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诗人,他与苏轼齐名,号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作为词人,他与秦观齐名,所谓“秦七黄九”是也;
作为书法家,他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宋四家”。
之前,深藏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国家一级文物《元祐党籍碑》上也镌刻着他的名字,他就是一代文豪黄庭坚。
对于柳州来说,中国文学史上的黄庭坚这颗耀眼的“星星”真的只是个过客吗?他与柳州还有什么缘分?
5月24日,记者在河池宜州采访时,发现这里成了黄庭坚人生的最后一站,他在河池宜州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向历史深处回望,我们一一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记者在宜州采访
才华横溢
北宋长久以来都被视作是我国封建时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巅峰之一。在这个时代,晏殊、欧阳修和苏轼等接连以文坛领袖的身份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但在这些璀璨夺目的文学巨星身后,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像黄庭坚一样优秀又多面的文人。
让我们先了解黄庭坚的故事。
1045年6月,黄庭坚出生在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已经迎来了许多文学名家和名臣的书香世家或许未想到,这位新生的黄氏子弟将来竟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自书香名门,周岁抓周时,黄庭坚一拿起毛笔就握住不放,他的早年几乎注定与诗词、书法分不了家。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桐江诗话》记载,黄庭坚7岁时写下了:“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千古名句,妥妥的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能是老天觉得黄庭坚早年过得太顺风顺水。在科举一事上,黄庭坚经历了两次才“上榜”。1067年,黄庭坚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于我们多数人而言,“黄庭坚”这个名字更多的还是和“苏轼”一起出现。苏门四学士是黄庭坚与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北宋书法四大家里,黄庭坚与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但黄庭坚与苏轼的关系其实远不止如此。
1072年,黄庭坚调任北京大名府掌管“北京国子监”教育期间,他勤耕文坛,潜心钻研,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被“大佬”苏轼点赞的黄庭坚,也逐渐名声响亮。
元丰元年(1078),两位互闻声名多年的文苑巨子终于互通书信。
是的,苏轼与黄庭坚一开始只是笔友。但尽管“车马慢,书信远”,两人还是多次“唱和”。之前我们刊发的《》 一文中曾介绍过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被用来攻击苏轼的诗文里,便有苏轼与黄庭坚的唱和之作。几年后,黄庭坚正式拜于苏轼门下,成为一名苏门学士。黄庭坚的诗词和书法焕然一新,又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世人开始将其与苏轼作比,并称“苏黄”。
旷达乐观
古代的广西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作为一名北宋的“顶流”,黄庭坚为何会来这里?
5月25日,我们在河池日报社副社长童永胜、河池市社科联三级调研员莫小成、河池市政协文史馆馆长韦建杰等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河池宜州的会仙山公园里的山谷祠里。他们说,里面两块石碑,或许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会仙山公园
山谷祠
从会仙山公园大门往右走,步行几分钟便到达。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走进山谷祠,就会看到左边立着两块石碑,其中包括《黄庭坚生平及山谷祠简介》石碑。
黄庭坚生平及山谷祠简介
关于黄庭坚被贬宜州的原因及其结局,《宋史·文苑六·黄庭坚》里是这样记载的: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佥书宁国军判官,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守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从上述两段文字,我们找到了答案。
古代的广西不仅是南蛮之地,也是不少官员的贬谪地,黄庭坚也因此到了这里。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里却成了这颗“星星”的坠落之地。
被贬谪宜州的黄庭坚在宜州生活得怎么样?当地人对于又是怎么和这个“顶流”相处?在坠落之前,这颗“星”又是如何闪耀宜州星空呢?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官方网站——广西地情网的“八桂名人馆”板块上是这样描述的:
