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冰在私人书库
薛冰先生是著名的作家、藏书家,也是南京著名的乡邦文献研究学者,是当之无愧的“南京文化名片”。薛冰先生酷爱读书、藏书,作为资深爱书人,薛冰见证了南京书店业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体验了其背后的文化变迁。
本文选自2001年薛冰先生回顾南京书事的长文《南京书事》,原题《书店风景:各人头上一方天》,本文选取的段落,记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出现的一些有文学特色的独立书店(当时还没有“独立书店”的说法,薛冰老师用的是“民营书店”)。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是今天闻名全球的先锋书店。尽管如此,这些留在薛冰和无数南京读者心中的书店,依然是南京人文情怀的最好体现。
2019年,南京成为中国首个获得“世界文学之都”称号的中国城市,回顾南京书事,也可以感受南京的浓浓书香。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书店风景:
各人头上一方天
文 | 薛冰
来源 | 《金陵书话》
△
今日南京万象书坊
南京的民营新书店,始于八十年代中期。我印象中最初还不成其为店,是一个人用一辆三轮货车改装成放书的台面,每天傍晚出现在新街口工人文化宫门口,离中山东路新华书店不过咫尺之地,车上的书大约也是从新华书店批发出来的。但其时新华书店仍保持着官商派头,别人下班他也下班,此人正好打了个时间差。我从来没问过他的姓名,也没在他的车上买过书,但往往被新华书店的下班铃声催出店堂之际,正好见他将车停在了工人文化宫的大门口。
早期民营书店中,影响较大的有一家 耕耘书店,在珠江路浮桥附近,地点并不算好,但进书有眼光,动作快,服务态度也好,吸引了一批读书人。这家书店前后坚持了十来年,但后来一则竞争者多了,二则换了经营人,渐渐衰落,九十年代末无声无息地关了门。
△
今日南京先锋书店内的小读者
在社会上造成广泛影响,叫响了民营书店这块牌子的,是成贤街南京图书馆门旁的 新知书店。这是邱禹、陈琦等三位研究生创办的,眼光、气度自非同一般。他们起初是承包了草场门江苏教育学院门口的小书店,因为直接从各地出版社进书,并且常有新华书店未进过的文化品位较高的品种,很快做出特色。南京的文化人口耳相传,不怕路途遥远前去访书,也使他们坚定了信心,遂在一九九二年夏,以年租三万元的费用租下了南图门口四十平方米的店面,这在南京民营书店中是空前的。
那正是新书价格逐年走高的时期,他们不辞劳苦,到京沪各出版社书库中寻找八十年代初的压库书,仍按原价出售,真正做到了“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所以几乎每天都是高朋满座;每当有新书到店,店里在拆包上架,门外已挤满了等候的人。我在这里就买到不少新印古籍,好几次都是叫了三轮车往家里拖。
这种景象也引起了新闻媒介的注意,电台为此做了专题节目,当时南京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也约我撰写了报告文学《传播新知的研究生们》,一九九三年一月分七天连载,至少在南京是第一次如此大张旗鼓地为民营书店做宣传。新知书店的极盛时期维持了约二年,后来因为抽调人员资金经营电器,主要精力不在书店上,渐使人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感。这家书店至今还在,但已退入一般的小书店行列。邱禹后来在军人俱乐部长三角图书批发部中设点,经营上或有进展,但品位上是退步的。陈琦后来在河海大学门前另开了京版书店,但书的品种少,周转慢,也不是太景气。
△
南京杨公井中华书局旧址
与此同时,大行宫路口开了一家 国学书店,其前身是南京博物院门口的学术书店,以文物和艺术类图书为主,经营人查洵原是南博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可谓得心应手,也是有特色的民营书店之一,并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直到二零零零年冬当地拆迁筹建南京图书馆新馆为止,近十年间国学书店虽未太红火过,但也未太冷清过。该店港台版艺术图书和杂志不少,我买到过光华书画杂志社一九九一年再版的《影像的追寻》,大十六开上下两册,介绍十四位台湾摄影家的作品,内多台湾风土民情;也卖过一些旧雕版书,我曾在其中拣出嘉庆胡克家仿元本《资治通鉴》零本二册。
