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分成五个部分“名词解释”“填空”“选择”“问答”(含“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2009起,试卷踢掉了“选择”题,并且把古文阅读从问答中单独出来,形成了“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古文阅读”和政论文写作五大题型。我相信,2011年的考题也会是这样的布局。第一大题“名词解释”会有五道小题,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三年的真题如:20101、楚辞——中国古代文学2、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史3、沈从文——中国近现代文学史4、义和团运动——中国近现代史5、福楼拜——外国文学史20091、金圣叹——中国古代文学2、笛福——外国文学史3、平定准噶尔——中国古代史4、北美独立战争——外国史5、名词与虚词——汉语言基础知识20081、甲骨卜辞——中国古代文学2、乡土文学——近现代文学史3、曹魏屯田——中国古代史4、一千零一夜——外国文学史5、通假——汉语言基础知识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信息:1、试题涵盖面非常广。虽然只有五道题,但题型分布十分广。会从文史要览所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文学史”、“汉语基础知识”和“外国史”七个部分选五个部分各出一题。
这也显示了中传出题特色之一—“大海捞针”,出题范围广到令人手足无措,针对这种出题方法,我们该怎么应对呢,四个字——“厚积薄2、“三定两换”,所谓“三定”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和“外国文学史”是必定会出一道名词解释的,而其他四部分会任意出题。名词解释的整理和答题小技巧:每个名词解释要涵盖名词简介、背景、发展、特点、影响和意义,有代表作的要列上,讲究简短而全面。如楚辞:简介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背景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特点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发展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意义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合起来就是:楚辞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作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西汉时刘向在前人基础上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等人的仿骚作品成一部《楚辞》。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同构成诗歌史源头。第二大题“填空题”,有五小题,内容基本涵盖“文学”“历史”。填空题这两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不拘泥于书本,但所幸出的题目都是比较大众化的常识性知识,一般语文基础好的同学失分应该不大。对于基础较差的考生,就需要以书本为基础,多进行课外阅读,推荐基础不扎实的考生看看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或者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只是文学方面的,历史方面,建议看一下高中的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和世界近现代史课本,有纸质版的看纸质版,没有纸质版的可以看人教版网上书。第三大题简答题,有三小题。2010简答: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古代文学史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中国古代史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外国史2009简答:1、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近现代文学史2、我国古代郡县制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史3、欧洲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和对历史的影响——外国史2008简答:1、简述我国古代文体的流变——古代文学史2、简答丝绸之路的形成、发展和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古代史3、简述门罗主义的内容——外国史2007简答:1、何谓小说,略述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史2、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何等成效,并由此产生的弊端?——中国古代史3、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外国史从这三年的真题,我们也可以看出两条信息:1、“古代文学史”(尤其是古代文体)、“古代史”和“外国史”必有一道大题,2009年因为是五四运动90周年所以换成了近现代文学史,这是例外。
2、出题特点:“高”“大”“全”。“高”——题目涉及主体或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大”——就是“虚”,方向大,涉及面广。你可以看到,题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有几个词:“过程”“流变”“基本情况”“历史意义”“特点”“影响”“内容”,都是些大而空的词,不问具体的何时何事何地,只把题目往那一放,你就要自由发挥、洋洋洒洒答一大篇。考验的是你知识的全面性。“全”——答题要全,也就说上文提到的“知识的全面性”,出题的可以大而空,答题的却要全而充,全面而充实。比如说“欧洲启蒙运动的评价和意义”,你不能只简单答几条评价和意义就算了,而是要把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起因经过和成果、影响以及它和文艺复兴的对比一股脑儿倒出来,并且天衣无缝地掺入到你对这件事的评价和意义当中去。第四题阅读题,古文阅读因为还没有出完,估计近几年还不会从书外出题,而且会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准备的压力并不会很重,多看书就好。这道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读后感,写读后感我总结出了一条规则,就是“引用原文——得出论点——结合现实出论据——总结”,一共四条,每一条写一到两句话就差不多了,但一定要做到论点集中,论据充分,总结有力。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很好的范例。
