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 宋晓明
静升古镇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十大古镇之一。古镇古迹主要包括静升村及古镇除静升村外别的一些下属古村的古迹。其中,苏溪古村古迹最多。数量多,种类多。包括耿氏宗祠、白衣庙、资寿寺、灵石古八景之一“苏溪夜月”、文昌阁,以及“庆祥云”、“树德院”、“敦艮吉”、“务本居”等一大批民居老宅。
村子从南往北,第一处主要的古迹是耿氏宗祠。该建筑最大特点,别的民居宅院正屋地基都不太高,从院子上到穿廊以三级台阶居多,耿氏宗祠台阶却达六级之多。宗祠正屋明显像气势壮观的殿宇。苏溪古村明清时期郑氏家族和耿氏家族是出名的大家族。郑氏家族是当时灵石“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中“八小家”之一。耿氏家族却有知名人物。耿文光和耿养善是代表。《灵石县志》记载:耿文光(1830~约1908年),字星垣,后改斗垣,号酉山,别号苏溪渔隐。清道光十年(1830年)耿文光出生在苏溪村一个先世多藏书兼设书肆的家庭。自幼嗜书成癖,平生志在读书。16岁以后,渐感家藏书籍不敷自读,不惜重价到处购书。同治九年(1870年)他41岁时,藏书总数达8万余卷,筑一藏书楼,取名“万卷精华楼”。耿文光先考取秀才,后考中举人,随后读书著述。被世人称为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耿文光也做过官,60岁时,任平遥县训导。他做官挣的俸金是为了购书。正如他言:俸金之入,足以购书。后山西学政王廷相发现他为积学之士,保举他做知县,他以年老力辞。他一生的贡献,编著了《仁静堂书目》、《目录学》、《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紫玉函书目》、《苏溪渔隐读书谱》。《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第一部大型综合性提要式书目。耿文光还行医治病,救济贫苦。光绪三年山西大旱,曾捐钱450吊(合白银450两)救济灾民。耿养善是耿文光的祖父。古碑记载修安济桥、文昌阁等,他都曾捐资。耿氏宗祠乾隆三十四年古碑内容为《创建耿氏宗祠碑记》。文中写道:“盖闻报本追远尊祖敬宗,上自天子,下迄士庶,莫不各存其志……前为宗祠门,后为昭格亭。群房十余间环绕。而北直至殿侧,巍然宗祠也……”。耿家出名人,做善事,理应修建这一壮观宗祠。走进祠庙,后人会学到很多。
耿氏宗祠紧邻的西北侧是白衣庙(又称菩萨庙,村民俗称奶奶庙)。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仅存戏台。戏台坐北朝南。北墙门上方书“白衣庙”三个大字,为行书。南柱对联告诫世人“褒善贬恶”。梁柱有精美的神龙、牡丹雕刻。
再往西北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是古村文化古迹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资寿寺。《灵石县志》记载:资寿寺在县城东10公里苏溪村西,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主体面积为896平方米。据明正德十六年重修资寿寺正殿碑记载:“大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僧哲吉祥创建,迄至大宋咸平二年(999年)僧宝顺葺建,大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正殿。历至清代屡加补修。今天,灵石县进一步打造古镇,资寿寺再次维修,壁画得以修复。资寿寺坐北朝南,规模宏敞,建筑雄伟,雕梁画栋。寺院建筑从南数,依次为砖雕照壁、上建重檐楼阁的仪门、山门、前院西配殿伽兰殿、前院东配殿观音殿、东西钟鼓二楼、四大天王殿、西厢地藏王殿和二郎神殿、东厢弥勒佛殿和三大士殿、西配殿药师殿、东配殿弥勒佛殿、大雄雷音宝殿。后院院中还有四个碑亭。所有建筑,主次分明,布局有序,高低错落有致。彩塑艺术方面,资寿寺现存彩塑90余尊。塑像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代表了我国明代宗教彩塑艺术的极高价值。四大天王威武严肃,十八罗汉各具神态,为人像雕塑精品。绘画艺术方面,大雄雷音宝殿和药师殿的壁画共有10大块,面积400平方米左右。这些壁画线条流畅,用彩浑厚,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传说故事。人物、楼宇、花鸟、祥云、山川,佛教故事的事物应有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使得该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溪村村名的来历也是该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当地民间传说,苏溪这个名字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关。