开设在湖南路上的 三联商务文化中心,不能算纯粹的民营书店,但一度是新华书店体系外最大的书店,上下两层楼四百平米。此店得天时,占地利,又有三联书店做坚强后盾,一度曾十分为人看好,但完全因为对经营者的选择不当,所谓置将不善,一败涂地,短短几年中竟造成数百万元的亏损,后来虽然有郑勇和叶芳两位能员先后前来勉强维持,终究回天乏力,在一九九八年关门了事。我虽然常去该店看书,但买的并不多,一方面是阅读兴趣的原因,一方面是该店仅开业之初新书较多,此后周转甚慢,经常几个月不见新书上架。至今还引为幸事的,只有开业时所购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影印出版的北大旧刊《歌谣》三册,再就是台湾版《书评书目》合订本全套一部二十六册,是叶芳主持期间优惠以八百三十元售我。该店歇业之前,凤凰台饭店老总蔡玉洗为筹办开有益斋,约我去挑选了一大批图书,看看那些书,也真不该是卖不掉的,而进了开有益斋之后,果然都先后被人买去了。
三联商务文化中心曾经聚集了南京最有活力的一批书业新秀。该店歇业后,几位年轻的业务骨干中,韩洁去凤凰台文化中心开有益斋做了业务主管,孙晓红在南京二十一世纪书店当了业务经理,徐雷自己开了网上书店,正在物色门面开一家旧版书店;曾是国学书店业务骨干的陶阳,转入此店二年,看出大势不好,在歇业前就已离开,先后加盟江苏美术书店和南师大出版社发行部,最后自己开店经营音像制品,也做得有声有色。就看看这样一批年轻人,也真不该开不好那个店。
△
今日全球最美书店南京先锋书店
就是从这个小小的店面起家的
现在南京民营书店的典范,或者也可说南京书业的典范,自属 先锋书店无疑。一九九六年早春,钱晓华把太平南路上那间十七平米的小书店命名为“先锋书店”之时,正是新知书店和三联商务文化中心衰退之际。店主钱晓华是南大作家班的毕业生,很多读者的最初印象,就是觉得他不像个书店老板。他对于文学的爱好,他对于书的介绍和评价,他对于先锋作家的推崇,甚至他对于走进书店的读者的态度,都太多激情与浪漫。他的书店里有一个笔记本,专供读者留下所需图书和联系电话;这决不是摆设,钱晓华当真会打长途电话到各地出版社去为读者找一本书,完全是赔本生意。
先锋书店最初也曾以“老价格”图书吸引读者,钱晓华不断北上南下,到各家出版社去翻底库。但是他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将自己对于书的热爱,对于图书经营事业的热爱,不断转化成以人为本、改善书店环境的实际行动。
△
南京先锋书店(南大南门时期)
一九九八年秋天,书店搬迁到南京大学南大门附近地处二楼的一百平方米新址后,钱晓华在经营形式上开始了他的“先锋”尝试,将店堂临街光线最好的一条边空出来,摆上桌椅,并免费提供茶水。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坐在桌边看书或交谈的几乎总是熟朋友,不大熟悉的读者仍然宁愿站在书架边看书——他们还不习惯于受到如此优待,没准还会担心这优待后面是不是埋伏着什么陷阱。
一九九九年十月,先锋书店再次拓展,仍然位于二楼的三百平米店堂装饰得明爽清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店堂中留下了三片阅读区,沙发、茶几,方桌、靠椅,能同时容纳三十来位读者。仅仅相隔十个月,钱晓华又出大手笔,将店堂扩大到六百平米,图书品种达到近三万种,基本上是社科类、文史类、艺术类和经济类,文学类也是名著为主,决不卖盗版书和低品位畅销书。现在店堂里的分布是,书架和放书的平台约占去三分之一,读者活动的空间约占三分之一,四片读者阅读区约占三分之一。在炎热的南京之夏,不少大学生以至大学教授成天坐在凉爽的先锋书店里读书品茗(茶水仍然免费)。不夸张地说,上图书馆都没有这样舒适与方便,更不可能如此及时地读到这样多的新书。
△
今日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
二零零一年六月,钱晓华拿下了书店一楼通道口的二十余平米店面,在那寸土寸金的地方,他却不是用于直接经营,而是请艺术家设计装潢成体现书店精神风貌的“先锋通道”,为先锋书店打开了一个临街的窗口,也为南京书业打开了一个走向现代的窗口。相比之下,一些新华书店将一楼门面出租给非图书行业的行为,未免过于短视。
同样因为阅读视野的关系,我在先锋书店买书并不算多,一年不会超过百本。但我愿意经常去坐一坐,看看那里的书,看看那里的读书人,看看那一个读书环境。近年来文化界爱讲“精神家园”,先锋书店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公园”。
△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是著名文化学者、藏书家薛冰先生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编织近现代中国出版的宏观图景。书中列举出大量实例,其目的并不在于孤立地对某种珍稀版本做鉴赏或评价,也无意于为书友们选择藏品方向出谋划策,而是力图从实例出发,说清近现代时期大致产生了哪些版本形态,各有什么特征,与此前此后的同类版本有什么联系与差异,在鉴赏、评判时应掌握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问题。希望能够在近现代图书版本的总体状态及其沿革变迁的认识上,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提供一些参考的样本。
点击即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