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庭坚故里|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文史图书《九派浔阳》(节选):书法百家超凡脱俗 诗开

庭坚故里|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文史图书《九派浔阳》(节选):书法百家超凡脱俗 诗开

庭坚故里|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文史图书《九派浔阳》(节选):书法百家超凡脱俗 诗开有记载说,黄庭坚7岁即作《牧童》诗云:“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又云8岁作《送人赴举》有“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佳句。

第二十四章

书法百家超凡脱俗诗开一代江右新风

我非常喜欢宋朝,因为宋朝非常注重礼制。比喻说“黄袍加身”就是一种别具一格,远比弑杀与逼禅来得合乎礼制。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南唐和吴越的问题上也是非常讲求礼制的。对金陵围而不破,对吴越和平统一,开了我国历史上“一国两制”的先河。我非常敬佩生活在宋朝的人,他们注重修身养性,极富人格魅力。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周敦颐、朱熹、文天祥……在两宋的天空上如繁星闪烁。黄庭坚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一祖三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书法尤工行、草,楷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被后人誉为“宋四家”。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除了诗、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之外,其人格魅力更为后人所敬仰。

黄庭坚诗书成就及人格魅力的练成主要得益于他的父亲黄庶、舅父李常和北宋文坛领袖苏轼。

黄庶(1018~1058),字亚夫,仁宗庆历二年进士。黄庶一生仕途不畅,多为幕职。至和二年(1055),文彦博举荐他代知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当时康州刚刚平定侬智高的叛乱,民困财乏,百废待兴。黄庶到任后不畏艰难,救民水火,殉职任上,卒年40岁。黄庶一生育有五子,其中有三人直接以上古“八恺”的名字为名:长子大临、次子庭坚、四子叔达。由此可见黄庶对古代高贤的敬仰之情和对子女的殷切希望。黄庭坚的字“鲁直”也有典出。《宋史•鲁宗道传》记载,鲁宗道为真宗朝右正言时谏言颇多,真宗有些厌烦。鲁宗道说:“陛下用臣,岂欲徒事纳谏之虚名邪?臣窃耻尸禄,请得罢去。”真宗感慨良久,深悟其忠,即于殿壁上亲书“鲁直”二字相赠并自警。故黄庭坚字“鲁直”更是体现了乃父的良苦用心。黄庶一生刚正不阿,这种品格对黄庭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庶殉职康州的时候,黄庭坚年仅13岁。由于家境困窘,他只得投靠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舅父李常(1027~1090)。李家是建昌望族。李常少年时即与弟弟李布读书于庐山白石山房。仁宗皇祐元年(1049)中进士,离开庐山时将9000余册藏书捐献给白石山房供四海学子阅读,留下美名。李常历任江州判官、右正言、秘阁校理、礼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李常知识渊博,政事勤勉,著作等身,有《庐山奏议》60卷、《诗传》10卷,并编成中国第一部财政会计学专著《元祐会计录》。更为后人唏嘘的是他不动不革的品格。他与王安石是至交,神宗年间,王安石首辅朝政,实行变法,表李常权三司制置条例司,负责新法条例的制定。李常因不认同《青苗法》坚辞不就并上书谏阻,被贬为滑州(今河南省滑县)通判。此后仕途坎坷,多在州郡流徙,卒于贬谪成都知府道中。黄庭坚自父亲去世以后,追随舅父辗转游学各地直至出仕叶县。舅父李常是对黄庭坚学识、思想和品格练成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

黄庭坚的命运与苏轼是紧密相连的。神宗熙宁五年(1072),黄庭坚通过学官考试,除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这一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贬在杭州通判任上。他的好友、黄庭坚的岳父孙觉正在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州任上。苏轼访孙觉读到黄庭坚的诗文,赞叹不已,从此两人成为诗友。元丰二年(1079),苏轼徙知湖州,按照规定到任后要上《谢表》以谢皇恩。本来这只是例行公文,简单地汇报一下工作再说些感恩的话就行了。但是文人好牢骚,不由自主地就在《谢表》里说皇上“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的话来,由此而酿成历史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牵连者有大臣、名士29人。因苏轼《和韵答黄庭坚二首》诗中有“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句,被指控为攻击新政(新盐政)。黄庭坚因此受到株连,先是与宰相司马光等18人各罚红铜20斤,次年罢国子监教授,贬为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县令。从此黄庭坚与苏轼结成莫逆之交,荣辱进退相与共。

