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毛主席一行人乘坐"洛阳号"军舰顺江而下视察,行至安徽境内陈独秀的老家安庆时,毛主席突然沉默了许久,随后,他看向周围的工作人员,问道:
"这个安庆可是陈独秀的家乡啊,不知道现在他还有哪些家人?"
当得知陈独秀现今唯一的儿子陈松年在安庆的一家窑厂当搬砖工人,生活很是艰难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毛主席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
"陈独秀曾经是于党内有功、作过贡献的人,他的家人应该受到适当照顾。"
当地政府很快就落实了主席交代对陈松年的关照工作,先是安排陈松年进入窑厂做些比较轻松的工作,不再搬砖做苦力,随后还特批每月给陈松年发放30元的补贴。
陈独秀:从五四运动到晚年潦倒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幼年丧父,跟随祖父读书启蒙。"维新变法"时期,受到康有为、梁启超思想的触动,对当时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环境产生怀疑,再加上列强对当时中国的屡屡侵袭,青年有志的陈独秀在这种情况下,用革命建立新中国新环境思想开始萌发。
纵观陈独秀一生,除了宣传革命爱国思想,一直都不停在被逮捕与释放的路上。1899年在学院读书时,因为宣扬反对清政府的诸多言论,遭到学院开除。然而这些并没有让陈独秀在革命道路上退却,被开除的第二年,持续宣传革命的陈独秀被清政府通缉,只得东渡日本避难,以求寻得新的革命机会。
在日本留学期间,陈独秀的思想也与时俱进,此后,他成立新青年会,又多次举办爱国演说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积极参与宣扬三民主义思想,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民生奔走,在安徽当地逐渐成为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
袁世凯背叛革命、阴谋复辟后,受到全中国革命人士的唾弃,并因此引发了讨伐袁世凯为主的"二次革命"的爆发,在对袁世凯行径口诛笔伐的同时,陈独秀再一次被捕入狱。
这些依旧没有阻挡他革命的脚步,几乎是出狱后的第一时间,就和李大钊共同创办了《甲寅》杂志为后来陈独秀的创立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9年5月4日,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与启发,代表中国青年革命者的"五四爱国运动"在陈独秀的领导下爆发了,五四运动以讨伐军阀、结束混乱统治为宗旨,以国计民生为出发点,以广大有志青年为基础群众,向当时的社会环境发起猛烈的抨击。
不得不说,激愤的青年革命者陈独秀是中国最早一批看到未来革命前途高瞻远瞩的开拓者之一,他影响了很多人。然而,即便是拥有先进思想的青年领袖,陈独秀也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激愤的爱国言论再一次让陈独秀被捕入狱。但不得不说,作为革命战士,陈独秀似乎并没有在不间断的恐吓下被打倒。
这一时期的陈独秀革命思想已经基本成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1921年与李大钊同志一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陈独秀的革命经验丰富,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的革命经验和人脉,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自此陈的工作重心由安徽老家逐渐转移到上海地区,期间领导过多次工人运动,为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发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为中国革命打出了一片天地。
因为思想先进,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被共产党思想所影响,在为工人阶级发声等各项民主活动时,触犯了国民党的利益,因而爆发了"四一二政变",陈独秀的革命人生也因为这个节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陈独秀早期的思想和意识,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贡献颇多。"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进行改组,陈独秀自此离开了领导岗位,在1931年彻底离开了指挥中心,成为了无党派人士。
"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发表过多篇文章抨击国民党蒋介石当局的所作所为,并呼吁社会人士积极组织抗日。
1932年10月,陈独秀再一次被国民党逮捕,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得以被释放出狱,但他依旧不改气节,拿起笔杆子撰写大量抗日及抨击的文章,面对威逼利诱,不屈不挠。1938年迁居重庆,直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
陈独秀的后代们
在家庭方面,陈独秀子女众多,出色的也不少,这与他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
长子陈延年与陈独秀一样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1915年,17岁的陈延年与弟弟陈乔年一起来到上海读书,先是在同济大学学习了法语,为后来留学法国打下了基础,后来又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当时国内最具先进思想的学生,以及在青年期间最为广泛传播的"新思潮"。
或许是因为父亲陈独秀的影响,陈延年的革命意识在这个阶段得到初步觉醒,虽然他还是那个沉默寡言,不甚言语的青年,但内心的激烈在之后的工作和选择中可见一斑。
1919年,经吴稚辉的介绍,陈延年前往法国留学。在学习期间,陈延年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一大批思想成熟的进步青年与骨干,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并为之折服。
陈延年在这个时期思想再一次受到冲击,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和往常不同。随后陈延年依次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等组织,后来,由于陈延年表现优异,思想成熟,党组织决定送他去莫斯科进一步接触马克思理论的熏陶。
