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公冶长第五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二

公冶长第五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二

公冶长第五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二第十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字词解释】 有:ㄧㄡˋ,又。 【白话解释】 子路求学,听闻而后能行动,不管听...

@王鹏宁武子为何谥武不易考证,其事迹先儒也有不同看法,但于卫成公时辅政有功应可确信,因此应在此期间具备谥法中与武相关的功行,而得武之谥号,诸如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或者夸志多穷。但具体细节或已不易考证。

二十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字词解释】

狂简:狂者进取。简,大。

斐然:斐,fěi。斐然是指有文采的样子。

【白话解释】

孔子在陈国,思归鲁国,时为鲁哀公三年,此时孔子年已六十。发此感叹,说:归去吧,回鲁国吧。在鲁国的弟子们志同道合,积极进取,志在大道,在文章等方面已有成就可观,然尚未明白大道,故对于大道还不知如何裁减抉择,要等我回去调理、教导他们。

【章旨】

此章言孔子欲归鲁明大道。

二十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白话解释】

伯夷,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七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

叔齐是孤竹国君主亚微内定的继承人,但由于有悖于传统嫡长子继承的宗法伦理,叔齐不忍心与长子争夺王位,伯夷也不愿违背父意。后伯夷和叔齐双双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禅让予亚凭。

伯夷叔齐奔往西方,在周地部落中养老,与周文王关系良好。后周武王讨伐纣王,伯夷和叔齐不满武王身为藩属讨伐君主,加上自己世为商臣,力谏。武王不听,不久周灭亡商朝。

两人愤忾,决定不食周粟,以表明对殷商的忠心,最终隐居在原殷商荒芜之地首阳山,以树皮,野菜为食,最终饿死。

解法一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会对过去憾恨之事耿耿于怀,反之能对过去豁然忘怀,若有人冒犯于己,不会记怨,所以少与人结怨。

解法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少为人所怨恨。

解法三: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既往之怨。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故鲜少为人怨恨。

【章旨】

此章美伯夷、叔齐之德也。

大家好,关于昨日、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孔子说:归与,归与。为什麽不马上回鲁,还要等若干时间, 不怕回鲁时,调教的时机已过吗?

2、 他在国外怎麽知道国内的弟子志在大道? 而欲归调教之?

3、 这些志在大道的弟子为什麽不跟孔子週游列国 充实自己的经验阅历呢?

4、 这些在鲁国斐然成章的弟子,没有孔子的教导又如何斐然成章?

5、 不念旧恶 ,若在公上不念旧恶 , 用人一昧重蹈复辙如何而可?

6、 若在若私上不念旧恶 ,被小人一再陷害,简直是温柔敦厚而愚,不是吗?

二十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字词解释】

醯:ㄒㄧ,醋。

【白话解释】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素来以正直出名。微生高有一次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不来,结果下雨淹大水,高守其信,抱桥柱不离去,最终溺死。当时之人以为守信如此,应该是正直之人。

孔子不以为然,举微生高不正直的事来说明:有人向微生高乞讨醋,应该有醋就给,没有则推辞。微生高却不直接告诉乞讨的人他没有醋,而转向其他邻居乞讨醋,冒为己物而与人,用意委曲,不是个正直的人。

【章旨】

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

大家好,今日论语提出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本章孔子批评微生不正直,可见不正直有多面向,是否能分别描述之?

2、微生也曾批评孔子,是在论语那一章?

3、是否这两个人都是情绪上的作用, 子贡方人孔子不是不同意吗?

4、 微生是孔子家乡的前辈孔子怎么可以晚辈来批评长辈呢?

二十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白话解释】

孔子说:言语说得好听,颜色容貌装得美好,态度表现恭敬来取悦他人,这三者皆是虚情,欺骗普通的人可以,欺骗有见识的人则不可。鲁太史左丘明,知《春秋》义理,一看到这种人通身是假,觉得此人很可耻。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大则以直报怨,若怨恨他人,却把怨恨藏匿在心里,假装与他人做朋友,用心险诈,是以左丘明觉得这种人很可耻,孔子也认为这二种人很可耻。

【章旨】

孔子劝人存心要正直,凡是在言语、表情、态度上谄媚人家,或假装与人友善,都不是以正直待人之道。

大家好,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左丘明到底是孔子的弟子,还是孔子的老师,还是孔子的朋友?

