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社会时代特点(1)高度集权的积弱王朝宋太祖赵匡胤还在微时 就吟过些踌躇满志 ,表现其宏大志向的诗 ,如咏日的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咏月的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 之类。但从象征的意义上说,他自比初日实是过甚其辞,赵宋王朝倒更像月亮,月有阴晴圆缺, 北方辽,夏和后来的金,蒙古始终像是笼罩着它的阴影,而从澶渊分界到靖康之变,它总是仿佛初七初八的月亮缺了一半,从来就没有像初日一样普照过整个中国大地。在中国历代统一王朝中,论对外关系的软弱,可以说无过于宋。出现这样的局面,同宋王朝最高统治者一贯政策有直接关系。自太祖杯酒释兵权 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军事将领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一方面有力地消弥了国内的军事割据之患,另一方面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边防的虚弱。以军权的高度集中为核心,宋代皇帝还通过削弱和分散宰相的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实现了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 ,司法系统,实现了财权和司法权的高度集中。由此,宋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这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2)高度发展的文化盛世历史是个多面体。
宋王朝虽然长期处在外部力量的压迫下,它的内部统治却始终是稳定的。尽管朝臣间的所谓党争 时起时伏 ,民间的造反也从未平息,但确实没有出现过真正能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力量。而这一种特点,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人们习惯了 汉唐盛世的说法,但实际上 ,疆土狭小,国威不振的宋代 ,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引为骄傲的地方:1,科技进步:在宋代的农业及手工业生产中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2,文化发达:在文化传播方面, 印刷业开始真正发生重大的作用,促进了知识阶层的扩大;3,经济繁荣:城市与商业的发达 ,仅仅通过纸币的使用(这在世界史上也是最早的),通过清明上河图的描绘,也能够感觉得到;4,生活优裕:而东京梦华录 ,梦粱录等多种笔记中关于士大夫及民间生活的记载,使我们了解到这一时代人们对于生活享受的前所未有的考究;5,学术昌明:宋代学术,不管怎样去评价它 ,它的思想方法的精深细致,也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研究者对于宋代文化的一般成就普遍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有根据的。(三)高度优惠的宋代文人1,入仕道路畅通宋代社会一个显著特点,是门阀势力的完全消失。在宋代的名臣和著名文人中,像欧阳修,梅尧臣,苏氏父子,黄庭坚等等,都是出身于寒微的家庭。
而像唐代还存在的诸如一个家族中数十人中进士乃至居高官的情况,在宋代根本就找不到。可以说,在宋代已经不存在一个多少能够与君权相抗衡的特殊社会阶层。与此相关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代的科举并不完全是(甚至并不主要是) 依据考试成绩定取舍的,家庭的背景,个人的声誉,同权势人物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科举中的成败。而宋代科举由于实行了弥封制度,不管考官的眼光是慧是愚,除考试之外的人为因素毕竟要少得多了。同时,宋代的科举还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规模扩大,每科所取的人数常超过唐代十倍,朝廷并因此大量增设官职,科举比前代更有效地成为国家笼络知识阶层的手段;二是作为君权具有绝对权威的显示,进士及第最后都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考选,及第者不得对主考官自称门生;三是仕途出身集中于科举一路 。太祖,太宗时,还有不经科举直接从下层官吏提拔官员的情况,但已经不像唐代那样突出,至真宗以后,这种情况就难以找见了。凡此种种,如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是实现了政治权力对平民阶层的广泛开放。从理论上说,一个人不管其门第,乡里,贫富如何,都可能学而优则仕, 由科举逐步攀升 ,成为高官(实际上当然还会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的限制),这使宋代社会具有前代所没有的平等程度。
再说,宋代士大夫的生活环境也相当宽松。据说宋太祖打了天下,曾立下誓言不杀大臣,宋太宗也曾说文臣弊病多如鼠洞堵塞不尽,不必过分追究。这倒不是虚言,宋代士人好发牢骚,好议论天下大事,道德人心,甚至还好聚众示威,就连当朝大臣也好结朋党闹意气,党同伐异,但大不了免去官职当个道观提举或流放僻远地方当个闲官,最厉害的也只是下大牢蹲监狱。2,文官待遇优厚士大夫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即使不受贿赂不刮地皮,也吃用无忧,就连堪称清廉自觉的王禹偁,也承认月俸虽无余 ,晨炊且相继 。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备(对雪),更不必说天天吃鸡舌汤的吕蒙正和夜夜拥妓豪饮的宋祁。长久以来,寒士 们的人生向往 ,在宋代有了更大的得到实现的可能。但从另一面来看,上述特点也强化了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政权的依赖性。唐代文人可以投幕府,考进士,凭门第,走干谒,递行卷以求仕进,也可以隐山林,游江湖,人释道以求高名,而宋代文人可以选择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却狭窄得多,几乎只有经科举考试获得官位,并由此获得社会承认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因此,像唐代文人那样广泛的社会活动,多姿多彩,五花八门的生存方式在宋代渐渐消失了。用最明显的例子来说,宋代著名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比起唐代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都要简单得多。
