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里,针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而传统教育界将人才主要分为文科生(女)和理工生(男),在这一方面将难以适应未来的人工智能需求,那么我们不禁想问,未来的时代里我们还需要文科生吗?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设有12个学科门类:理工农医文史哲艺经管法以及教育学。而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工学类的招生占比逐年提升,专业门类也随着市场人才需要不断扩张更新。
在2017年中国普通本科招生人数中,工科门类招生人数几乎是历史、农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和理学医学之和。占比高达三分之一。甚至在收入方面,文科生也远远不及传统的理工科专业,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6972元),其次是软件工程(6733元)。排名前20的专业中,只有“法语”一门人文社科专业。
“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在就业率面前不无道理。可大家都是九年义务教育,凭什么隔壁计算机学院的却一路绿灯,一个个出厂年薪6位数?
这其实是因为在如今的社会中,技术和功能上无法让人获得“即时满足”的人文专业,逃不开“低薪”的捆绑。受市场驱动,文科工资低,就业率差成普遍现状,也是“人文学科”人才焦虑的源头。
可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创造性、人文性和艺术性恰恰正是AI无法替代的部分,正如李开复所说:“在人工智能时代,文科生终于熬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在未来,我们获取成功所必需的技能,不再是技术性的、通过课堂传授获得的技能。人类的优势开始倾向来自深层、根本的人类技能——同理心、创造力、社会敏感性、讲述故事、幽默、建立人际关系,以及比逻辑叙述更强有力地自我表达。这些恰巧是文科生的优势。
因此在面对用人要求发现自身能力不足时,不要过多的抱怨,在未来的AI时代,击垮你的是“文科生”的标签。认知世界的维度不应该是单向的。科学与人文不应该因为教育体制的分割而过早取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