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卷烟厂——宜昌“茂大卷烟制造所”

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卷烟厂——宜昌“茂大卷烟制造所”

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卷烟厂——宜昌“茂大卷烟制造所”湖北省政协

字体大小:【】

历 史 背 景

1877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这年3月设宜昌海关于宜昌县城南门外。从此,以英、法、德、俄、日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染指宜昌。宜昌开关,不仅加深了帝国主义对我国西南、湘鄂地区物产资源的掠夺,扩大了对这一地区商品市场的侵噬,同时由于各国洋货大量倾销宜昌,又极大地排挤了我国民族工业,阻滞了我国民族资本的发展。

北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促使国人逐渐觉醒。全国各地掀起了规模各异的抵制洋货运动,中国民族资本在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下,也奋起斗争,以求生存。1899年,旅居宜昌的广东江、陈、梁等实业界商人,发起筹集资金10000两,以股份制形式(共分为100股,每股为100两,江、陈、梁股份最多),成立了“宜昌茂大卷烟制造所”,随后,建起了厂房,开始生产土雪茄烟。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卷烟厂在宜昌诞生的历史背景。

地 利 引 商

宜昌县城原不过是一荒寒之村市,规模并不甚宏阔,商业亦不甚繁盛,但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它能上控四川、云南之富源,下输入四川、云南之洋货。江、陈、梁等商人选址于宜昌,正是看中了它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是长江黄金水道便利运输;二是四川盛产优质烟叶,便于采购原料。宜昌至上海大市场,水运距离990英里。至上游的重镇重庆403英里。四川的金堂、新都、江津、南溪、什邡、富顺、自流井等府县盛产优质毛烟,而这些烟叶历来就以宜昌为集散地,每年约有50000捆(每捆约50市斤)到港,加上烟叶的价格便宜,每市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约0.3元左右。这一地利条件,对于精明的商人来说是不会不利用的。

新 建 工 厂

1899年春,茂大卷烟制造所开始筹建工厂。厂址选择在宜昌县城区南门外河边,与宜昌海关办公楼比邻。三栋厂房为东西朝向的砖木结构中国式平房,其窗户仿西洋式制作,较大,以便通风和透射充足的阳光(烟厂最忌潮湿)。三栋厂房从东向西依次为齐叶场(堆放采购的原料),卷叶场(制作卷烟),包箱场。另外,在包箱场的旁边建有事务所,供该厂管理人员办公之用,如洽谈业务、财务管理、销售等项。

在筹建工厂的同时,卷烟制造所选派了3名技师赴菲律宾吕宋卷烟厂学习手工卷烟技术,他们学成后,回宜昌担任技术指导。卷烟制造所就近在宜昌城区和城郊招收了48名工人,年龄都在15至20岁之间。

生 产 看 好

是年初夏,茂大卷烟制造所正式投产。在三名技师的具体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工人们上岗投入实际操作。每天从上午6时开工,工作到下午6时收班,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进餐时间,工作长达12个小时,是非常劳累的。

最初,全员全天只能生产卷烟3000支,后来技能逐渐提高,每天可生产5000支。熟练工人每日可生产150支,最差的工人也可生产100支左右。在销售情况良好供不应求时,工人们还得加晚班赶制。

技师的月薪为20元,工人则按件计酬,多劳多得,但最低的也可领取月薪四串文,高的可达八串文不等。股东则按股份多少在利润总额中提取红利。

该厂生产的土雪茄卷烟分甲、乙、丙三种。甲种烟是由技师亲手制作的,状如鱼形水雷;乙种烟粗而长;丙种烟较之乙种略细而短。成品移入包箱厂分别进行包装。外部包装为枫木匣,三种型号均以50支为一箱。甲种每箱销价3元,乙种每箱2元5角,丙种销价低得惊人,每箱仅8角。

销 售 畅 通

茂大卷烟制造所不仅建厂快、投产快,而且销售也抓得很出色。最初,产品由轮船运至汉口,然后转运主销上海。为长期占领市场,该公司还在上海四马路棋盘街设立专门销售的贩卖所。那时,输入上海的洋烟颇多,吸烟者众,需求量大,宜昌茂大生产的卷烟价廉物美,成为当时与洋烟有竞争力的国货,受到国内吸烟者的欢迎。

1899年下半年,茂大卷烟还以其产品优势报关装输出口,远销到美国和日本。后来,又在我国北方的牛庄(今辽宁营口)、天津一带打开了销路,一时成为俏销品。

被 迫 罢 业

茂大卷烟制造所以每月生产3000箱、每年生产36000箱的速度,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生产红红火火,经营十分景气,应该说是可以得到长足发展的。然而,该制造所却于1901年罢业倒闭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原因非常清楚:1900年,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迫使清政府于1901年签定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而中国的民族工业、民族资本更是倍受摧残。在这种情势下,作为民族资本的宜昌茂大卷烟制造所,也就在劫难逃了。

尽管茂大卷烟制造所从创办到被帝国主义扼杀只有3年时间,但它却在我国民族资本卷烟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后 起 之 秀

茂大卷烟制造所虽然在宜昌消失了,但茂大的创业精神却在宜昌这块热土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茂大从事过卷烟生产的48名宜昌籍工人,大多数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才相继去世。因此,茂大卷烟的工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仍然在民间延伸和流传,宜昌城区的小型个体卷烟业几乎没有间断过,特别是19世纪20年代初,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陈裕时(宜昌县三斗平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率先在宜昌打出了“工业救国”的旗帜,约请了几位志同道合者,在宜昌城区办起了织布厂和雪茄烟厂,还准备筹办玻璃厂。其中所办雪茄烟厂的工人,就有原“茂大卷烟公司”的工人作骨干,当技师。后来因同样的原因,陈裕时新办的织布厂和雪茄烟厂在大量洋布、洋烟的冲击下,被迫倒闭。

半个世纪后的70年代初,宜昌县土门区又办起了雪茄烟厂。70年代末,该厂改制为县属企业,厂址从土门垭迁往宜昌县新县城城郊黄金卡村。到90年代初,该厂更名“三峡卷烟厂”,成为全国较大、效益可观的烟厂之一。(转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一辑,本文作者简蓉)

上一篇: 武汉解放前夕湖北省主席张笃伦
下一篇: 苏州市首家政协文史馆亮相姑苏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