3,思想束缚加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也受到很大的束缚。宋代君主很有一套笼络与挟制知识阶层的方法,又很懂得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赵匡胤和赵匡义都好读书,虽凭借武力以兵变得天下,却深知以文德致治 之理,因而对文人既倚重又控制 。倚重是为了借助文官制度防止武人拥兵割据,控制是为了使意识形态形成统一格局以稳定人心,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强化君权的目的。所以,看起来宋代君主一再强调文治, 鼓励文人仕进 ,设立许多职位以安置他们,骨子里对文人并不怎么瞧得起。宋初时宰相赵普收到钱俶十瓶沙金的贿赂,正巧被宋太祖撞见了,吓得惶恐谢罪,宋太祖只是一笑,让他无妨收下,并扔下一句话: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宋史赵普传) 这其实是由轻蔑而来的宽容。他们至多不过是把文人看作是装配有效的国家机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决定文人一生前途的科举考试,其内容自真宗以后由诗赋,策论转变为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家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唐代那种自由议论,各抒己见,展示才情的考试方法固然难以确立取士的规范与标准,但宋代这种考试方法,则更有碍于思想的自由。到仁宗以后,进一步在各州县建立学校讲授儒学,作为培养士子的基地,更深化了官方思想对读书人精神生活的控制。
思想的束缚不仅来自外部,而且也来自宋代文人士大夫自觉的努力。正因为宋代是一个君权高度强化的专制社会,文人出路狭窄,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极为密切,宋代文人大都也就只能在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位置上确定自我的角色。从历史上看,自中唐以来,就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国家的兴亡,中国文化传统的命脉,都系于儒学所要求的伦理纲常的盛衰;而道德的重建与道统的延续,关键在一个内转, 也就是说 ,儒家那套伦理纲常,行为规范仅仅形之于外在的礼教仪节已经不够了,应当把它作为一种内在心灵中对道德的自觉。这种认识在宋代特殊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实践。宋代理学,无论是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还是陆九渊,大体都是走的这一路向。他们重新建立的儒家意识形态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外在方面说,是将宇宙的起源,结构及其天然合理性与道德秩序,伦理纲常,社会结构对应起来形成一个解释体系(像太极图的解说,易的阐释,历的编纂都属于这一类);从内在方面说,是将天理 与人心互相对应,凸显人心对秩序,规范的自觉,从而为儒家道德伦常找到宇宙论与心性论的依据,把外在伦理规范对人的行为,思想的整顿约束变为内在心性自觉的谐调和修养,这样就完成了儒学的内转。虽然理学在宋代并未成为官方学说,有时甚至因为特殊的原因受到政府的抑制 ,但它的强大的势头,清楚地表现了宋代士大夫的思想趋向,并造成广泛的影响。
在内转 思想氛围中,文人自觉地收敛了放荡狂傲,任情任性的习性,变得老练深沉,正经规矩,至多也就是像苏东坡那样,借几分滑稽,几分旷达,来逃脱来自社会也来自自身的压抑。二,宋代文学的大体状貌(一)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 。后人有 唐宋八大家 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而且北宋的王禹偁,范仲淹,晁补之,李格非,李廌,南宋的胡铨,陆游,吕祖谦,陈亮等人,也都堪称散文名家。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代更为壮大。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在这些作品中,散文的各种功能已水乳交融,且具有诗的意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文。(2)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可以从唐诗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
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对唐诗的态度,由最初的学习和模仿,到题材的渐次开拓,如向日常生活倾斜,理趣的拓展等。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然而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 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三)作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 。词在晚唐五代尚被视为小道,到宋代才逐渐与五七言诗相提并论。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自成一家的词人就有几十位,如柳永,张先,苏轼,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刘过,姜夔,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宋词的总体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完成了词体的建设 ,艺术手段日益成熟。无论是小令还是长调,最常用的词调都定型于宋代。在词的过片,句读,字声等方面,宋词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词与音乐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词的声律和章法,句法也格外细密。宋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五七言诗难以达到的,它为丰富古典诗歌的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次,宋词在题材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了领域。晚唐五代词,大多是风格柔婉的艳词,宋代词人继承并改造了这个传统,创作出大量的抒情意味更浓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词,弥补了古代诗歌爱情题材的不足。此外,经过苏,辛等人的努力,宋词的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咏物词,咏史词,田园词,爱情词,赠答词,送别词,谐谑词,应有尽有。艺术风格上,也是争奇斗艳,婉约与豪放并存,清新与秾丽相竞。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后代词人很少能超出宋词的范围。此外,宋代的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亦当充分注意。思考题:1宋代社会的时代特点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哪些影响2宋代文人的思想束缚对文学发展有哪些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