。
选择贸大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1、学校实力强,且是211
2、位于北京,大城市机会多
3、初试题目难度适中,出题风格不偏
4、复试公平,不会太在意本科时期的经历,打分也是以当场的表现为主
2.备考过程
1.翻译硕士日语(213)
我原本觉得这科应该是我的强项,我个人比较擅长单词语法阅读之类的题目,然而贸大在8月的时候突然通知改了题型!!谁懂我当时的崩溃啊!不再考基础的语法阅读之类,所有的客观题全部改成了主观题的形式,具体来讲就是翻译理论+应用文汉译日+普通文本汉译日+写作。
因为是第一年改题型,很多人都当场懵掉,不知道从何下手,但从通知的要求来看就是更侧重于翻译了。
其实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考试的内容更加集中了,不用再额外刷语法和阅读的题目,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学习翻译;而且因为是第一年,题目难度也不会太大。在翻译理论方面我主要用到了外语教研社出版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这本书。
我从学姐那里了解到这是贸大上理论课的教材,所以感觉可考性可能较大,但当我真正着手准备背的时候发现它的内容实在太多太杂了,而且过去我也没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很难一口气吃掉一个胖子,所以我立刻调整了复习方案,把重点放在了应用文翻译和文本翻译上。翻译理论的部分就是把这本书翻了两遍,挑出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临考前多看几遍重点加深印象(其实就是临时抱佛脚),尽可能保证自己看到题目能知道这个理论是什么,即使现编也能说上几句,不至于两眼一黑啥都不会。
这部分我复习得其实挺水的,也给不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如果想重点从这部分得分的话还是再多看看其他人的经验贴比较好。但是一定不能完全不管!这部分分数占比不低,而且后面的写作也是和翻译理论结合的!
应用文汉译日是我复习的重点,主要用到了贸大出版的《日语经贸应用文》(郭德玉编著)这本书,这本书覆盖面很广,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商务应用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三四篇例文,我需要做的就是
1、记下每种文本的格式和框架;
2、划出每篇例文中比较常见和通用的语句,并且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当时通知里面只写了会考应用文,但具体没说是哪种形式,我猜测是类似于汉译日一样给一篇应用文形式的文章让你翻译,如果是这样就只需要多背一些套话,记住每种文本的格式,其他的就像做翻译一样临场发挥,正常翻译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我猜测的没错哈哈哈哈哈,去年是要求考生写邀请函,并且已经给出了中文原文,其中有很多都是背过的套话,只需要翻译就好,所以感觉做得还挺顺的。注意:复习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格式和敬语!!!文章汉译日就是普通的文本翻译,去年给出了两段中文,是政经类的,有点像政府工作报告的样子,难度不大,篇幅也不长,不用特别拎出来准备,当做普通翻译来练习就可以。最后写作部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往年基本都是「私と~」的形式,而且偏向于与时事相关的议论文,比较常规,但去年是和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考的,具体题目我忘记了(记性堪忧),总之不算很常规的类型,和往年比也有很大差别,而且有一定难度。
所以准备作文的时候要尽可能多搜罗一些范文,各种题材的都要,挑好词好句和套话积累一下,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并且勤加练习。我大概是9月份开始准备作文,起初是每天看一篇范文,背诵好词好句,用时较少,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从10月下旬开始自己动手写,每周两篇,把往年的真题都练了一遍。有条件的话可以找老师或者研友帮忙修改一下,因为有时候自己会出现盲区,发现不了自己的错误。
注意这部分一定要自己动笔写,不能只是背诵,不然在考场上很难把握好文章结构和时间!213虽然更改了题型,但总的来说难度和题量都不算大,只要前期准备充分,大部分的题目都是能答出来的,时间也比较宽裕。
2.日语翻译基础(359)
贸大359的构成大概如下:热词中译日(比较常规)+惯用语中译日(大多是三字或四字)+语句中译日(大多是交际语)+热词日译汉+惯用语日译汉+语句日译汉+四五篇日译汉(篇幅较短)+一篇长篇日译汉+一篇汉译日(篇幅适中)。
热词部分我主要用到的复习资料是瑞译词“会”互译板块在记乎上更新的单词,大概有近3000个单词,其中包括近年人民网、CRI、人民中国的热词以及很多可考性很高的热词,内容非常全面,并且会不定期更新,没记错的话拼团只要0元,简直划算爆了!