2、 如何从这一章可以看出他能明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

谢秋莲:

就今日问题,学生不揣浅陋,请老师批评指导:

一、左丘明是孔子的弟子、老师还是朋友?学生以为,左丘明名分上当不是孔子的老师,因为在这里,孔子连名带姓称呼左丘明,不合乎礼,以知礼闻名的孔子当不至于犯此大过。是否弟子呢?感觉也不像,论语里孔子称呼弟子,都是亲切的称呼名字。而且若是弟子,以左丘明的见识和孔子对其的赏识来看,当在孔门七十二贤之列,论语中会有师生的精彩对答。两人的关系更像是互相赏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的孔子,说在实质上两人亦师亦友是否也恰如其分呢?以上纯粹是就文本而作的解析,未经历史考据,请老师批评。

二、如何从此章知道左丘明能明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识人最难,如王莽谦恭下士时,又有几人能看透王莽的居心。但孔子就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他著春秋,能一字褒贬历史人物。而左丘明竟然能看透“巧言令色足恭”以及“匿怨而友其人”者,说明他也有看本质的眼力,因此得到孔子深深的赞赏。因此他能明春秋的微言大义。

@傅茂旭学长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根据末学有限的见闻,一般而言,古时长辈对晚辈,上对下可称对方名;交情好的平辈可称对方名;下对上称字。聃是老子的字。以上纯属个人见解,请老师、学长们批评指正[抱拳]

后世一般是平辈论交才称字吧,称老师为子不是更好。《论语》中,孔门弟子没有将老师姓字连用的称呼,只有子贡称过一次“仲尼”。于今礼而论,似乎也不合之处。

末学看到论语中孔门弟子多尊称老师为夫子。而子是泛用的尊称。末学上述讲称字是一般的(不涉及特别的师生身份等)情况下、下对上又不得不称呼以表示特指的情形。关于老聃,老子似乎不姓老?

末学看到论语中孔门弟子多尊称老师为夫子。而子是泛用的尊称。末学上述讲称字是一般的(不涉及特别的师生身份等)情况下、下对上又不得不称呼以表示特指的情形。关于老聃,老子似乎不姓老?

听人说,春秋时期是没有“李”姓,有老是对的,聃和耳也是通的,所以老聃是李耳应该问题不大。个人想表达的是以称呼来判定是不是老师可能有待商榷。

叶波:

老师、各位学长:今天对第一个问题的争论较多,学生也试着来抛砖引玉一下。1、左丘明到底是孔子的弟子,还是孔子的老师,还是孔子的朋友?答:学生认为左丘明是孔子的学生。在中国古代,有能够对一个人连名代姓称呼的资格的人有二,一是这个人的父亲、二是老师。平时,就连皇帝也不能连名代姓称呼大臣,当皇帝对一位大臣连名代姓称呼的时候,大概就要他的命了。那么,孔老夫子不是父亲,就只有老师的身份了。这理念也是从大德上净下空老法师处听来的,不知学生有没有听错?

俗话不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么?从称呼上也可以看出老师与父亲的相同地位,都可以称名,这在古代是常识,可惜连这个都失传了。

王鹏:

各位学长好,学生认为左丘明和孔老夫子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如果是弟子的话,以左先生的见地才干应该在孔门72圣贤当中,但是孔门72贤中没有列入左先生

记得唐老师说当年雪廬老人教化生徒的时候,请很多老先生来协助教学,后来这些老先生都佩服雪廬老人的见地学问,

都反过来跟着雪廬老人学习,学生认为应该是类似这种关系,朋友的成分更多一些。

时哉老师:

昨日大家的研讨很精采,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比较纠结的几个问题。

一、本章左丘明是谁?

1.若依照程朱等学者的说法,左丘明是“古之闻人”,也就是古代一位有名望的人,而且这个人不是《左传》的作者,因为他们认为:《左传》评断是非有错谬,怎么可能是孔子所赞赏的左丘明所写的呢?!而且《左传》的记载中杂有秦朝的制度,所以这部著作不可能是孔子口中所说的左丘明所作。

2.然而《集解》及唐以前诸许多儒者,皆认为左丘明就是《左传》的作者,并且受业于孔门,所以贞观、永徽年间,祭祀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而配祀的只有颜渊跟左丘明二人。《左传》或许评断是非有时有错,或者杂有秦朝制度及用语,但那是后人增其词所产生的问题,观其大体,还是发明圣人之道为多。应以此说为可采,雪庐老人也认为左丘明是孔子的学生。

3.左丘明姓名大概可以分三种看法:(1).左为氏,丘明是名。(2).丘为姓,明是名,左则因为其官为左史。(3).左丘两字为氏,明为名。无论何者,本章孔子是全称其姓名了,老师对学生如此称呼是可以的。

4.以上是古籍及诸儒说法的考证。另外补充说明,有关称呼,虽然有时会有比较特殊的情况,但仍然可以作为判断关系的重要依据,古代在称呼上特别讲究辈分,此观古籍或雪庐老人《常礼举要.称呼篇》可知。所以老子姓老或者姓李的说法都有,称呼其字“聃”,是平辈之间或者平辈对长辈的尊称。

二、如何从此章知道左丘明能明孔子春秋的微言大义?

