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琅琊故事 || 平凡:王雅量与“辽东石”

琅琊故事 || 平凡:王雅量与“辽东石”

琅琊故事 || 平凡:王雅量与“辽东石”王雅量与“辽东石”平凡清代《光绪费县志·卷十三·古迹》载有“辽东石”篇。其文曰:“辽东石,在王氏祠堂内,气象严重,空窍玲珑。相传邑人王雅量巡按辽

王雅量与“辽东石”

平凡

清代《光绪费县志·卷十三·古迹》载有“辽东石”篇。其文曰:“辽东石,在王氏祠堂内,气象严重,空窍玲珑。相传邑人王雅量巡按辽东时所致。”

文史石_文史石_文史石

王氏祠堂是费县“宅后王氏”的家庙,位于今费县县城和平路南段路西,费县公安局对过。它是一座二进式院落,原为王雅量的书斋“长馨轩”,明代崇祯年间改建为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此处先后作为费县文教科(费县文化局前身)和费县人民检察院的办公地点,后来成为费县人民照相馆的经营场所。现如今,此处已在县城“两河”治理改造中成为“银杏花园”居民小区的一部分。

文史石_文史石_文史石

王雅量(1566-1633),字有容,号左海,山东费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山西阳城县令。因政绩卓著,被朝廷征聘提拔,离开阳城。入京时,只有半担书籍,别无长物。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经考选授南京都察院御史,因丁父忧未到任。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授辽东监察御史,巡按辽东,驻守辽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王雅量卸任辽东巡按一职,没有什么辎重细软,只带了这尊奇石回到家乡费县,置于书斋院中。王氏后裔在修建“王氏祠堂”时,将这尊奇石置于大门内的显要位置,人称“辽东石”。

文史石_文史石_文史石

“辽东石”是辽阳当地的一种奇石,属太湖石种,因地处辽河平原东部而得名。据王氏后裔称,该石高有丈余,阔约数围,重达数吨。文中所称“气象严重,空窍玲珑”,是说它既有庄严厚重的气象,又有玲珑剔透的空灵,确是一尊精品奇石。

《古迹》卷后所附《艺文》中,收录了一首《王氏祠堂辽东石歌》:

殿中高节凌长空,三载星使赴辽东。

航海归来载一石,即今屹立祠堂中。

闻公清廉百不爱,爱看关外山青葱。

政暇峙寻林泉胜,久于行部情相通。

居人窃意公乐此,移作馈赆辞偏工。

云是非徒供玩好,用压万里波涛风。

吁嗟乎!

公之嶙峋傲骨中奸毒,直欲下石蛟龙宫。

赖有填海精诚补天力,立肺一举哀苍穹。

由是贞介震朝右,乃知此石居其功。

圣明天子为流涕,维石有灵代呼嵩。

君不见郁林西陵两归棹,轶事相传清节同。

公之孝廉陆汪近,公之忠节山岳崇。

欣逢渔山大手笔,写尽古气光熊熊。

兼勖王子勤宝护,法物不肯埋尘红。

我来奉劝后生光前烈,莫教石气空玲珑。

这首诗写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者刘宝鼎,平原(今陵县)人,咸丰辛酉(1861年)拔贡,有“平原宿儒”之誉,时任费县教谕,是《光绪费县志》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他在这首诗中,详细介绍了这尊“辽东石”的来历及其所蕴含的深意。

王雅量在辽东巡按任上,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平时没有什么特殊喜好,他公事之余的唯一休闲方式,就是经常在山水林泉之间搜寻奇石。人们私下认为他喜好奇石,就在他离任返乡之时,送给他这尊奇石。怕他拒收这个礼物,解释说是为了压船之用。

以石压船,古已有之。

三国时有个陆绩,自幼知礼节,懂孝悌。陆绩成年之后,被孙权派往郁林(今广西贵县)担任太守。他为官清正廉洁,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陆绩卸任离开郁林时,除了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外,别无东西可带。船家说船只太轻压不住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为行船安全,陆绩买了一担笋干、两大瓮咸菜压船舱。但船仍太轻,而陆绩身上的银子所剩无几,难再购物。于是,他让船工搬了一块大石头用来压船,这才得以平安返归故里。陆绩回到家乡吴县(今苏州)后,心生感念,便请人将压船的石头运回宅院,手书“郁林石”三字镌刻其上。有人吟诗赞颂:“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从此便有了“廉石压舟”的佳话,这块巨石也因此被称为“廉石”。辽东人以石压船,也是对王雅量清廉品格的褒扬。刘宝鼎诗中的“公之孝廉陆汪近”的“陆”字,指的就是陆绩。刘宝鼎认为,王雅量在清廉这一点上,近于陆绩。

