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冈的籍贯与生卒年——
《中国经济史辞典》明代财经人物与经济史料篇记载:“陆子冈,或称‘子刚’,长期在苏州定居,开办琢玉作坊,以‘碾玉妙手’闻名朝野”。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先生,于1984年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的研究论文载:“陆子冈,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太仓州是陆氏的原籍,苏州则是其后迁居开办琢玉作坊的所在地”。
关于陆子冈的生卒年限,没有清晰完整的记载,来自陆氏家乡太仓市的文史资料显示,陆子冈大约生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即1522年。在康熙版的《吴县志》及民国十七年版的《木渎小志》记载中,明确透露出陆氏的卒年岁数:“陆子冈,碾玉名手……,年未六十,忽有方外(出家)之意,为僧治平寺(苏州西南郊)十余年,不入城市,亦奇人也。”据此记载,陆子冈未到60岁时,出家10多年,以此判断,约卒于70岁时。
结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根据崇祯版《太仓州志》相关记载,推算出陆氏卒于1592年的判断,陆子冈生卒年约为1522-1592年,即嘉靖元年至万历二十年,这一判断,完全吻合了上文陆氏家乡关于其出生时间的资料记载,同时,也吻合了北京、台北两地故宫博物院专家李久芳、邓淑萍等数位学者,在不同角度对陆氏生活时间的论证。
陆子冈的成就——
《苏州本土品牌企业发展报告—老字号卷》记录:陆子冈出身名门,因家道衰落,自幼来到苏州横塘学习琢玉,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师满后,自立门户,后将作坊迁至阊门内的专诸巷。据《木渎镇志》和故宫博物院资料显示,陆子冈所创办的子冈作坊涉及工艺丰富,《木渎镇志》记载:“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镶嵌无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宫博物院出版物《紫禁城》记载:“陆子冈,擅长圆雕、镂雕、阴雕、镶金银丝、嵌宝石”。综上所述,陆氏的子冈作坊在当年,已是一家品种丰富的珠宝工坊。
子冈作坊创始人陆子冈,凭借自身对书画艺术的修为,首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新型玉佩“子冈牌”,一改明代玉器的陈腐俗气,引领了苏州风格的玉器,得到当时缙绅的欣赏,在“官匠户”制度下,赢得可以“自创品牌”在产品上落款留名的权利,和可与文人平起平坐的特权。
子冈作坊出品的器物,均琢其名号“子冈”或“子刚制”,就算是进贡给皇帝的贡品“茶晶梅花花插”(据民国二十三年,《故宫周刊》第364期记载,该作品为“明陆子冈制茶晶花插”印款“子冈” ;1960年,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顾铁符、乔友声鉴定,鉴定意见为:“陆子冈作品传世及少,定为一级‘乙’文物)、子冈牌等,均琢有“子冈”二字,因此, “子冈”,已成为中国最早出现在宝玉石上的品牌符号。
嘉靖四十年(1561),陆子冈技艺已炉火纯青,他制作的一件琢有“嘉靖辛酉(即:嘉靖四十年)陆子冈制”白玉盒,传世至今,曾于1980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被公认为是陆子冈的精品之作。
因子冈玉器工艺精良,在当年就市价不菲,与陆氏同时代的文人王世贞(1526-1590)所著的《瓢不瓢录》中记录了:“今吾吴中陆子冈治玉,皆比常价再倍” 。
据崇祯版《太仓州志》记载推算,万历二十年(1592),陆子冈离世,因陆氏晚年为僧十余年,无子嗣,其技艺被专诸巷的姚、郭、顾等姓氏弟子传承下来,至清初,专诸巷玉工世家还是以郭、姚两家最有成就,清宫造办处资料记载,乾隆中期,郭志通、姚宗仁是清宫造办处排名前两位的玉匠人,后人将其二人与陆子冈相提并论。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广文先生的研究论文显示,后世子冈玉层出不断,因其成为店肆品牌,并多代相传。目前能看到的子冈牌,可分为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等四个时代的作品,明、清两代的子冈牌在博物馆及收藏者手上多有所见,以故宫博物院最多,为明代遗存或清代宫廷收集,有明显的明、清时代特征,近现代、当代子冈牌,多见于交易市场与个人收藏。
清后期,由于太平军攻占苏州城时,专诸巷一带被纵火焚毁,当年的那些苏州玉工世家,纷纷逃至上海、天津等地躲避战火,因时局动荡,玉石原料匮乏,大多玉工都已改行。新中国成立之初,苏州玉雕作坊只剩6户、71人。所幸,九十年代末,有郭氏后人郭忠华先生木本水源,辞退公职,继续从事子冈玉作的事业,并把子冈品牌的珠宝店铺开向全国,2007年,中华全国工商联珠宝商会授予子冈公司“中华珠宝名店”称号。
苏州的玉雕行业组织,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起,举办子冈杯、陆子冈杯玉雕作品展及玉雕大赛,每年一届,举办至今,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玉雕赛事和展会,因此也提升了苏州玉雕的行业影响力。
关于陆子冈“用刀”刻玉的误传——
有此一说,陆子冈用刀刻玉,秘不传人,等陆氏死后,这个技术就失传了,此说,令很多人信以为真的原因是,它源自明崇祯十五年出版的《太仓州志》,原文为:陆子冈者,用刀刻玉,子冈死,技亦不传。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先生,在其《中国古玉辨伪》一书讲到:关于陆氏碾玉,有刀刻之说,如《太仓州志》指陆子冈用刀刻玉。而时间略早的徐渭却有“昆吾(昆吾刀,传说中削铁如泥)锋尽终难似”诗句,上述记载颇令人费解,莫非《太仓州志》记载(用刀刻玉)是受到了徐渭(诗句中“昆吾刀”)的影响?
另一位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邓淑萍女士,于《考古研究》2011年第九期发文,揭示了这一讹传的起源: “16世纪,因文彭、何震等文人所带领的篆刻之风,在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兴起,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欣赏雕刀在印章上错落有致、神采风骨俱佳的书法。在这样的风气下,激发了陆子冈的灵感,利用陀具(碾玉工具)在高硬度的玉料上创造雕刀的效果,因而那些不懂矿物学、工艺学的文人,误以为陆子冈会直接用刀刻玉,陆子冈也未说穿底细,直接用刀刻玉这个谣言流传了50年后,就被修地方志的官史正式记载在《太仓州志》中,自此,就继续愚弄了爱玉族4个世纪。”(张玉甫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