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安县城,有很多人都知道一位积极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的老人,他就是78岁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通市新四军研究会特约研究员陆大同。
陆大同,1941年12月出生在海安县雅周鸭湾村。1959年11月入伍,1974年转业。先在海安县无线电元件厂任职,后调到县民政局工作,1988年3月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任主任(当时只有纪念碑,没有纪念馆)。东南大学齐康教授在美国讲学时,把纪念碑列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把“刺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来参观瞻仰的人很多。1988年5月,前来视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在讲话中指出,纪念碑建设很雄伟、壮观,这里要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但光有一个碑还不够,还要建纪念馆,要把“七战七捷”中的实物收集起来……
从那时开始,陆大同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根据陈丕显同志的指示,海安县委、县政府立即着手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陆大同受命起草了海安县委、县政府关于筹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并请南通市委、市政府转呈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军区。经过不懈努力,最后经时任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批准,省计委、经委于1998年3月5日批复,同意兴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陆大同的家,书橱占了一面墙
为了建纪念馆,陆大同走遍了大江南北、军内军外。最后得到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省财政厅、发改委,南京军区和南通市委的大力支持,先后共争取资金1300万元。同时,征地23.8亩。为了征集文物史料,他带着江苏省委原书记江渭清和南京军区政委傅奎清的亲笔信,走访慰问有关部队,受到了相关部队的热情接待,无偿提供了大批的革命文物、史料以及退役坦克等。
经陆大同的扎实工作和多方努力,一座设计新颖,具有时代气息,集瞻仰、参观、游览、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像一颗璀璨的眀珠,耸立在苏中大地。如今,已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馆后,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给陆大同亲笔来信:“大同同志:您在海安建馆有功,为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表示敬意,书字一幅。”这可是陆大同一生获得的最高荣誉。
陆大同2001年即将退休时,时任县委书记张爱军明确指示:“陆大同同志退休手续照办,但人不能回去,可聘用文史馆员,要把纪念馆建好。”就这样,他协助三任馆长,继续工作了整整12个年头。
近40年的纪念馆工作实践,陆大同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研究、宣传新四军及“七战七捷”方面的经验与史料,他为此也获得了很多成绩。比如,2010年2月28日,他应邀出席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纪念姬鹏飞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作为外地唯一的代表,作了《姬鹏飞情系苏中老区》的发言。又比如,2012年2月,为纪念王必成诞辰100周年,他撰写的《“王老虎”在孟良崮战役中》一文,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和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第19次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奖。就这样,他先后在国家、省和有关新四军研究会杂志及市、县报刊上发表文章400多篇,约100多万字。2012年以来,他从纪念馆岗位上真正退下来回到家里,仍坚持学习研究,撰写宣传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方面的研究和宣传文章78篇,约20余万字。
有一次,笔者在与陆大同交谈中,请他谈谈多年来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的感受和体会。他笑着说:“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再难成,人生精彩梦为先,梦在心头任在肩。回忆近40年的学习、研究、宣传纪念馆工作,在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的实践中,使我不断实现了人生价值,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陆大同把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晚年的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责任、一种幸福追求。正因为如此,他在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享受着传承苏中“七战七捷”革命精神所带来的快乐。
(王茂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