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在晋城市区书院街以北,有一处叫作“古书院”的地方,这里就是程朱理学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在任晋城县令期间创办的书院所在。北宋治平二年(1065)

在晋城市区书院街以北,有一处叫作“古书院”的地方,这里就是程朱理学创始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在任晋城县令期间创办的书院所在。

北宋治平二年(1065),33岁的程颢调山西任晋城县令,上任后,目睹泽州大地文化落后,民风粗野,遂把推崇理学,提高百姓伦理道德作为主要政务来抓。他在全县开设乡学72所,社学数十处,古书院就是其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书院。三年间(宋时一任县令最长不过三年)兴办书院乡学,开启民智,从此泽州大地崇尚教育,耕读传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俊豪杰。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总是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相关联。书院作为松散的民间教育机构,为文人提供了议政的场所,同时,一直以来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监控。晋城大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贞佑二年(1214),晋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兵乱,城内及周边的建筑被焚毁一空,位于城北的程颢书院,也毁于这一场战火之中。李俊民也于这一年离开晋城,渡过黄河,隐居于河南嵩山。直到金亡后,李俊民才应泽州郡守段直的邀请返回晋城,兴办教育。李俊民在晋城传播程氏理学,史载“从之者甚众,致有不远千里而来者”。

在元代,虽然程颢书院被毁,但在泰定年间(1324~1327),郡守在州署之阳修建了一座明道先生祠堂。到了至正二年(1342),又将明道祠迁移到了旧址,此时距离元朝灭亡仅有不过20余年。可见,元代虽未对书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也未采用强制手段予以扼杀。

到了明代,书院迎来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高峰期。这得益于程朱理学在明代被朝廷立为正宗官学。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程颢书院的大致轮廓,以及完备的设置,实际上完善于明代。

万历四十八年(1620),泽州知州王所用立志复兴书院,继承程颢遗教,在程颢书院旧址重建文昌书院,让竹韵书声重传于世。经过几年建设,于天启年间(1621~1627)告竣。文昌书院建筑宏大,防御性强,为一座城堡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势而建,中高而四周低,自然形成一个城堡格局。书院南城门(阁楼)为两层建筑,四周女儿墙;东西有书院河和小桥河,三面环水,有望河亭,立亭内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河水荡漾,河面宽泛,仿佛登科及第。书院北还有书院湖和官义庙等。书院城中有一条中心街,东厢主要由书院学堂、礼供、讲学、藏书、花园等组成,西厢主要是书院附属院落和其他配套院落组成。书院主要建筑有礼圣殿、讲学堂、道统祠、藏书楼、泮池、望河亭、花园、文昌阁及明道祠堂等建筑。

哲学文史类素材_文史哲学_哲学文史研究期刊

古代书院必备三大功能为祭祀、讲学、藏书。礼圣殿位于文昌阁以东,是书院祭祀的地方,供奉有孔子等儒学先师的牌位。学子们初入学时,都要在礼圣殿前举行入学、拜师仪式。逢孔子等先师的诞辰,也会举办祭拜活动。

望河亭位于文昌阁东,礼圣以南。传古代学子闲暇之时,便登临望河亭,可观书院东河。花园位于明道以北,礼圣殿与教论署之间,是学子们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的场所。原栽有满园翠竹,伴随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故有“竹韵书声”之说。在礼圣殿以东,临河一方有藏花洞,是到了冬天的时候储放花卉的地方。藏花洞周边原有一片松林,到了夜晚,风吹松林,月印水中,故有“松风水月”之说。

文昌书院的修建,使得晋城书院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程颢创办的书院在沉寂百年之后,迎来了它发展的又一次辉煌。崇祯末年,巡盐御史杨鄂改文昌书院为“体仁书院”。康熙三十一年(1692),泽州知州伦可大捐了家财,并号召有钱人和百姓捐款捐物,扩建了体仁书院。体仁书院的扩建使得程颢书院达到了规模上的巅峰。后世认为古代所指的古书院范围包括今古书院、前书院、后圪塔三个地方,清代编纂的《凤台县续志》中亦有记载。

清乾隆后期,由于乾隆皇帝对于理学态度的转变,书院的发展相对陷入低潮,理学逐步退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舞台的序幕。嘉庆年间(1796~1820),讲学活动逐步局限到了明道祠的范围内。

由于此后书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明道祠,到了光绪初年(1875),体仁书院直接以明道祠为名,更名“明道书院”。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皇帝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全国书院一律停办,改兴学堂。明道书院在这时变更为一所小学,后来就把明道祠这个院子,称为“书院小学”。

从程颢兴办书院到明道书院彻底废弃,其间经历了900余年。900多年来,书院对于晋城教育、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何江涛图/城区文史)

上一篇: 【文史英华】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袁征
下一篇: 卢美松专家鉴信信用认证信息平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