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以翰林学士在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任上。黄庭坚首次拜谒苏轼,九月参加以苏轼为主考官的学士院试,因志同道合而正式游学于苏轼门下。从此二人命运紧密相连。元祐八年(1093),新党东山再起,次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黄庭坚则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苏轼去世后,黄庭坚仍然承其衣钵,不改初衷。徽宗崇宁三年(1104),三贬宜州(今广西宜山),次年九月病逝于贬所。

黄庭坚坚持真理,一生三入“元祐奸党碑”而无怨无悔。他病逝宜州的时候,僦居戍楼,身边只有学生范寥一人。因穷困潦倒,黄庭坚的棺柩一直暂厝异乡,直到四年以后才由他的学生苏伯固、蒋湋扶柩归葬分宁故里。

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出版文化史

图为黄庭坚纪念馆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谥号“文节”。

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

图为追赠黄庭坚龙图阁大学士诏书

不言而喻,黄庭坚首先是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而名垂青史的。他在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但首屈一指的当推诗歌成就。其传世诗作有1800余篇。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远祖,以“晚唐”“西昆”诗派为反鉴,注重诗歌创作的立意、谋篇、遣词,形成了自己契合时代、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于诗而言,李白是酒,黄庭坚是茶。这个比喻也许不贴切,但却是我近年来真真切切的感悟。学生时代,因为要考试,读得多的是李白;因为有激情,读得多的是李白;因为好闯荡,读得多的还是李白。后来,有时间读黄庭坚了,读着读着,慢慢地觉出一杯酒的醇厚倒并不见得更胜于一杯茶的清香。

我在大学里读的是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江西诗派”差不多就要被说成是“僵尸诗派”,是食古不化的代名词。其中对黄庭坚更是不乏非议,说他的诗多形式主义,对他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方法也多有诟病。因他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诗论而贬他为雕章琢句的拙劣“诗匠”。现在看来,这真是对黄庭坚诗歌成就的诋毁。

我读书的时候,《文学概论》是蔡仪主编的。他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语言的艺术”。从这两个基本原则出发,黄庭坚的诗歌是绝对富有里程碑意义的。我们不能一说到诗歌就要想到唐朝,就要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我的看法是唐朝与宋朝的社会现实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唐人不羁,宽衣广袖,施礼抱拳,仰碗喝酒;宋人儒雅,紧口夹袄,见面鞠躬,低斟浅酌。如果说唐朝是“唐三彩”的话,那么宋朝就是“青花瓷”。

经过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百年动乱后,上至帝王下至黎民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思想认识,性不可乱,行不可荡。治人者便有了许多应时而变的新体制与新机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思想领域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从而又带动了文学领域的变革。宋初的诗坛上主要有“晚唐”与“西昆”两个派别。“晚唐派”崇贾岛,穷愁苦吟,意境凄清,作无病呻吟;“西昆派”法李商隐,缀饰辞藻,浮艳奢丽,承“台阁”诗风。这两种风格流派都不能策应当时的政治思想变革,承担文学为社会服务的时代使命。故当时诗文革新的重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策应政治思想领域的新观念,弘扬儒家文学价值观,以诗歌反映国事民生,发挥道德教化功能;二是从励学的角度出发,开创新诗风以拯救宋初以来诗风的柔靡。黄庭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步入诗坛的,是他以“文章千古事”的态度,从宋朝社会现实状况出发,以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为母本,引领了一场宋诗的革新运动,形成了宋诗特有的气格。

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出版文化史

图为黄庭坚纪念馆一角

有记载说,黄庭坚7岁即作《牧童》诗云:“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又云8岁作《送人赴举》有“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佳句。由此可见黄庭坚自幼既有诗才。言为心声当是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清明》作于黄庭坚在汝州叶县尉任上。汝州叶县尉是黄庭坚入仕后的第一个职务。因为报到逾期,他还受到了“拘系”(可能是关禁闭吧)的责罚。此后,公务的繁杂、官场的倾轧令他郁郁寡欢。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的气节点燃了他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可怜五斗米,夺我一溪乐。”(《将归叶先寄明复季常》)“江南长尽梢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这种志在林泉的气节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忧国忧民是黄庭坚诗歌又一特点。说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以杜甫为祖是有充分依据的。“相彼暴政,几何不虎?父子相戒:‘是将食汝’!伊彼大吏,易我鳏寡;矧彼小吏,取桎梏以舞。”(《虎号南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读到这里,谁又能不想起杜甫的《石壕吏》呢?“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流民叹》)这是诗人对一次地震灾害的真实记录,深刻地体现了诗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诗人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出仕30余年,一半的时间是在流贬中度过,抒发投闲置散、曲高和寡的孤寂落寞也是他后期诗歌的重要内容。“白雪非众听,夜光忌暗投。古来不识察,浪自生百忧。三月楚国泪,千年郢中楼。”(《寄李师载》)

坚持百花齐放,紧扣时代背景是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黄庭坚有一些诗确实典僻词拗,艰涩难读,但我认为这只是白玉微瑕。黄庭坚毕竟是生活在北宋,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宋人去写唐诗。我倒是认为黄庭坚在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基础之上,因注重雕琢而标新立异,将继往与开来作为他诗歌创作的双翼。这正是“语言的艺术”,这才是真正的宋诗!

