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秋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冬颖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高原丽
□文/摄本报记者董云平
新学期使用的新教材,在专家的眼中又是怎样的一种风景呢?记者近日采访了我省的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专家。
厚植法治精神传续红色基因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秋说,教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在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市场逐利化和网络技术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帮助青少年培固中国底色、传续红色基因、厚植法治精神、引领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新近推出的中小学统编教材对于青少年坚定道路自信,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王秋说,依法治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青少年课堂教学培育法治精神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材则是重要依托和载体。中小学统编教材注重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教育内容实现了从融入各学科教学内容到统编教材专门设置法治分册的转变,这一举措反映出党和国家强化法治精神培育的重大决心,对于最终实现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是有力支撑。
王秋还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传统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中小学统编教材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对于青少年通过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认识到党的坚持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对于确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融入传统文化精髓构建立德树人教材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冬颖说,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发布,推动国内很多大、中、小学校开设了国学相关课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刘冬颖说,如何让传统文化精髓真正走进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教材建设是重要的一步。在使用国学教材时,教师应当注意将知识讲授与德育培养相结合。比如教材中的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可以让学生体验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蕴含了励志哲理。一首首好诗就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学习中,能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强化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高原丽说,此次新编教材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法治精神培育。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占较大比重,既有反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经历的篇目和他们的作品,也有反映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如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等,旨在强化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高原丽说,作为民族未来的青少年,更应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强化“红色基因”。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那个战火纷争的年代离青少年越来越遥远,青少年对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感受也越来越淡薄。因此,通过学校的学习,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尤为重要。
革命传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继承光荣传统的重要途径。通过革命传统教育,使青少年一代能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