我个人觉得只要把这些单词掌握了,热词部分基本就没问题了。惯用句翻译以三字和四字熟语为主,有的会比较偏,我用到的资料是专八文字词汇篇的谚语和惯用语、北语出版的《日本谚语图解词典》(推荐!比较全面,而且包含很多三字和四字俗语)、瑞译微博发的惯用句总结(推荐!有个板块是专门针对三字和四字熟语的)。语句翻译主要是交际语,多背诵套话、常用句,注意敬语表达即可,我用到的资料是《实用日语口译教程》(红色封皮那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的《商务日语致辞》(紫色封皮)和《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周殿清编著)(这本很推荐!内容充实,并且有很多交际语常用表达,我后期基本就以这本书为主复习这块了)。
日译汉部分是贸大考察的重点,偏向于政经,但短篇翻译里面也出现过说明文等其他类型的文章,我用到的资料是贸大出版的《日语经贸文选》(非常重要!!!文章风格和篇幅以及难度都非常接近长篇日译汉的考查内容,至少应该过两到三遍)、二笔三笔(选择性练习)、瑞译翻译训练营(有各种文章类型,政经类多一点,给出的译文都很出彩,推荐!)、瑞译冲刺班(这个课应该是可以直播上麦回答的,但我由于时间原因基本都是看回放,文章内容和类型都很充实,质量也很高,推荐!),我还订阅了瑞译的日刊精选精读栏目,这个是每天更新一篇日语报刊原文,原文太长的话会分几天更新完,基本都是一些日本的热点新闻,并给出了译文,而且会总结文章中涉及的常用词汇和生涩词汇,给出例句,帮助理解学习,我觉得这个板块也很适合用来练习笔译。汉译日部分篇幅不长,难度也适中,往年是政经类和社论之类的比较多,我主要用到的资料就是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算难,多积累常用词汇和专有名词)、《汉译日精选汇编》(文章有点老,但质量蛮高的,可以选择性练习)、二笔三笔(选择性练习)、翻译必携(选择性练习)、人民网日文版中日互译板块更新的时事文章、上述提到的一些课程。这科的题量可能会劝退一些人,打眼看上去确实蛮大的,但胜在难度适中并且比较常规。所以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刚开始练习时最好能找出一套近年的真题掐时间做一遍,自己仔细揣摩一下每道题大概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按时完成,后面练习的时候就严格把控在这个时间内。
这科我个人的经验是一定要大量练习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应激反应,因为时间比较紧张,在考场上是没有太多时间留给我们思考的,基本都是看到一句话脑海里就要立马形成一句初步的译文,所以一定要勤加练习并且定期复盘!
3.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448)
贸大448的构成是:选择题(2*15)➕简答题(10*2)➕应用文(40)➕大作文(60)。选择题之前都是50*1的形式,前两年改了题型,变成了15道选择➕2道简答的形式,选择题的分值也相应提高了,并且我个人觉得难度也加大了,所以一定要非常重视这一部分,因为相比于主观题,选择题是非常能拉大分差的部分。在选择部分我用到的资料主要是金皮书(贸大mti的学长学姐针对贸大历年的出题风格编撰的百科知识用书,淘宝可以购买)、翻硕百科蜜题(app)。
金皮书主要包括中西方文化和文学,内容很充实,也很符合贸大往年出题的风格,但我感觉这两年百科的风格变化还蛮大的,不再局限于一些基础的文化文学相关的题目,变得很灵活,所以我个人觉得以这两年的出题风格来看只看金皮书还是不够的。这样的话就不得不重磅推出我的另外一个秘密武器——蜜题app。
这个app涵盖了各大高校历年百科真题以及百科习题(包括中外文学、文化、哲学、常识、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知识点以及《中国文化概论》等常用的百科用书知识点),会根据各种参考用书的知识点做成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的形式,类型多样,内容可谓应有尽有。我的学习方法就是以金皮书为主,然后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刷蜜题上的题目,把错题全部总结在anki里,每天按时复习,直到全部掌握,这样的话可以多多练习一些类型,在考场上碰到金皮书没覆盖到的题目时不至于慌了神。