1924年10月,回国后的陈延年被组织派往了广州开展组织工作。在广州这个革命根据地和工人斗争的漩涡中心,先后担任区委秘书、书记等职务,对两广地区党组织的完善和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年后,陈延年已经成为先进的党员、共产党在两广地区的重要代表人,也被当时的共产党人士称为"两广王"。后来,陈延年在上海秘密工作期间被国民党逮捕。
他们对陈延年用尽酷刑逼问,但陈延年的倔强性格使得他终究未发一言,没有背叛党、背叛革命,7月4日晚,在陈延年这里得不到任何有用消息的国民党军警终于没有了逼问的耐心,将年仅29岁的陈延年残忍地杀害了。
陈延年为了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陈独秀、陈延年父子二人思想相悖,但他们都是可敬的爱国人士。陈延年为共产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次子陈乔年年少时跟随兄长陈延年一起来到上海读书,又同时赴法国、苏联留学、学习。
陈乔年从小受到的是封建思想的教育,但受到父亲陈独秀的影响颇深,对革命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说陈延年是努力拼搏奋斗的典型,那么陈乔年绝对算得上是少年有为,拥有难得的敏锐意识。
陈乔年于1925年归国,随即被党组织派往北平跟随李大钊先生,在北方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为了让北方地区的党组织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在李大钊和陈乔年的倡导组织下,北平地区成立了中央党校,用以接受共产党员学习先进思想与理论。
1925年11月,在陈乔年、赵世炎的组织下北平共产党人发起了首都革命运动,决定带领广大群众向段祺瑞为首的军阀政府发起冲击与游行。
后来,陈乔年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由北转南,被党组织先后派往湖北、江苏工作,主要内容是秘密重建两地党组织,恢复联系失散党内人员,寻找机会重建党组织,再一次凝聚革命力量。
在陈乔年努力之时,经叛徒唐瑞林告密后,陈乔年和其他同志一同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陈乔年受到了与陈延年一样的酷刑逼迫,但革命义士的思想永远不可亵渎。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枫林桥畔遇害,陈乔年的名字也永远篆刻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发展史的丰碑上。
陈松年是陈独秀的第三子,与陈延年、陈乔年为一母所生。与其他两位兄长相比,陈松年的人生要简单平淡得多,刚出生时,父亲陈独秀就与母亲离婚,随后陈独秀迁往上海居住,因此年少的陈松年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
尽管如此,在安庆老家的陈松年却依然屡次受到父亲的牵连,3岁的时候就曾被袁世凯政府追捕,还是靠着邻居的帮助才逃过一劫。
1927年居住在安庆的陈松年与母亲接到了来自上海的噩耗,长兄陈延年遭到迫害,已经就义。当时的陈松年刚满17岁,就与姐姐玉莹一起踏上了为长兄处理后事的路上。一路的悲痛与哀伤却远远不及连最后一眼都没办法看到的遗憾。
1928年,二哥陈乔年同在上海遇害,陈松年与姐姐再一次踏上了为亲人处理后事的路上,与上次不同的是,姐弟二人这次看到了乔年倒在血泊之中的身影,国民党政府不允许他们为乔年收尸,也不允许他们处理后事。
陈乔年死后的惨状很多年后似乎依旧在陈松年的眼前浮现。这一幕的哀痛与刺激,让接连失去兄弟的姐姐玉莹精神受到了极大打击,以至于精神失常,英年早逝。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国民党政府关押多年的陈独秀终于被放了出来,但是老家安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再也不是陈家一行人的安身之所。陈松年只得拖家带口在武汉与多年未见的父亲会合,举家迁往江津。
虽然在江津的生活十分困苦,但却算是安宁团圆。革命多年,几经坎坷的陈独秀终于在晚年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日子,是苦也是甜,这久违的宁静让一家人在战争年代难得地凝聚在了一起。
陈松年青年时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先后看着亲人去世、被害。为了维持生计,陈松年做了很多差事,会计、老师。
1947年6月陈松年在回到安徽老家后,全家收入甚微,为了补贴家用供子女上学,陈松年夫妻二人接了很多零活、手工活,陈松年妻子去世后,家庭情况更加艰难。
解放后,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当地政府成立了砖窑厂,其中一项惠民政策就是军烈属可以优先录用,而陈松年的情况正好符合这个要求,两个哥哥延年、乔年都在革命中牺牲,作为他们在家乡唯一的亲属,陈松年得到了去窑厂做工的名额。
窑厂工作期间,陈松年面对的大都是搬砖、烧制类的体力活儿,但他从来不喊累。能吃苦,烧制技术又好,陈松年在窑厂内很快就得到了工友们的喜爱和认可。
1953年毛主席到安徽巡视工作后,听到陈松年在当窑工时,嘱咐当地政府对陈独秀的后人多加关照。随后当地公安统战部门联系到了陈松年,并按毛主席特批指示,每月给陈松年发放30元补助,再加上在窑厂工作的待遇有所提高,陈松年的困难情况才得以彻底解决,子女们也上了大学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对于陈松年自己,在当地政府的照顾下,也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重新有机会将自己早年的学识见闻应用在工作中,并先后进入了安庆文史馆、安徽文史馆工作,直到1990年因病去世。
小结
陈独秀以及陈独秀的三个儿子,都是伟大的爱国人士,都曾为党为社会作出过贡献。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更是将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党和革命。
为了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们能过上安定和谐的新生活,无数的先驱前辈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是人民的英雄,是人民的楷模,他们的精神将照亮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