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全国性质的大型考试,在几百万的考生当中,总能找出几个“另类”的奇葩,他们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异乎于常人,让人看后不禁拍手叫绝,钦佩不已。
不过有些人是“真才情”,有些人却是“假炫耀”,真正有才华的人,走到哪儿都会发光发亮,而只会炫耀秀技的人,即便当初再怎么绚丽夺目,终究也会堕入凡尘,黯然无光。
人的甲骨文怎么写(人的甲骨文怎么写图片)
12年前,一篇6分的作文成就了一名天才学生黄蛉,因为作文是用甲骨文写的,顿时轰动全国。
然而这位甲骨文怪才并没有维持多久的光鲜便黯然谢幕,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当初作文上的甲骨文,只是为了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并因此为“特长”,以成就他在高考中的择校。
这番周密的考量,确实煞费苦心,但一时之间确实能唬住众人,觉得这个人在古文字方面似乎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事实远没有理想中那么美丽。
虽然6分的作文成绩,让他高考在总分上落了下风,但是因为这番神操作,便从此改变了他日后的命运。
428分的成绩属实不是很高,但是自命不凡的黄蛉总觉得自己能因此特长而被名校录取,但是像复旦大学、湖南大学的专家教授,都以他对古文字的理解并不精准为由,而拒绝了黄蛉的申请。
后来西南财经天府学院注意到了他,并表示对他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没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被黄蛉给生生拒绝了。
历经周折,没想到喜从天降,黄蛉最终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给破格录取了,并给他安排到了中文系学习。
到了大三的时候,他更是破格到了川大本校专修古文字专业,川大更是返聘了已经退休的古文字学专家何崝来给他一对一授课,但没想到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原本当初高考作文写甲骨文就是单纯的为了炫技,没想到阴差阳错的还真步入了古文字学的殿堂。而且上的还是川大这样的名校。
究竟这位靠着甲骨文走红的怪才,水平究竟有多高呢?
有一次在采访中,黄蛉说自己喜欢读《文心雕龙》,而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文心雕龙》属于文艺批评类专著,和古文字学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何崝教授教给他的是先秦文献和古文字学研究,《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根本就和他自身的专业一点边都不沾。
后来通过何崝教授的一番话,大家才知道,他说自己爱读《文心雕龙》爱上为了炫技。
因为《文心雕龙》以骈文的形式写成了文艺批评著作,要想读懂它那是需要很深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的。
但是古文字学的枯燥、乏味让人只好通过这种利用打“擦边球”的方式,让大家看看他的“厉害”。
由于平时不好好上课学习,何崝教授对他也是无可奈何,黄蛉不但对古文字学一知半解,不屑一顾。
而且对自己并没有客观清晰的认识,没有多少才华,还自视甚高,恃才自傲,终于后来原形毕露。
同时也让何崝教授一气之下递交了辞呈,并留下了一句对他的基本评价:“为人浮躁,基本功不扎实,不适合精心做学问。”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悟出中国的一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和别人的专业相比较,票友终究是票友,再厉害的票友也抵不上一个落魄的专业演员。
同理,这件事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否认黄蛉同学是喜欢甲骨文和古文字的,但到底有没有那么喜爱,这话就不好说了。
因为当爱好一旦成为专业之后,乐趣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专业也好,学术也罢,那真是非常枯燥且索然无味的东西,可能之前自己接触的就是一些入门或业余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兴趣。
但当兴趣有了之后,一旦深入到专业领域之后,才发现专业是深似海的,自己会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这些皮毛能唬得住外行,但瞒不住内行。
在兴趣与自卑的双重打击下,对之前的爱好失去兴趣,也就很好理解了。
所以这也流露出了一句在高考报志愿时特别流行的话:“不是真爱,请慎重报考。”
从黄蛉这件事,引发出了大家对文科专业的新思考。
因为随着通俗讲史和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大热之后,很多人看了几本历史、文学入门的书之后,就觉得自己精通文史了,能够和一些专家教授“掰掰手腕”了。
这种思想只能说,大家还不知道文科的水有多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些人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怎么普通爱好者读了几本简单入门的书之后,就“精通”中华文化了?这种想法不免有些幼稚。
但客观上说明一点,中华文化是包罗万象,地富海涵,只要汲取一些,就能受益匪浅。
很多人报文科专业都会经历从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直至到最后索然无味,热情全无。
这就是很多人经历的“无事悲剧”。
文科需要的是沉淀和积累,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喜欢和关注,只凭三分钟热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一定程度上说,它也需要“童子功”,因为从小一路学过来的人,基本要更加扎实,情感会更加热忱,对其坚守与投入也会是真心的。
这是很难得的一件事,目前我们需要的文科生是真正优秀的文科生,而不是碌碌无为,只会炫耀秀技,庸庸碌碌的文科生。
相信从甲骨文怪才黄蛉的身上,我们多少也能悟出来这份道理。
今日话题:对于甲骨文怪才黄蛉你怎么看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