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舜在76岁时主持编写完成一套大书:厚厚9卷、洋洋520多万字的《汉民族史记》。这套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后,在学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著名学者郝时远发表评论称,《汉民族史记》可谓展开了汉民族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集大成的视野。“这部多卷本《汉民族史记》的面世,对深刻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对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国特色’,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创新、发展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徐杰舜是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几十年来专注于汉民族研究,被认为是我国汉民族研究的开拓者及学术带头人。
徐杰舜与金华有着特别的缘分。他曾经在武义教书20年,教学之余,开始汉民族研究。他对记者说:“武义是我进行汉民族研究的起点。”
心里那颗汉民族研究的种子开始萌芽
徐杰舜是武汉人,1961年参加高考,被中央民族学院分院(现为中南民族大学)历史系录取。18岁的他年少无知,对于“民族”并无概念。进校后,身边的同学有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等等,让他切身感受到民族的多样性。
大学期间,他和师兄彭英明一起写了《试论从部落到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发表于《江汉学报》上。在这篇论文中,年轻的徐杰舜认定汉民族是在部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心里播下了研究汉民族的种子。
1964年,他来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边一个叫平寨的村子,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繁华城市来到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不啻为一次文化震撼。“学校课堂上学习的民族概念,在三江平寨的田野中逐渐丰富而生动起来。”
他想留在三江工作,命运却将他带到了浙江武义。大学毕业后,徐杰舜被分配到武义一中当中学老师。1965年的武义还很落后,汽车站就是一个小庙,晚上满街都是狗的吠声。然而,武义给了他又一层文化震撼。这里的人说话和武汉如此不同,风土人情也如此不同。至今,徐杰舜还记得武义的许多风俗,比如送嫁妆,比如过年“切糖”,比如迎龙灯。这是从小在武汉城里长大的他从未经历过的。
“从武汉到三江,从三江再到武义,从汉族到侗族再到汉族,视野与场景的变化,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对‘民族’的认知有了感性的提升。”徐杰舜意识到,原来,汉族的风俗也同样丰富多彩啊!而且不同地域的汉族之间有如此大的文化差异,他心里那颗汉民族研究的种子开始萌芽。
完成了对汉民族史研究的初步建构
工作之余,徐杰舜一头扎进武义的田野,搜集“风物是秦余”的风俗资料,后来在武义县文化馆的支持下,写成《武义风俗志》,并参加了《金华风俗志》和《浙江风俗简志》的编写。
他更宏大的目标是汉民族研究。他说,1956年,民族学界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学界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少数民族身上,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书,然而,汉族长期被排除在民族学研究范围之外。“在我看来,汉民族史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原因是,人们错误地在中国通史和汉民族史之间画上等号,似乎研究中国通史就是在研究汉民族史。但是,这种看法混淆了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与作为社会实体的民族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他立志要为汉民族树碑立传。
在武义期间,徐杰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另外,从1979年开始,他动笔写《汉民族概论》,从起初的7万多字,三易其稿,到1983年,写成20多万字的《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在一个远离学术中心的偏远县城,要查阅资料、进行学术创作是异常艰难的事情。他就到处找书看,先是把武义一中图书馆的书全部看完了。幸运的是,武义一中图书馆竟然收藏了一批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史哲书籍。接着,他又坐手扶拖拉机到永康一中、二中的图书馆看书。
7万多字的《汉民族概论》初稿完成后寄给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太简单了,需要补充完善。那可怎么办?身边能看的书全都看完了。徐杰舜决定到上海图书馆看书。那时,武义的鸡蛋是运到上海去的,徐杰舜的妻子徐桂兰正好在武义食品公司工作,于是,她就让开运蛋车的司机捎上自己的丈夫。
就这样,搭乘一辆运蛋车,徐杰舜来到上海。他住在一个亲戚家的阁楼里,早出晚归,在图书馆看了一个月的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料,写成了20万字的《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1985年,徐杰舜到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86年《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又改一稿,定名为《汉民族发展史》,直到1992年,终于出版。他完成了对汉民族史研究的初步建构。
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
徐杰舜与费孝通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往事。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他专门到北京拜见费孝通,送上《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一书。
一天,他收到费孝通助手写来的信,说费老正在创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想参考《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可找不到书了,希望他再寄一本。
1989年夏,费孝通赴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演讲,主题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表时,徐杰舜发现自己的书被列在参考书目的第三位,感到非常荣幸。
他的汉民族研究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文章称,徐杰舜的工作“标志着汉民族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在中国的真正开始”。1998年,费孝通为他题词:“要重视和加强对汉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徐杰舜看来,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1999年,徐杰舜主持编写完成130万字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他把费孝通的题词放在了扉页上。
“雪球”理论堪称精辟。徐杰舜将滚“雪球”比作汉民族的发展进程:汉民族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摇篮,像滚雪球一样,融合了许多民族,凝聚而形成;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
《雪球》滚向了世界。2008年,徐杰舜应斯坦福大学之邀,在“汉民族研究反思国际研讨会”上做主旨讲演,与50余位国际学者进行了交流和对话。
徐杰舜自己的学术“雪球”也越滚越大。《雪球》之后,他又出版了《中国汉族》《从多远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等著作;主持编写了《汉民族风俗史》《中国汉族通史》……直到《汉民族史记》。
知名学者冯天瑜为《汉民族史记》作序,他将之看成“积跬步致千里的集成之作”:“‘积跬步’要有恒心与毅力,‘集大成’更要有对学术积淀加以升华的智慧。徐君兼具上述,以五十余年之功‘积跬步’,于七十古稀之后‘集成’,推出《汉民族史记》,令人感佩。”
从武义开始启动的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经半个世纪的滚动,终于滚成了九卷本《汉民族史记》的大 “雪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