五月十八日到宜州。初租民房, 后迁寺庙, 官府刁难, 被迫搬到城头破败戍楼安身。终日读书赋诗, 举酒浩歌, 处之泰然。百姓敬其旷达高洁,纷纷前往求诗求书, 请教学问, 其索性开馆讲学。
在宜山居住的1年4个多月时间里,黄庭坚不但关心农民生产,也关心百姓疾苦,为群众看病找药,为求字者写字,为求学者传授知识,还创作了诗词15首和书法作品《范滂传》等五幅,写了《游龙水城南帖》《代宜州党皇城遗表》《代宜州郡官祭党守文》等文章和日记《乙酉家乘》一部。
黄庭坚的这段经历也可从他留下的《乙酉家乘》中窥见一斑。
《乙酉家乘》在正月初六日条有“始迁书药入新居”,于五月初七有“自此宿南楼,范信中同之”。日记中就多次提到去居民家借浴。如正月十七日“浴于小南门石桥上民家浴室”等。但是,同样可以从中看出,宜州百姓对黄庭坚十分友好。以其生活为例,三月初六日,“郭戎送枇杷,甘甚,又送面两石”;三月十九日,“莫彦照送粟米”;三月二十五日,“普义送粟米二斗”。
后人典范
有高光就会有暗淡,人生就是如此。年逾花甲的黄庭坚在这样的窘境中没有撑过去,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九月三十日在困顿折磨中病逝。
黄庭坚年谱简篇
“黄庭坚在这里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我们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特意修建了这座山谷祠。”河池市政协文史馆馆长韦建杰说。
韦建杰介绍,宜州人民为了纪念黄庭坚,在1105年10月,在南楼建起一间简陋的祠堂祭祀他。而这山谷祠的修建离不开张自明的功劳。
“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年),宜州知州张自明,在他所住的黎家旧址重建山谷祠,山谷祠后面,建有龙溪书院和亭阁一处,收藏黄山谷旧像,宝华亭旧匾以及黄山谷的字迹刻石。”韦建杰说。
墙上的书法
其间,历任当地官员都会对山谷祠进行修建。
然后,1978年,山谷祠不幸被毁。1985年秋,宜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决定在白龙公园内重建黄山谷祠。在广西轴承厂的捐资支持下,1986年春破土动工,同年十月竣工。祠为古式建筑,重檐挑角,琉璃瓦面,祠内正中墙上立黄山谷自画像碑,祠后重修黄山谷衣冠墓一座。
山谷祠
山谷祠门口
山谷祠山门楹联为清代道光年间庆远知府李彦章所撰:
旧馆辱南楼,人仰斯文兴后起;墨池崇祀典,我来西粤拜先生。
祠堂正门楹联,亦为李彦章所撰:
载酒为公来,率儒服儒冠,仍似旧开诗屋宴;僦居无地住,占宜山宜水,却教长祭墨池田。
山谷祠祠堂内楹联,为乾隆十八年庆远知府查礼所撰:
忠孝振纲常,党籍编名,气节宛如东汉;文章垂宇宙,诗家衍派,门庭别启西江。
走进祠堂,在中墙上镶嵌黄山谷石刻画像,两边墙上镶有一组石碑,上刻黄庭坚书写的《范滂传》,供世人一睹其书法神韵,了解其暮年心境和心路历程。黄山谷石刻画像中小字是黄庭坚的自题像赞: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山谷先生自题像赞
山谷先生画像
山谷先生小像
韦建杰回忆,历代山谷祠,都是宜州地方人士讲学、祭祀的圣地。每年当值黄山谷先生诞辰之日,人们扶老携幼,远近跋涉赶来祭祀。山谷祠内蜡炬闪烁,香烟飘渺,祭祀歌声萦绕不绝。
然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黄庭坚于仕途上也多方受挫。为何当地人这么推崇黄庭坚,除了仰慕其才华,也为其豁达的心态所折服。仕途上的受挫并没有击倒黄庭坚,他反而自拓文途,创作出了多篇优秀诗文,如“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千古名作。
山谷后人
然而对于柳州来说,黄庭坚真的只是个过客吗?其实不然。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除了元祐党籍碑,在黄庭坚身故后的200多年后,另一个与黄庭坚留着相同血脉的一个人前往当时的融州赴任,担任融州知州,这个人叫黄杞。
在柳州文史专家刘汉忠所纂写的《真仙岩赋名及胜迹景观兴衰考述——融州真仙岩文化景观研究之二》有这样一段文字:
黄杞,融州知州。“浮桥伫望金星座,仙径平瞻水月宫。丹井千秋泉不竭,芝田万顷草常丰。旧不知此景,皆在溪北。绍定庚寅黄判府命工砌为慢道,名曰仙径,架桥渡溪,望水来处如月宫,号曰水月洞天。”“馀清近酌潺潺水,耸翠遥观迭迭松。黄判府创此亭于岩口,以山谷亭泉诗‘一瓢酌馀清’之句名之。”黄判府即黄杞,字韦卿,洪州(今江西修水)双井人,绍定三年(1230年)在融州知州任,为刘继祖继任者。真仙岩黄杞等人绍定三年四月十日游观题记,款“双井黄杞韦卿,山阴张宗廷囗”,即此人。嘉庆《广西通志·职官表》未记载黄杞。
石刻文化研究者覃超军也曾在我市老君洞中,发现了1230年黄杞留下5方摩崖石刻。分别是《黄杞题水月洞天》《黄杞刻黄庭坚手帖》《黄杞刻苏黄像》《黄杞等真仙岩题名》《黄杞刻黄庭坚诗》。
“黄杞还专门刻了一个印章,内容是山谷后人,按照他的自述,他是黄庭坚的裔孙。”覃超军说,在南宋许多元祐党人后人因先祖被列为元祐党人,而获得官职。他推测,黄庭坚既是元祐党人,又是足够有分量的文人,黄杞可能也是靠着族裔关系获得官职。但令人疑惑的是,黄杞在融州任知州的名声,并无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福建也有一名叫黄杞的人,担任了潮州知州。黄杞是否担任过融州知州?他与黄庭坚是何关系?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去发现。(未完待续)
相关
报道
13.
14.
16.
23.
2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