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全译本: 白话史记(上中下) 第一部分 白话史记序司马迁的《史记》, 贯穿经传, 整理诸子百家, 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 为我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 这一巨著, 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 必读《史记》, 但因其文字古质, 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通的。 尤以今时学术分科, 除专门文史学研究者外, 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 四十年前即有人倡议将《史记》 分段标点, 便利读者, 这种初步整理工作, 至今已经有人作了。 进一步的工作, 则是将《史记》 译为今日通行的白话文, 使两千年前的巨著, 人人能读而无阻塞, 为发扬历史文化, 是再好没有的了。 可是这一工作, 进行起来, 非常艰巨,一则《史记》 文字本身就有问题, 不易译成今语, 再则《史记》 文字分量多, 不是一人精力所能为功的。 现由各大学教授六十余人, 以集体的力量, 从事迻译, 一人为之, 力有不胜, 各人为之,自较从容。 遂以两年的时间, 译成此一百六十万字的巨著, 不能说不是一大贡献。 今后要使中国历史文化不专属于少数学人的知识, 古书今译是最为切要的。 或有人以为这样会失去原文的意味, 其实不然, 只要是认真的译文, 不会有“嚼饭与人” 之感的。 试看佛教东来, 其经典莫非译文, 并无碍其开宗立派。 又如耶稣《圣经》, 由希伯来文、 希腊文,而有拉丁文的翻译, 今世界各国通行的, 又皆是其本国的译文。 何况我中国文字, 由今语易古语, 语法上的困难要少于两个民族的语文迻译。 更可注意的, 司马迁引《尚书》, 即以今文易古语, 足见我们伟大的太史公, 早已这样作了。 可是司马迁这一卓越的观念, 并未影响了后人, 直到两千年后的今日, 因时代的需要, 才知道古书今译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己未正月 台静农 于台北龙坡里《白话史记》 出版前言“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洙泗遗训, 务本知先, 所以又说: “本立而道生。” 中国是文化悠久的民族, 垂统五千年, 就因为有深厚的本根, 固能承先启后,传之久远。 可惜的是, 中国在西方近半世纪科技文明的冲击下, 在求适应的激变过程中, 绝学坠绪,后继乏人, 不但无力承先, 更无法启后, 像郑所南所描绘的兰花, 我们反成失根的民族。
白话史记完整版·白话全译本
白话史记完整版·白话全译本白话全译本:白话史记上中下第一部分白话史记序司马迁的《史记》,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我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