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论语》新解24日晚,我在湖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听了湖南大学吴龙辉教授的题为《文史漫谈》的讲座。吴教授渊博的知识,率真的个性,独特的见解,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触颇多。一、要多读书积累,直至读懂、读通。吴教授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研究《论语》的专家。其学术成就很高,据新闻学院田院长介绍吴教授是于丹最崇拜的人。吴教授讲到文史学科学习、做学问要多读书,多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豁然开朗了,也就是书读多了,反复的读,就能弄懂了,触类旁通,书就读通了。他讲到做学问有若干种境界。第一重境界的是“学童”:就是处于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重境界是“学究”:就是书读多、读懂了,做学问就不会模仿别人,说自己的话,有自己的观点;第三重境界是:“专家”就是在做学问的某一个领域非常清楚,成为专家;第四重境界是“大师”,你问某一方面的内容能随问随答,有准确的判断,像王国维、陈寅恪;第五重境界是“圣人”:开创了某一思想领域,其思想能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像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等人。二、孔子的儒家思想开创了父权统治时代。吴教授认为《论语》是儒家学说的政治纲领,成书于西汉时期。其反映的思想并不完全是孔子的,而是编者的思想,也就是说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其内容适合统治者的口味,从而自西汉以来,一直成为传扬儒家学说的基本教材。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一直统治人们的的神权思想大多持怀疑态度,那时思想自由,各种思想均有,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认为:当时神权思想没落了,政治思想要建立在父权之上。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父亲,农耕文明是建立在父亲耕作基础上,每一个人从小就害怕父亲,依赖父亲,爱自己的父亲。人们从小养成了对父亲敬畏的天性,而皇权就是依附在父权之上,两者融为一体成孝道。儒家父权思想是与当时农耕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其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支三、人前半生为自己活,后半生为别人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吴教授是这样解读的。三十岁以前是你求学的时代,为自己的学识、工作、名利而努力拼搏,那时人们也会提携帮助你;到了三十岁就不同了,你学有所成,在社会上就立足了,有了一定的地位,你已成为别人生存空间的竞争者。而四十岁时,要培养其成熟的心智。名誉、头衔、金钱等诱惑都向你拥来。你要抵制住,要孜孜以求追求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你到了五十岁时能深刻认识自己的命运,六十岁时人就自信、宽容,对于任何事物能正确理解,对任何人能宽容,不再逆耳了。总之,人这一生前半生是发展自己,后半生就要奉献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