《左传》虽有后人增其词而生背谬,但观其大体,发明圣人之道为多。本章孔子说自己和左丘明的看法一样,是很高的赞叹,可知其是能明孔子微言大义之人。

二十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字词解释】

盍:hé,何不。

衣:yī,衣服,此处为名词。

敝:bì,坏也。

【白话解释】

颜渊、子路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的志愿。子路说:我愿以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们共享,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我愿有善不自称,不以劳苦施加于人。子路说:愿闻夫子的志愿。孔子说:我愿抚恤老年人,使老年人得其所安。以信待朋友,无论通财、劝善、规过等,一切以信实无欺待之。以慈惠待少年人,引发其感怀之心。

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是,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

【章旨】

此章仲尼、颜渊、季路各言其志也。

@时哉时哉 老师好,各位学长好,今天学生有三个问题

1. 孔夫子为何要问他们志向,难道孔夫子平时没有观察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志向吗?

2. 孔夫子的志向不是吾十又五而至于学吗,难道子路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要问呢?

3. 本章是否是孔夫子想引导颜渊和子路朝着他的志向来立志?

1、 子路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为什麽只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 孔子为什麽不说子路之志小哉?

3、 愿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之志,到底是大还是小?

4、 如何知子路是一位胸怀大志之人?

@王鹏1. 孔夫子为何要问他们志向,难道孔夫子平时没有观察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志向吗?

答:夫子平时肯定对学生会有观察,但想明白学生的志向,针对问题去询问,再配合过去观察的经验,才能够了解的更深入。

2. 孔夫子的志向不是吾十又五而至于学吗,难道子路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要问呢?

答: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七十岁时回忆自述此生各阶段的学习成就,特别在智慧上的通达。本章是孔子与弟子们相处时谈志向,所谈的面向有所不同,此外同一问题有时也不妨多谈,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又询问弟子们为政的志向。

3. 本章是否是孔夫子想引导颜渊和子路朝着他的志向来立志?

答:本章孔子志向最高,但子路的志向能够凝聚团队,颜渊的志向有宰相或卿大夫的器量,彼此都可以从对谈中观摩学习。孔子的志向或可帮助弟子们更上一层楼,但因材施教,孔子也没有否定二位弟子的立志。

二十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解释】

孔子说:罢了吧!我未见过有人能见到自己的过失,而在内心责备自己。讼责自己的过失,就如同诉讼于公庭,必求胜诉才肯罢休,讼责即是在内心深处不断的责备己过,必求完全根除过失,然后才停止讼责。可见夫子教人要彻底改过。

【章旨】

此章疾时人有过,莫能自责也。

二十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字词解释】

邑:城邑

【白话解释】

孔子说:虽然是只住了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但不像我这么好学不厌。

【章旨】

此章夫子以身示教,勉人好学,以全忠信之质。

关于昨天和今天的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孔子虽处在乱世,但是想要在内心上改过的人也有,如蘧伯玉、颜回不是吗?为什麽孔子说他未见?

2、 在因明学理论断没有, 不可以我没看到、没听到,来做为没有的正因。例如我没看过黑天鹅,所以全世界没有黑天鹅,这是不合逻辑的, 孔子会说不合逻辑的话吗?那如果不是,本章到底在说什麽?

3、 十室必有忠信,表示是有肯改过的人不是吗? 孔子又说我未见,岂非矛盾?

4、 不如丘之好学,也是逻辑有问题,孔子也有全部去比较过吗?

5、 孔子的好学定义是什麽?

净域:

問題一、顏淵日省自身、不遷怒 、不二過,是孔門中最為夫子所讚歎的仁者。夫子說未見之時機或有二,一是顏淵已死,二是指眼前的學生們,目的在期勉學生能力行所未見之處,乃慎獨的工夫。未見過,古人說:「原因大約有三種:第一、個人天生氣質做主,自己不能改變它。第二、被外在的物欲牽引,自己不能割斷它。第三、被不良的習俗所陷溺,自己不能跳脫它。」須用「慎獨」的工夫來治心束行。

問題二、沒有黑天鵝之未見,事實上是會發生的,這有三項特性:一、不可預測;二、具強大衝擊力;三、一旦發生,會用某種方式解釋。故此夫子說未見,實在勉勵學生自省見過改之,為一種反面的說法。

問題三、這是一個不充分的條件句,十分之一就可成立假說。故與未見的不可預測性,無矛盾處。

問題四、不充分的條件句,自然無法符合充要條件。

問題五、好學定義。

云:「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此處好學之義,可括之為志學,即以學為目的。

云:「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此處好學可括之為日新,即每日皆有進步。

中載孔子語子路:「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此勸學之對話,可見夫子好學之因。

《論語》中,曾被孔子許為好學者三人,即孔子本人、顏淵與孔文子,例如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

故而,依此可將孔門所謂好學之表現,概括為四項特性:一、好問;二、改過;三、足發;四、一貫。

上一篇: 涨知识!你会为有这样的巴文化骄傲吗?
下一篇: 红色经典频遭恶搞英烈形象被歪曲 亵渎历史不好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