为了避免临场不够灵感,我事先把每一篇古文都写了一篇读后感,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第五题政论文,写政论文要记住三点“论点明确”“古今结合”“用事实说话”。可以分为五段进行写作,第一段引入题目中的材料,即引入事件,第二段,选择事件中一个“小切入点”进行叙述,描述现实情况,这一段不要急于说理,用事实说话即可。第三段、提出论点,支持或反驳之前叙述的现实,第四段,证明论点,证明论点的方式有“古今结合,以古寓今”“对比参照”“同类譬喻”等等,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顺手拈来。第五段总结论证,第四段的任务在于论证观点,第五段只要总结一下论点,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展望,提出要求即可。其实政论文写作是时评写作的一种,推荐大家去人民网的时评频道打印文章好好学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写好政论文要练笔,要多看。真题分析完了,现在我们知道大题和重点都分布在中国文学史、古代史和外国史上,而这部分最重要的更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大事,有发展流变的,有对比关系的。而其他各部分也不能忽视,除非你不想要名词解释的分了。我去年考研的时候花了三个月时间,按照名词解释、简答的答题方式,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文史要览和新闻学基础知识,基本上把整理好的答案直接往上填就是不错的答案。
到最后一个月天天闷在家里死背,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建议大家这样做。我整理资料的时候,结合了文史要览、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科书,以及中传一航考研两本红本资料,是在各种文史资料的综合基础上的升华和成形。 有愿意自己整理资料的同学,这里我提醒一下,整理资料一定要旁征博引,一定要思考, 思考怎样答题才能显示你知识的全面和深刻,然后根据思考出的答题模式整理出直接可用的 答案,到最后一个月花时间多背、多练,再配合临场的发挥,灵活运用,既可以省时又能保 证质量,既能显示你的底蕴,又能反映你思维的灵活性。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体流变 (简答,这题已经考过,不会再出一样的题,但作为文学基础必须要了解其流变,这里 做一个简要介绍。) 我国古代文体的创作演变从先秦到晚清,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文学的滥觞时期,多种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在此时发轫。其中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的高峰,散文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代表作有《论语》 《孟子》;历史散文代表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诗歌起源于远古神话歌谣,如《蜡 辞》等,先秦时出现了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和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前者奠定 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先河;后者开浪漫主义风格的潮流,共同构成我国古代诗歌史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特征一方面是文史哲部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两汉出现了“赋”这一文学样式,赋有扫体肤,两汉大赋和东汉小赋之分。扫体肤脱胎 于楚辞,多用“兮”字,内容上侧重咏物抒情,多抒发哀怨之情,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 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等。两汉大赋讲究铺张扬厉,气势恢宏,与西汉初年国 力鼎盛,文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风貌相关。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 左思《两都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国家动荡,赋体转而走向篇幅短小、文采清丽、讽刺 时政的样式,代表作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并称汉赋 四大家。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其中诗歌的地位最为重要,晋宋之初七言诗开始流行; 刘宋晋末,诗坛先后出现了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 以宫廷文人为创作主体的宫体诗,其中阮籍、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给诗坛带来了新内容、新 气派。
除诗歌之外,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也初具规模,出现了干宝《搜神记》和刘义庆《世 说新语》这样的优秀作品。 唐代诗歌达到鼎盛,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小李杜”、“元白”等名 家。诗歌无论从格律还是内容都达到了顶峰。唐朝诗歌发展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唐初“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期代表诗人,他们是齐梁中健将, 渊源于庾信,才调纵横,气象宏阔,改造了宫体诗,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正式形成。特别 是七言长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 正碓的评价。继而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李峤的《汾阴行》,浸入玄想。以后发展成为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孤篇横绝’(王闿运语)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