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史话
文|刘艳莉
金秋时节,苹果飘香,色香味俱全的烟台苹果,漂洋过海,带着浓浓的祝福飞往世界各地,走进千家万户。咬上一口烟台苹果,甘甜爽口,回味无穷。你可知这享誉国内外的烟台苹果的前世与今生?
20世纪初,福山县绍瑞口村有一个叫唐殿功的青年农民,勤劳朴实、聪明能干,他经常到烟台出售自家产的农副产品,一次经过广兴果园时,看到果园里的有一种苹果长相与众不同,“如果将这种苹果嫁接到我家果园多好啊!”一天,他坐在在果园边,装作休息的样子,趁看园人不注意,便溜进园子里剪下了几根枝条,回村后就嫁接到了自家果树上。精心呵护了三年,终于结出了香甜的果实,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烟台青香蕉苹果。
广兴果园位于烟台市毓璜顶东南山麓,占地十余亩。每到秋天,园内枝繁叶茂,又大又红的苹果挂满了枝头。果园的主人是美国人倪维思,他就是烟台苹果第一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旅居烟台期间,倪维思将西洋苹果嫁接到烟台,开创了烟台乃至整个中国西洋苹果栽培之始。
倪维思的家乡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小镇,那里盛产的苹果,果型大、味道美。而当时烟台的苹果却品质不佳,果肉松绵,果汁较少,口味平淡。倪维思发现,烟台地处胶东半岛东北岸,东经121°,北纬37°,地理位置与他家乡所处纬度相差不多,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是夏秋季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倪维思年轻时学习研究过果树栽培技术,他认为这里的土壤和气候非常有利于果实着色和糖分的积累,最适宜苹果的生长发育。他推断,中国水果品质差的原因不在自然条件,而在于缺乏良好的果树品种和栽培技术。于是,倪维思决定先改良果树品种。
回国期间,倪维思在美国以及欧洲各地寻找适合山东土壤气候的果树品种,然后把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欧洲李及甜樱桃等果树品种带回了烟台。他定期给当地农民讲课,传授专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起初很少有人感兴趣,但数年后,大家看到倪维思带来的苹果苗结出了与本地苹果迥然不同的果实:个儿大、皮儿薄、汁儿多,于是纷纷讨要枝条。倪维思将优良的果树接穗无偿送给当地农民,经过嫁接、培育,很快,在当时的西沙旺、南山一带便出现了蔚为壮观的苹果园。
倪维思夫妇最早引入烟台的苹果有早苹果、荷花鲜、伏花皮、凤凰卵、伏金星、秋苹果等13个品种,这些品种被附近州县的农民广泛推广,很快就成为农家的重要副业,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0世纪30年代,以烟台(今芝罘区)、福山(今烟台福山区)、牟平(今烟台牟平区)、威海、黄县(今龙口市)为中心的苹果栽培业已具相当规模。据1932年12月《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记载,烟台苹果总产已达104300担。
新中国成立后,烟台苹果在面积、产量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烟台最有名的苹果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小国光、秋花皮等。青香蕉色泽翠绿,甘甜多汁、质脆芳香,堪称“苹果之冠”;红香蕉外表红润,肉黄细嫩、味道佳美、清香袭人;小国光含糖量高,酸甜可口且耐储藏;金帅,俗称“凤凰蛋”,果实金黄色,汁多味甜、清脆爽口;秋花皮色泽艳丽,肉质绵软,耐储藏。这些便是后来享誉国内外的“烟台苹果”。
改革开放以后,烟台苹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苹果栽培技术日臻完善,果农们纷纷采用了矮化密植、微灌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苹果品质大幅度提高。
2008年6月,“烟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2011年11月,“烟台苹果”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烟台苹果堪称中国果业第一品牌。
如今,早熟的嘎啦、中熟的红将军和晚熟的着色系红富士等一批品质更加优良的新品种,几乎完全取代了原来的青香蕉、红香蕉、国光等传统品种,成为新一代的烟台苹果代表品种。生产、经营方式已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产业基地生产过度,管理模式也从简单、粗放的栽培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普及了苹果套袋技术、苹果病虫害防治体系和自主创新的果树修剪技术,种植和冷藏保鲜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提升果品分选质量与效益,科研人员正研发推广苹果无损伤智能分选与包装系统,研制喷药、剪枝、套袋、采摘田间作业机器人,推广苹果标准化种植模式,建立种植-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标准化苹果大数据综合运营平台。苹果智能设备的应用推广,重塑了烟台苹果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促进烟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烟台苹果栽培面积达282万亩,总产570万吨,产值126.9亿元。年出口鲜果60余万吨,超过全国苹果总出口量的1/4,出口地区由东南亚、俄罗斯逐步扩展到南亚、中东、澳大利亚、欧盟,出口区域涉及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俗话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在烟台苹果产业高质量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给烟台苹果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倪维思。他开创了中国西洋苹果栽培新纪元,揭开了烟台苹果和中国现代苹果栽培史上的新篇章,使烟台苹果香飘万里,驰名中外。
作者简介: 刘艳莉,女,山东烟台人,现就职于鲁东大学宣传部,《鲁东大学报》副编审,省散文学会烟台创作基地副秘书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鲁东大学报》等媒体发表作品百余件,多件作品获全国、山东省高校校报新闻奖,散文作品有《诗意春天》《奶奶赶集》《永远别说永远》《老冰棍儿情结》等。散文《追寻》获《胶东散文年选》(2020)优秀作品奖。作品入选《胶东散文十二家·刘艳莉卷》。
壹点号胶东散文
欢迎投稿,胶东散文投稿邮箱:jiaodongsanwen@sina.com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