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双一流”办公室主任 丁书君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宇波
■充分认识新疆文物的文史价值,加强研究与阐释,发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凝聚价值共识、树立文化自信、赋能文化产业,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自治区和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其蕴藏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剂”和“助推器”。充分认识新疆文物的文史价值,加强研究与阐释,发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凝聚价值共识、树立文化自信、赋能文化产业,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充分认识新疆文物资源的文史价值
新疆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呈现着中华文化延绵不断、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以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汉归义羌长印”、《西凉建初四年秀才对策文》、唐代写本《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宋代“长安王家”青铜镜为代表的历代文物,是中华民族内部交流融合历史缩影的有形载体,实证了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治理和管辖,揭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貌,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重要史证,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疆故事、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
新疆文物的形成背景、制作工艺、审美情趣以及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质朴务实的价值取向等丰富内涵,呈现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研究、阐释好新疆出土文物的深刻内涵、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美学风格,不仅能够反映丝绸之路上文化荟萃的繁荣态势,更能够诠释新疆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新疆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物遗存。这些文物生动展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实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
推进新疆文物资源的研究阐释
文物研究与阐释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应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发挥各级专题博物馆的优势,协同文博基地、研究所、高校等科研单位,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加强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内容的准确解读,实证新疆与中原的密切关系、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开放、博大精深。
需突破新疆文物单一的考古学、历史学或民族学研究路径,尝试在文化研究视野下展开对新疆出土文物的跨学科研究,阐释和宣传文物的多重价值。将不同地区出土的文物进行贯连,讲清楚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逻辑。凝练、升华新疆出土文物中普遍存在的、极具代表性的造型、结构、纹饰、色彩等符号,分析其所蕴含的“四个共同”,即: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深入研究典型文化符号的文化功能与传播范围,以考古实物证据坚定各族群众文化自信。
还应做好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我们要挖掘革命文物的内在价值,进一步整合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做好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内的文化赋能工作,充分激发革命文物所蕴含的历史密码与文化价值。将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与新疆的教育事业、社会治理、和谐稳定紧密结合,用研究成果服务各族群众,对各族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新疆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
加强新疆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揭示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要充分开发、整合、宣传新疆文物资源。统筹利用全疆各地文物资源,积极策划文物宣传活动,发挥文物文史传播的功能,为群众提供探索文物资源的平台,推动普及新疆出土文物的文化价值。比如顺应文旅融合形势,聚焦“文化+旅游”,建立文化主题公园、主题教育基地等,发挥全疆各地博物馆、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和教育功能,助力发扬文化传统、传承文化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要焕活新疆文物资源的文艺创造。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应挖掘文物的文化基因,挖掘文物故事性叙事元素与历史叙事情境,创新内涵阐释视角并推动文物工作与文艺工作的有效融合与发展。比如,以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奖。该作品就是运用艺术想象力激活文物中的故事,巧妙地通过不同舞种的融合,体现文化的互融互通。
要将文物资源学术研究成果、科技进步成果与新疆文创产业紧密结合。在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阶段相互融合,加快推动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与新疆文物资源的紧密结合,挖掘文创产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比如,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艺术精华的舞蹈《龟兹乐舞》,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创新编排,呈现出深藏于典籍里的艺术精粹,仿佛让观众穿越时空化身为古老城邦的宾客,欣赏着千年前中华文化交流融合的繁盛景象。
要落实好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措施。推进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结合发展路径,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升文创产业的整体实力,激活文物生命力,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