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而对中国而言,40年意味着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一种“可能”。
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我们的故事或许平凡,却是这40年历史光阴中不可或缺的一段段剪影。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抚今追昔,何以“不惑”?回看了走过的路、比较了别人的路、远眺了前行的路,才更清楚自身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博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赵旭东
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带来了真正“红利”
在改革开放的宏大历程之中,人们生活的轨迹在发生着重重的改变,没有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是可以预先被决定了的,相反,却是隐含着一种在社会种种机会之中潜力发挥的无限性。
由于有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由于有多元性发展的存在,对每个人而言,社会实际上都向人们敞开了自我发展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也便是种种的机遇和选择,尽管这种机遇和选择并非必定落实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但它一定是在发生并包涵一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对全部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人而言,“此路不通,再去寻求他路;他路不同,还有他路”已经成为很多改革实践亲历者的思考习惯。每个人因此也都会在不断的尝试和迂回曲折之中去描画和预期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此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普通的大众或者社会角色中的“小人物”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工作可以换来换去,消费可以成为一种狂欢;此外,普通的农民可以进城,可以打工挣钱;工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去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知识分子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工作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多表达自身存在价值的机会和选择,他们不再是纯粹的坐而论道,而是真正参与到了国家经济的建设上来并因为这种参与而获得了相应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全部这些在1978年以前,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因此,一旦打开紧闭的大门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能够跨出门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种种有所期待的发展机会,并且对于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机会选择必然是平等的。因为不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最为普通的老百姓,大家在改革开放中的起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如何从一种生活之中的不可能而跃升为可能的问题。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以及社会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因为开放的大门而有了机会去寻求自己走出自我局限的突破口,不论是国家政策上的恢复高考,还是打破单位制铁饭碗,乃至于住房供给的商品化改革,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其中,而体会到改革开放给自己所带来的真正益处乃至“红利”。
改革开放中的那些积极适应者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中国的真实发展,与此同时,每个人也有机会重新塑造自我,只要他乐于为此付出,并愿意转换一种既有的僵化思维习惯,机会就会向他涌来。
在应对转型、改变和不确定的改革开放文化氛围下,有这样一群积极的适应者。在思响哥看来,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就是这一大批适应者的杰出代表。
在改革开放氛围中,个体不断勇于探索的模式可以说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摸着石头过河”模式上的适应者,大多是一类真正敢于去做尝试,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人。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后所涌现出来的一大批的创业者,包括众多的乡镇企业家以及私有企业主,都属于这样的一类人,他们这个群体的聚集也许会被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中的“新中产”,或者先富裕起来的那批人,但他们无疑也都是敢于去抓住机会而勇于拼搏重塑自我意象之人。
在这方面,不仅企业家是如此,而且其他行业之人,一旦能够从心理和行为上突破了既有制度的限制,自身潜力的发挥可能就是无限的了。反之,那些不适应者,是在社会生活中退缩下来之人,他们无心或无力去应对几乎是拂面而来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故步自封甚至自以为是地坚守着旧有的生活模式,结果因此不积极而丧失了诸多可能有更好发展前途的种种机会。
第二种,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猫论模式”的适应者,他们寻求务实、不唱高调,内心怀有一种平民心态,这类人的一个共同特质是能够在不足中去发现富足,在消极中去发现积极,在微不足道中去发现可能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他们自然也不会以高大上的所谓“精英”自居,甘于“小学生”的心态,甚至于最初的“屌丝”情结,不去刻意追求尽善尽美,也不过分苛求必然的成功,更没有过度浪漫主义地远离现实,以真正可以使自己得以生存为基本底线,许多人因此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想想那些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所涌现出来的大企业、大公司以及大机构的创始人的早期经历,这一点也就无需再多的解释了。凡是克服了此种自认为精英阶层心态之人,最终也便是克服了“生命之中不可承受之重”的持续性焦虑之心,借此而发生一种由内向外的全面的自我转型和改变,这样的改变带来了全部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三种,以“实践去检验真理”的“真理模式”的适应者,就是做人、做事上不空谈,强调实践,注重实践出真知。那些肯于脚踏实地地做出事情的人,往往都会有一种心理或心态上的对于社会、文化急剧变迁的适应,反之则是空谈之后更加得无所适从,又回到一种不得已的“干中学”“实践中出真知”的道路上来。由此,现实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解决,个体的人生才会有所改变和提升。
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努力去寻求的梦想生活
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自主的发展经验表明,改革和开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根源和保障。人们因改革开放这个国家的召唤而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的世界的同时,实际上也并没有忘记在更高层次上的国家性的乃至于世界性的“一”的整体性存在。
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努力去寻求“一”的梦想生活的存在,寻求更高层次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是在社会多元发展之后的一种必然的向总体性的一体的回归,是心怀“一”而实践“多”的新发展。
如何认识到不同以及多样可以共存并协同发展的“一”,才可能是人类总体有前途以及对人类总体而言总体理想的未来。由此而发展出色彩斑斓的“多”并创造出可以容纳“多”的不论是物质性的还是隐喻性的“一”才可能是未来文明国家在世界之中应有的姿态和智慧。
而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而言,积极地去面对正在发生改变的世界,并在改变之中去改变自己既有的生活,并由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这也许只有在一种开放包容的大格局和新时代之中才能真正有所期许和实现。
上文略有删减
原标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心理的转型与调适
原文责编|孙垚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