黄庭坚擅长行、草,楷书自成一家。书家说他的书法艺术上承晋、唐,能得妙理,形有高态,内富神韵,是书者情趣、学养、品格、襟抱等精神内涵的传递。宋徽宗对黄庭坚书法的评价是“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斜高下,无不如意”。

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

图为北京保利拍卖行拍出2.46亿天价的书法作品《砥柱铭》

我不擅书,更没有资格评书,赏书也是只依自己的审美标准。作为一个文人,总难免狭隘地认为书法的结构并不是首要标准,能够传递一定思想和意境的书法才是上品,否则就是“写字”。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范滂传》。哲宗元符三年(1100),黄庭坚的命运露出一线曙光。同年五月,他结束了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的流寓生活,得复宣义郎,监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盐税,还所夺勋爵,十月又复奉议郎,十一月诏知舒州(治今安徽省潜山县)。他在过江陵(今湖北省沙市)时再宿承天寺。智珠和尚求作《承天院塔记》。六年前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过江陵时曾宿承天寺。智珠和尚正筹备建塔,约他作记。当时黄庭坚说:“作记不难,顾成功为难耳。”如今果然建成,他欣然命笔,并由江陵知府立石。转运判官陈举要求勒石留名,黄庭坚不置可否,从此埋下祸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朝廷诏黄庭坚知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陈举上书劾其在《承天院塔记》中“幸灾谤国”。结果他上任仅八天即被罢官,“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所谓“除名编管”想必就是开除仕籍,划为被管制分子吧。这真是政治舞台上的一幕旷古奇冤。

据说黄庭坚到宜州后,地方官员都不敢与他来往。只有宜州通判余若著以礼相待,热情地为黄庭坚联系住房,照拂生活,还要他的两个儿子拜黄庭坚为师。有一天,余通判带着两个儿子和纸张向黄庭坚求字。黄庭坚问写什么。余通判拱手说道:“先生今日举动,无愧东都党锢诸贤,愿写范孟博一传。”黄庭坚听后,深为余通判所言感动:“遂默诵大书,尽卷只有二三字疑误。”南宋岳飞之孙岳珂曰:“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超出翰墨迳庭意,盖以悼党锢之为汉祸也。”于家山万里宜州能得知己能不奋笔?如此奋笔疾书岂能不好?

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出版文化史

图为黄庭坚家书真迹

我还喜欢黄庭坚的《苦笋赋》:

吾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缜密,多啗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玫之与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当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裯。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苦笋赋》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时黄庭坚姨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张向并不讲亲情,为了表忠避嫌,特地上书乞诏,移黄庭坚戎州安置。黄庭坚再一次沦入举目无亲的境地,自己于城南搭了一间草寮栖身,并戏之曰“任运堂”。寒冬腊月,终日佐餐的只有蜀人不食的苦笋。就是在这样的困境当中,黄庭坚从苦笋中吃出的却是“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的感悟。

苦竹又名“伞柄竹”,高不过三五米,粗不过两公分,因味道苦涩而俗名苦竹。竹笋本是盘中美味,只因苦竹笋肉薄而涩口,不被青睐。蜀地多竹,故蜀人从来不食苦竹笋,只蓄其秆为伞柄,“伞柄竹”之名由此而来。在戎州,苦竹可能是漫山遍野,因贱而无主,也因此而成为黄庭坚的美味佳肴。

唐人怀素亦有《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意思是说苦笋和茶叶都是好东西,尽管送来,多多益善。十四言不乏魏晋遗风。怀素虽是僧人,然鱼也吃得,肉也吃得。他爱苦笋,想必是要调和肉的肥腻。两贤皆爱苦笋,然其天壤别处自有深味。赏怀素《苦笋帖》能见仙风道骨,读黄庭坚《苦笋赋》虽亦不乏书者的落拓,但更多的是后人遗落的满纸泪痕。