另一个“汪”字,则是指汪元量,他以忠孝闻名于世。

汪元量(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宋亡时,汪元量随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被掳北上。他被监押在大都时,与文天祥用“必以忠孝白天下”相互勉励。汪元量晚年获准南归,做了道士,漫游四方,写下了许多国破家亡的记实诗篇,如:“钱塘江上雨初干,风入端门阵阵酸。万马乱嘶临警跸,三宫洒泪湿铃銮。童儿賸遣追徐福,疠鬼终须灭贺兰。若说和亲能活国,婵娟应是嫁呼韩。”“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连天。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其诗慷慨悲壮,人称“史诗”。刘宝鼎认为,王雅量在忠孝这一点上,近于汪元量。

文史石_文史石_文史石

诗中的“郁林西陵两归棹”,说的是陆绩、汪元量与奇石的因缘。“郁林”是指郁林郡,即陆绩做太守的地方;“西陵”即西陵古渡,位于钱塘江边,借指汪元量的故乡钱塘。汪元量藏有御赐砚石一枚,他在背面刻有“天锡永宝”四分书,右刻“水云”二篆字,左刻楷书绝句云:“斧柯片石伴幽闲,堪与遗民共好顽。试忆当年承赐事,墨痕如泪尽成斑。”其忠其孝,可见一斑。

王雅量的“辽东石”,与陆绩的“廉石”、汪元量的砚石,皆为忠孝清廉之奇石佳话。

王雅量把“辽东石”渡海翻山运回费县,当然不是单纯为了压船,也不是简单地满足于人们对他清廉品格的褒扬。

王雅量后来担任大理寺少卿,正卿职缺,由他代理,对冤假错案,多所平反。当时,凡是移交大理寺复审的案件,多是属于阉党魏忠贤一伙罗织罪名而入狱的。王雅量据法力争,不屈从奉迎阉党旨意。魏忠贤衔恨,假传圣旨,勒令他退休。王雅量若加转圜,就能避祸并高升。但他没有依附宦党,而是很超脱地退休还乡,使阉党无法加害于他。这恰如《光绪费县志》所称辽东石“气象严重,空窍玲珑”的特点:既有坚贞不屈、刚正宏大的浩然正气,又有飘然脱俗、空灵高洁的聪明智慧。王雅量的为人处世,正是从“辽东石”领悟来的。

从“公之嶙峋傲骨中奸毒,直欲下石蛟龙宫。赖有填海精诚补天力,立肺一举哀苍穹。由是贞介震朝右,乃知此石居其功。圣明天子为流涕,维石有灵代呼嵩”几句诗来看,当时阉党仍然不肯放过王雅量,罗织了他在辽东巡抚任内贪赃枉法的罪名,企图置他于死地。王雅量举出“以石压船”这一事例,为自己鸣冤辩白。幸亏这尊“辽东石”有补天之力,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满朝震惊,连万历皇帝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这段故事,不禁让人联想起清代一位名叫陶澍(1779-1839)的清官。

陶澍担任两江总督期间,非常喜欢石头。总督府设在南京,他一有空就到雨花台去采集雨花石,时间长了,就装满了十几个箱子。一次他回湖南省亲时,就把十几个大箱子搬上船,想让老母亲开开眼界。当他的大船停靠在码头时,忽然接到道光皇帝的圣旨,说他贪赃枉法,乘回乡省亲之机将所敛之财随船带回。钦差大臣打开箱子检查,并没有什么金银财宝,而是各种各样的石头。原来,道光皇帝在陶澍离开南京后,就接到了密报,说他任两江总督以来,大肆搜刮民财,用大官船装了十几只大箱子金银财宝回去家。皇帝信以为真,龙颜大怒,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得知真相后,道光皇帝十分感动,对群臣说:“如果为臣下的能够都像陶澍那样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

王雅量的经历,与陶澍确有几分相像。“石不能言最可人”,只有真正爱石、懂石的人,才具备这种清正廉洁的品格。

王雅量的这尊“辽东石”,明清两季一直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之初还矗立在文教科院内,后在“文革”中被毁。

作者简介:平凡,男,祖籍江苏省灌云县,1965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费县。第一届费县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著有《费邑杂考》《费县掌故》《费县历代诗文选注》《费邑地名考》等。

上一篇: 五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玉石切割技术,你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吗?
下一篇: 李守信: 我和德王由张家口溃逃的狼狈相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