据传,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佛印和尚告诉他拜佛游禅有个绝佳去处,汾州灵石县资寿寺。该寺古朴幽静,景色优美,是游览胜地。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任定州府知州。九年春末夏初,来到苏溪村。看到巍然的资寿寺与清一色青砖黛瓦的农舍,他感叹是来到北国江南。拜访资寿寺,与智远方丈谈经论道几天之余,智远方丈陪他来到村东小溪旁饮酒。月亮升起时,溪水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身处这般绝妙美景,苏轼又想起曾经月下游赤壁见到的情景,便诗兴大发,一首《行香子·述怀》脱口而出: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离开苏溪告别智远方丈时,画了苏溪山水夜月图,并题诗上面。所题古诗就是那首《行香子·述怀》。灵石知县得知,提议将村子改名“苏溪村”,并把“苏溪夜月”定作灵石八景之一。
现在苏溪村东与尹方村连接的安济桥下有溪水从古老的石制水口款款流出。据村民说,泉水分上下泉水两处。过去下泉水水势大,用来灌溉农田。至今,妇女们仍来到上泉水边洗衣物。溪水西岸路边建有碑廊。碑廊北墙嵌有“苏溪夜月”碑碣。碑廊内置两通石碑,是大清嘉庆五年碑。一块内容为《创建安济桥碑序》,另一块为募化布施人名。“尝考周礼,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尹苏二村南北之间有河沟一道……一经大雨时行,河水陡涨……泥泞尤甚。苏溪有耿姓讳养善者,目击行人时心恻焉。因与本村和凤池、郑世光等,尹方村郑士恒、宋焕章等公议起建桥梁……桥成以安济命名……”。募化布施人名除《创建安济桥碑序》中所记之人,还有张汝达、张慎行、张景周、赵雅言、乔大德、祁绍周、辛万青、王嘉客、耿思义、郑树德等,以及各种店铺。
碑廊往西五十米左右是三层高的文昌阁。阁前有两通石碑,阁壁嵌有两块碑碣。嘉庆十八年八月二十七日《重修文昌阁暨新建窑房碑记》记载“……文昌帝君主福寿并赏科第……余村旧有文昌阁,四面石台,并无墙垣……东北建窑一孔,正东修房三间,正南石包墙根,便门移北……不数月而工程告竣。”文昌阁古已有之,创建年代不详。募化布施碑上依旧有耿养善和其他耿氏、郑氏以及别的各种姓氏的名字与各式店铺。文昌阁主文运,苏溪村出了人才耿文光,出了灵石明清“八小家”之一郑家。古村古色古香极具文化艺术价值的老宅遍布中心路的南北。
气派讲究的大院多是耿氏、郑氏家族的,也有张家大院。路北耿氏“庆祥云”院落是二进式。正门及南房外墙壁被新建临街建筑挡尽。出入走东南角偏门。偏门门洞上方有二层楼阁。木质门窗已尽褪色,但古色古香,更显得积淀了历史的厚重。这个门是古村现存高度最高、雕刻精细的大门。门内前后两院房屋建造气派,雕刻繁密。前院有南屋,东厢房。南屋面阔三间。整个门面从上到下除了东西不足两米长一米高的两截砖壁,剩余约16平方米大的门窗全是木质。繁密的门窗格子图案样式丰富多样。有条形、方形、菱形、三角形。窗格子与梁柱构件上有菊花、祥云、鸳鸯、牡丹等雕刻。西厢房已不存在。前院北建筑是连接前后院的过厅,只是改造得已不是古样。进入后院也大有看头。正面三级台阶之上是带有穿廊的三孔窑洞。雕梁画栋。东西都是二层绣楼。绣楼上下两层40余平方米的门窗、栏杆尽是木料制作,雕刻着各式图案。同样是路北,“庆祥云”院落往东20米处张家大院更为讲究。面积更大,为三进式。南房南外墙屋檐下从东往西花瓶、花篮、花盆、香炉、葡萄、祥龙、麒麟、牡丹、万字等各种雕刻图案一字排开有上下三层,长有9米之多。中院过厅南外墙虽已大多改为砖墙,但从没更改的门窗不难判断当初所有门窗也尽是木质。过厅北外墙两个圆窗上分别有十余朵小梅花雕刻图案,中心是四个大花瓣包围着一个大的寿字。后院东西除了两个二层绣楼,还多了两个二层厢房(用作居室或是储物间)与绣楼紧靠一起。再加上带有穿廊的正屋三孔窑洞,如此规模的院落建筑修建时投入的财力更多,也更显出主人的财势。张家大院现在七十岁主人的父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从耿家购得此宅,花了八百两白银。可见在天津做买卖的张家,村民们说他们是大有钱的,并非虚说。事实上石碑上记载修桥修庙募化布施人名中不乏张姓人氏。张氏与耿氏、郑氏一样,同样成了村里有头有脸的家族。
作者简介:
宋晓明,笔名北左河、大过,1977年生,山西灵石人,灵石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灵石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歌协会副会长,灵石文史研究会会员,摄影师,《八方美文》主编,《汾河》杂志编辑,文字见于《阳光》《散文选刊》《旅游散文》《辽河》《绿风》《山西工人报》《汾河》《灵石文史》等。散文《水乡的浪漫》入选《2016山西文学年度作品选散文卷》;有诗歌入选《山西诗人看灵石作品集》《云起官道梁》等;摄影作品《童心向党庆丰收》入选晋中市摄影展参展,摄影作品获各级各类奖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