简答题的部分我还是以金皮书为主,这两年简答还是延续了贸大喜欢考中外文化文学的风格,两道简答中一道中国文化(或文学作品),一道外国文化(或文学作品),考点很常规,一般都是比较熟悉的文化或文学作品,即使没有特意背过也能大概说出几句。在复习这部分的时候我主要背了金皮书每章九日进阶后面的简答题,每章有20道题,内容不算多,也不需要逐字逐句背诵,掌握大概意思和答案构成即可。此外我还背了一下金皮书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部分列举出来的作品梗概,同样也是背了个大概,在考场上能自己写出来就行。
应用文的话我去年只看了金皮书后面汉语写作中应用文的部分,贸大往年出应用文一般都不会太偏,并且很喜欢考策划书,金皮书基本覆盖到了。应用文我是10月份才开始的,因为有了一战的经验,个人觉得只要掌握了每种文本的格式和一些套话就行,不用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我的方法就是每天看几种文种的例文,金皮书下每种文本都有两到三篇例文,我会根据个人习惯挑选出比较万金油的例文或者句子,然后按照该文种的格式总结在wps上,之后就反复看自己总结的东西即可,感觉也蛮有效率的。(大概就是总结成下图的形式)
后期总结的差不多之后就开始自己动笔写,应用文一定一定要自己动笔写!!并且每种文种都需要尝试写几篇,以锻炼手感。我最初是用真题练习的,全部练完之后又用一些后期报的课当中的作业来练习,基本是每种文种都练习了两到三篇,像策划书这种常考的练习了大概四五篇。大作文部分我用到的资料主要是申论大本营公众号和作文纸条公众号。
申论大本营我强推!每天都会推送一篇新的时评精析文章,每篇文章的主题都很热门,非常符合大作文的出题风格。还可以在后台直接获取往年的文章汇总,是pdf版本的,可以直接打印出来,很方便,内容也很丰富。
我的学习方法就是从7月开始每天看一篇时评精析文章,积累好词好句和一些热门的素材(大家也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开始的稍微晚一些,因为我觉得到了后期之前背过的作文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开始,最重要的是定期复盘背过的文章)。
建议大家在10月下旬左右就可以练习自己动笔写作了,我是偷懒没有进行这个环节,只是在考前几天的时候找了篇前一年的真题练习了一下,大家不要学我呜呜呜。百科的话我个人觉得难度不算大,时间也比较宽裕,还是前面那句话,选择题很重要!不要看选择题题量小就忽视这部分,这个是最能拉开分差的部分!
4.政治(101)
我对政治其实是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高中的时候我学理科,到了大学上思政课也是敷衍了事,所以最初备考的时候我其实非常惧怕这门科目,因为可以说过去完全没接触过并且我本身很讨厌背诵那种枯燥的大片段文字。
所以一战的时候大概6月就开始政治了,学习方法也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绝大部分经验贴的步骤进行,前期听徐涛➕练习肖秀荣1000题(刷了3遍),之后听腿姐技巧班➕背诵腿姐《冲刺背诵手册》,最后背肖四大题。第一年在政治上花费了挺多时间,并且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我记得第一年我政治分数是75,在大旱区北京算是还可以了。
但是二战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下之前的经验教训,感觉前期自己在政治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疏忽了专业课的学习,虽然最终成绩还可以,但其实那年选择题的运气加成也功不可没,很多在考场上令我犹豫不定的题目最终都蒙对了。调整学习策略之后,第二年我大概是8月下旬才开始政治,学习方法大概如下。
前期只听了徐涛马原部分的课,其他部分我都是自己看红果研思维导图和腿姐前一年的背诵手册,配合徐涛优题库和腿姐30天70分学习(题目相比于肖1000题较灵活,如果是完全零基础的同学还是建议从肖1000开始刷起),学习顺序是马原—近代史—思修—毛中特,之所以把毛中特放到最后是因为结合前一年的经验,我觉得这部分大多数题目是和当年时政挂钩来考,所以我想直接按腿姐当年的背诵手册来背。
9月份腿姐的背诵手册发货之后就完全以背诵手册为主了,选择部分过了3-4遍,同时每天都刷题,并且把错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总结在anki上,定期复盘。10月底腿姐技巧班应该开课了,在这个时候我刚好学完了前期背诵手册的基础内容,于是从技巧班开始到肖四发货之前我基本就是听技巧班➕刷各种模拟卷➕复盘基础知识。