历史记载,黄庭坚尚有《贷钱帖》。黄庭坚初到宜州的时候,人地两生,孤苦无依,一度断炊,不得不书写借据借钱买米,这就是《贷钱帖》。清道光八年《庆远府志》云:“庭坚以崇宁元年至宜,僦居城西黎氏,尝手书帖贷钱米于人。”覃祖烈《宜山县志》亦载:“嘉靖年间,知府叶垒,谒祠得一小石,乃刻山谷寓宜时贷钱予人手帖。士绅守护,目为至宝。顺治十五年,署郡守赵玉度舟载而去,绅士请留不下,至今犹以为恨。”《贷钱帖》虽已不传,但我想我们能够从颜真卿的《乞米帖》中读出《贷钱帖》的高意:

拙于生计,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这是颜真卿任刑部尚书时向李光弼借米的书信。“安史之乱”后,官俸倍减,颜真卿居官清廉,举家食粥无继。李光弼家有米可借,不是说他为官不廉。李光弼当时是天下兵马副元帅,又是当朝宰相。武官要带兵打仗,肚子不吃饱怎么行,想必他家的米略多一些。但颜真卿“乞”而不“要”。堂堂刑部尚书,字里行间既不霸蛮也无怨怼,富有深意。黄庭坚更是“贷”而不“乞”,且“贷钱”而不“乞米”。为什么?“贷”必还,“乞”似有不还之意。如果“贷”的是钱,那就更不能不还。个间所反映的是黄庭坚的气节呢还是他的遭遇?《贷钱帖》只是一张借条,因一个叫赵玉度的郡守太自私而使后人无幸得见,但想必此中真意定是跃然纸间。

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出版文化史

图为黄庭坚手书摩崖石刻真迹

黄庭坚故里位于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明月湾。因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今,这里与修水县城义宁镇不过一河之隔。明月湾北靠郁郁葱葱的杭山,南临弯弯曲曲的修河,两边绵延的矮山就像椅子的扶手。在杭山与修河之间,是一座名曰“明月湾”的村庄。村庄的前面是一处面积数百亩的平畴。在堪舆学上这就是著名的“圆椅宝地”。黄庭坚祖居就坐落在这样一处风景如画的地方。

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

图为黄庭坚故居外景

双井有两大特产,一是出进士。在大宋一朝双井出了四十八名进士,是真正的“华夏进士第一村”。二是出好茶。《宋史•食货志》誉双井茶为“草茶第一”。双井茶名气有多大?司马光有《以双井茶送范景仁》,欧阳修有《双井茶》,苏轼有《和鲁直送双井茶》,杨万里有《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黄庭坚纪念馆已经建成,昔日的高峰书院如今已是一所小学。在小学的陈列室里,墙上嵌有四块石碑,镌刻着在大宋一朝黄氏一门48名进士的名字。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今的双井村却没有一户黄氏的后裔,而是以邱姓为主。“双井”犹在,只是感觉井水可能再也不是宋时的那种清澈。在“明月湾”的村前村后,零零星星地也有一些匍匐的茶树,只是让人不能想象,在1000年之前,这里曾是“绿遍山野,户户茶香”的极品贡茶产地。

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

图为黄庭坚故里高峰书院外景

在村口的左手,是黄庭坚墓园。占地一亩有余,墓园外面有数株柏树环绕。迎面的门额上是“山谷园”三个大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进门是一座黄庭坚石雕像,雕工拙劣,身材不称,更无灵动可言。如果不看墓碑的话,使人不敢相信长眠于此的就是那位诗书双绝、品格高古的盖世英才。墓前原有一块旧碑有些苍凉,由诗人自撰、翁方纲书的偈语很是发人深思: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

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翁方纲是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官至内阁学士,是《四库全书》的编修官。他曾主持过江西的乡试并担任过江西学政,想必就是期间所书。这说明黄庭坚墓园的规制最终是成就于清朝。

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

图为黄庭坚墓园

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前后五次朝谒黄庭坚故里,有时因公,有时特意。每一次离开后总觉得还有未尽的牵挂,如是再来。每一次都是将碑前的伫立作为朝谒的终点。就这么16个字,千遍万遍,读来总是不觉黯然神伤。

中国出版文化史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文史出版社

图为黄庭坚手植千年重阳木

以上内容选自风飘石所著的《九派浔阳》

中国文史出版社_中国文史出版社书目_中国出版文化史

(中国文史出版社,定价:66.00元,全彩本,各大书店、网店均有销售,责编:全秋生)

上一篇: 薛冰:世界文学之都的书店往事
下一篇: 秋生荐书|中国文史出版社重点新书《鄱湖谣》正式出版发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