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一段原载于1991年3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国舅董承身份再考》,希望能对题主的问题有所帮助。
董承此人,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献帝的丈人,又是董太后的侄子,甚至可能与董卓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三国志·刘备传》所载: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对于这个记载,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有如下——
臣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於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裴松之说董承是董太后之侄的时候,并没有引述任何史料,以至于后世学者对此颇有非议。 赵一清根据《后汉书·董卓传》所载“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以及《三国志·董卓传》裴注引《献帝起居注》所记皇甫郦“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之言,认为董承当是董卓支属,其后有功,献帝以其女为贵人,故谓之舅邪,裴以承为董太后之侄恐非。
钱仪吉认为《后汉书·伏后纪》中记载了董承夷三族,而《后汉书·董后纪》中却保字未提,因而断言董承非后族。(作者案:其实诸史所记均只言董承伏诛,而不是夷三族,钱氏所记有误)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也认为董承之所以被称为献帝舅,是因为他的女儿做了贵人,并认为“至云承为董后之侄、董卓之支属均未知何据”。
但笔者以为,裴松之尽管没有引述史料,但遍观《三国志》,裴氏下案语时非常严谨,因而此言应受到重视。
另外,董承作为牛辅部曲,如果没有其它特别的身份,其女人入宫为贵人似乎不太合乎常理,加上东汉皇族有与外戚世为婚姻的传统,因此,倘若董承果然是董太后之侄,他的女儿籍此入宫为贵人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另: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写到汉献帝因不满曹操专权跋扈,密授衣带诏给国舅董承,令其谋诛曹操。后因密谋泄露,董承等五人全家被斩。于是,二十四回便写曹操进宫来杀董贵妃,并说“贵妃乃董承之妹”。
应当说明,这里的“董贵妃”应作“董贵人”。据《后汉书·后纪》,东汉时期,“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这就是说,当时宫中只有“贵人”,地位仅次于皇后,并无“贵妃”。直到南朝宋时,才设置“贵妃”称号,历代多加沿用。
另外,《演义》把董贵人与董承的关系弄错了,董贵人不是董承的妹妹,而是他的女儿。 这一点,《后汉书·伏皇后纪》写得明明白白:“董承女为贵人,(曹)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但这个错误并不是罗贯中本人造成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五就写道:“妃乃董承亲女”。
由此可见,罗贯中对董贵人与董承的关系是依照史实叙写的。现有的错误,乃是毛宗岗或者刻工造成的。其所以弄错,并非出于艺术上的考虑,而是由于毛宗岗或者刻工错误地理解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一句。其实,裴松之在注中对这句话解释得很清楚:“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罗贯中注意到了这条注释,所以没有错。毛宗岗或者刻工大概不知道这里的“舅” 指的是丈人,而按照后代的概念,把它理解成“舅子”,这就歪曲了人物关系,闹了笑话。
像“董承之妹”这样把人物关系弄错了的情况,《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些。如第七回写孙坚击刘表时,称刘表大将蔡瑁为“刘表后妻之兄”;而据《后汉书·刘表传》,蔡瑁系蔡夫人之弟。又如第十回写曹操命人到琅邪迎接其父曹嵩,曹嵩“便与弟曹德……径望兖州而来 ”;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世语》,曹德系曹操之弟,即曹嵩之子。再如第一百六回写魏明帝病重时,“召文帝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佐太子曹芳摄政”;而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宇系魏武帝曹操之子,即魏文帝曹丕之弟。这些问题,显然都不是作者为了艺术上的需要而有意改造人物关系所致,而是一些“无心之失”,应当分别校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