接下来大概讲一下我听课和刷题的方法,仅供参考。技巧班每节课其实是很长的,我一般是开1.5倍速,并且只听了马原、毛中特和近代史的选择部分,虽然挺多人吐槽翻车了,但我个人觉得马原和毛中特还是挺有必要听听看的,马原部分会讲很多技巧,毛中特会结合当年时事来讲,这些时事大多是过去用到的资料中不会涉及的,因此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补充资料来听一下。所谓技巧当然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题目,掌握技巧之后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过于神化技巧。
技巧班分析题的部分我是只听了一两节马原,搞明白点默析究竟是什么东西,具体要怎么应用,因为感觉无论是马原还是其他部分,答题的方法都是通用的,腿姐技巧班分析题的部分感觉最有用的也就是教你如何构成一个较为完整且条理清晰的答案,所以我觉得我只听了一两节马原也是够用的。模拟卷的话当然是以肖、腿、涛为主,但如果时间充裕还是可以刷一下其他老师的题目,多刷总是没坏处的。刷题的时候切记不要只是做一遍就草草了事,一定要善于总结,把错题以及自己做的时候不确定但蒙对的题目全部总结出来,并从背诵手册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勤加巩固。
刚开始刷模拟卷做个30多分甚至20多分也是正常的,因为模拟卷中会涉及很多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时事题,包括一些基础题目,即使第一遍做错也没关系,还是那句话,最重要的是回到教材中不断巩固知识点,总结错题,定期复盘,之后同类型的题目不要再出错就达到目的了。分析题部分我一战的时候只跟了肖四,并且四套题全部背完,花了很多很多时间,甚至有些过于多,导致临考前有点忽略专业课的学习。
那年政治肖老师并没有押太准,好像是被反押题了,那时候我做题还比较死板,答分析题的时候碰到没背过的题目就慌神了,感觉自己答得很一般,逻辑不通,甚至有点张冠李戴,最后能有七十多分真的是选择题救了命。还有一点就是那年肖四并没有押中马原原理,很多只背了肖四的考生被马原第一问坑死了,因为马原这种东西如果你不背原理的话很难现编,所以最好是把腿姐背诵手册后面所有的原理都背了。
吸取第一年的教训,二战的时候我决定早点开始分析题的背诵,并且不把宝全部押在肖老师身上。腿姐的分析题一般是比肖四早些时间的,押题准确度另说,但答案构成是真的牛,逻辑非常清晰,背起来也比肖四稍微容易一点。我是在11月底的时候挑着背了几道腿姐押题中反复提到的可考性很高的题目,原本打算在肖四到手之前基本过一遍腿姐的分析题,然而世事无常,在12月月初的时候我家里这边疫情开始扩散,父母的同事很多都感染了,我每天都很恐慌,根本没法沉下心来好好进行最后的冲刺,很多之前定的学习任务都被我搁置了,自然也没能在肖四出版之前过一遍腿姐的押题。
12月10号左右肖四陆续发货了,我的因为疫情一直被堵在路上,用的是电子版。当时我关注了一个叫做“肥肥笔记屋”的公众号,每天都会整理一些各个老师反复提到的的常考知识点以及肖四肖八、腿四等模拟卷的笔记,后期会出把肖四的分析题和腿姐的分析题结合起来的版本,有的只有一位老师出到的题目就会单独列举出来,不会有缺漏,虽然腿姐之前说过不要背结合版,但我比较头铁,还是背的这个哈哈哈哈哈,其实个人感觉肥肥的笔记很有用,肖和腿重复的题目就会出结合版,同时也会附带两位老师单独的答案,可以选择性背诵的,自己觉得哪种比较好背或者哪种更好就背哪种。
当时因为疫情原因我没能把肖四全部背完,但我这次学聪明了,遇到没见过的题就按照点默析的方法把之前背过的相关的答案素材整合写出来,即使能扯上一点点关系都可以,重要的是答案完整、字迹整齐、内容符合题意、逻辑清晰,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一般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分析题这种东西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能拉大分差的还是选择题。今年我政治是考了66分,虽然不高,但在选择题如此离谱的情况下我觉得也够用了哈哈哈哈哈,并且从我前期的投入来看性价比还是蛮高的。
3.关于复试
复试环节涉及到泄密,在这里就不说太多了,主要讲一下备考的方法吧!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练习听力和口语,我个人是相对较擅长读和写,但听说能力较差,而复试环节最重要的考查内容就是听说,所以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具体方法就是每天听2-3篇nhk,第1-2遍听懂大概意思,然后边看文章边听,划出前两遍没听懂的句子和单词,之后再着重听一下划出来的部分,然后做影子跟读,并且将自己的朗读录音,与音频对照,找出自己没读标准的单词句子,反复去读,直到和音频一致。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我在群里找到了几个小伙伴一起组队练习,主要内容就是自我介绍、视译听译以及问答,我们从各处搜罗来好多好多问题,其中大多数是比较常规的,然后会根据你回答的内容继续延伸提问,到后期问的问题就相对比较刁钻了,很多都是提前无法准备到的,必须得当场组织语言回答出来,以应对考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
