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边看中国是指通过中国周边各个文化区域留存的各种文字的资料,反过来观察和研究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主要方向有:
一、 针对域外(尤其是日本、朝鲜、蒙古、越南等周边地区)保存的、域外所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 文化、思想、宗教的资料(尤其是汉文文献)进行的研究。
二、 西方文献中有关中国的想象、传闻、知识及其变迁。
2009年立项的项目
1. 1881—1883年朝鲜的“选学赴津”活动
王鑫磊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19世纪晚期,朝鲜向晚清政府派出一支使者队伍,目的是学习西学。同时,朝鲜官员金允植在逗留天津期间,和中国的一些重要官员如李鸿章、马建忠、袁世凯等多次进行秘密会谈,内容涉及朝鲜如何应对西方要求其开港的压力以及日本的威胁等。朝鲜在感受到西方压力之后求西学于中国,对中国于西学的态度、接受的程度乃至自身科技发展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观察,实际上就涉及晚清政府和士人对于西学的回应。两国官员间的秘密会谈,大量内容涉及中国官员对于当时国际局势的分析,包括对东西方关系、中日韩三国关系的理解和应对,对转换视角来探讨晚清中外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
2. “中国”、“中华”的实体和理念——日本德川·明治初期的东亚认识
张 翔 复旦大学历史系
此课题将考察江户时代和明治初期日本学人对传统“中国”的定义和定位中,展现的对东亚大陆以及日本的一种自他认识,其中包括对日本学人当时长期关注的“华夷内外”、“禅让·征伐”等一系列问题作概要的考察。并进而探讨德川时代和明治初期,日本学人的自他认识对东亚历史上各国、各区域共同问题的解决和不同道路的选择的影响及意义。
2008年立项的项目
1. 清乾嘉学派与朝鲜北学派之交流与比较
孙卫国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清乾嘉学派是中国学术史与清史研究领域内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百余年来出版的成果汗牛充栋。而朝鲜北学派也是韩国史研究领域内最引人注目的课题,尽管中国学者注意得不够,但是韩国与日本学术界则发表了不少论著,韩国学者多从实学史、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北学派的形成、重要代表及其重要思想。尽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很少有人将这两个几乎同时出现于中韩的学派进行比较研究。事实上,这两个群体的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他们的学术思想相互影响,而且影响非常之大。本课题正是探讨他们彼此的交流、学人之间的往来,并对他们所探讨的学术课题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深化乾嘉学派与北学派的研究。
本课题是一个跨清史、韩国史、中韩关系史与学术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课题,将立足于清代中朝关系与学术思想文化的变化与交流和清朝与朝鲜王朝学术文化的特点来进行探讨。
2. 欧美视界中的晚清上海社会(已结项)
司 佳 复旦大学历史系
十八世纪中后期广州贸易体系确立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促使大量西方商人(主要来自欧美)来华进行商业贸易等活动,对晚清的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回国以后,他们将自己在异域的经历与体验集辑出版,文字的、图像的或是图文兼蓄——这一方面满足了当时西方对中国进一步信息了解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反观史料价值的角度来看,记录者的这种以“认识他者”为出发点的笔法触及了中华帝国晚期一百多年的独特社会文化信息,为今天研究晚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者提供了中土记游材料中未能覆盖到的史料细节。
本课题将直接使用十九世纪欧美人在华旅行、摄影记录资料,并从文本图像资料背后发掘晚清上海这个通商口岸的地方文化是如何被“在华外国人”这一异域人群体验、重述及记录传递的。这种从周边记录看本土文化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与晚清上海本土知识分子所作的记录作参比互补,还可为今天重视十九世纪上海开埠以后社会转型阶段的思想文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2007年立项的项目
1. 十九世纪末日本的中国认识探析——以《世界之日本》杂志为中心(已结项)
张智慧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世界之日本》杂志创刊于1896年7月,终刊于1900年3月。在第二届伊藤内阁外相陆奥宗光,文相西园寺公望的支援下,由竹越与三郎创办。该杂志为第二届、第三届伊藤内阁奠定了社会舆论基础,是研究十九世纪末日本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杂志《世界之日本》有关中国问题的社论、评说、报道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甲午战后日本对中国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国认识的变迁。
2. 何大化《远方亚洲》译注与研究(已结项)
董少新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葡萄牙耶稣会士何大化(Antonio de Gouvea, 1593-1677)在华传教近50年(1630-1677),适逢明清易代时期。他的传教足迹遍布江南、湖广、福建、广东等大半个中国,主要作品《远方亚洲》以西方人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了晚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该书不仅是研究晚明中国天主教史的重要文献,而且也为我们研究晚明中国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3. 中国近代海关医学报告精选
高 晞 复旦大学历史系
1871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要求驻各地海关医务官收集研究当地的医药卫生健康情况,以半年度的形式提交报告,由海关出版。十九世纪中后期来华的医学传教士和医生,都是接受了西方近代医学科学思想和经受临床医学的专业教育,他们在对待中国卫生健康状况的分析、疾病的研究都以科学实证方法展开,这份报告填补了十九世纪中国疾病史和社会生命伦理史研究的空白。
4. 晚清外语教科书译刊研究:历史与文献(已结项)
邹振环 复旦大学历史系
外语教育在当今中国已经不单单是一门教学课程的问题,实际上是牵动着整个中国的教育与文化,而且还影响到我们民族语言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有社会语言学家指出,近代常规语言教育模式被“语言扩散”(language diffusion)“语言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搅乱,而陷于迷惘。语言帝国主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的殖民地,在其殖民地大力推行宗主国语言教学;二是近几十年来英语因其背后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在全世界大行其是,英语已为世界各国学生必须学习的语言。世界范围内的英语霸权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方兴未艾,也难以人为阻挡,值得社会语言学家注意的是,英语霸权会造成世界上其他主要语言使用功能的萎缩,甚至语言转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