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还挺磕巴的,毕竟已经好久没有张口说过日语了,但随着练习时间的累积,到后面会越来越熟练,即使是很刁钻的问题也基本能说出几句,不至于哑口无言。今年是线下复试,老师们都非常優しい,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照常发挥就好。
4.写在最后
其实这两年的考研历程对我来说还蛮有意义的,在备考之前的学习生涯中我一直所持的态度就是得过且过,并且很多时候还没有尝试就认为自己不行,错过了很多很多机会。其实最初促使我“觉醒”的一个契机就是大三第一次考N1没合格,当时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是一次通过,而我手里唯一的一个证书就是英语四级。
我开始回想我过去的两年多时间究竟干了什么,似乎也每天都忙忙碌碌,可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收获。难道我要凭着这一张四级证书去找工作吗?什么地方会要一个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实习经历、没有获奖经历、没有任何专业相关的证书的双非院校毕业生呢?
我突然间意识到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我只能选择考研来改变我当时的窘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就一心扑在学习上,刚好大三下的课程也少了很多,留给自己自由学习的时间多了起来,只要没课我都会早起去图书馆,日复一日,每天都重复同样的事情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感觉到自己一点一点进步也会很有成就感。
很幸运的事情是在大三下抢到了浙江省内N1的考试名额,那次我考了133分,阅读和文法部分都还不错,是听力拖了后腿。虽然分数不高,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也够用了,感觉自己的付出是能得到回报的,于是更加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学习。当时每天都是我自己去图书馆的,刚开始会不太习惯,感觉有点孤独,但我慢慢学会了与孤独和平共处,甚至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的时光,在图书馆和很多素不相识的同学一起学习一整天,有空的时候可以犒劳自己吃点好吃的,晚上回寝室的路上和家人打电话,对我来说变成了很充实并且幸福的时光。
我感觉真的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战我在复试被刷了,但也正因为是在复试被刷而不是卡在了初试,我才能有勇气在第二年报考一直以来的梦中情校贸大,也正是因为一战备考期间我不辞辛劳的努力和付出,我才能在第二年学得不那么吃力。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学习这个东西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重要的是一定要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一定要不达目的不罢休。迷茫的时候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周围的闲言碎语所影响,也不要一味地盲从各种前辈的经验,没有人规定在考研期间一定要卸载所有的娱乐软件、一定要推掉所有的活动、一定要与外界断联才能保持专注,我觉得每天只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可以尽情享受接下来的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
在择校这件事情上不能一味横冲直撞,但也绝不能还没开始就否定就放弃,选择自己最梦寐以求的和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请大家记得,彼方尚有荣光在,少年不惧岁月长。
EN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