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展记录了当初小村庄的繁华景象 。
曾经在小村庄居住过的黄老太(中)为文史馆提供了当初自己的结婚照。
“真是没有想到文史馆能建起来,看到这些老照片和物件,让我回想起以前在村里生活的场景。”10月22日上午,84岁的原小村庄村民黄学敏走进本市首家社区文史馆后一边看一边感叹 。当天,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被搬进文史馆内,吸引了很多老居民前来参观。记者了解到,文史馆的建立离不开众多居民的参与,几百件老照片和老物件都是由居民捐赠的,甚至还有30年前参与拆迁改造的建筑工人将拿走的清朝年间的“土地庙”归还回来。而在馆内,长达5米的《小村庄老村全景图》卷轴让人眼前一亮,这可是居民徐延球口述给画家并且不断修改,历时三年才完成的作品。
600余年小村庄历史搬进馆里
“小村庄是青岛历史上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自明朝永乐年间先民就不远万里迁来,至今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了。”10月22日上午9时许,当记者来到小村庄社区新服务中心时,早有很多老居民早早过来 ,想要一睹文史馆风貌。
据阜新路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 ,此前老村民们就一直想要将小村庄的历史记录下来,希望建立一个文史馆将一些老照片、老物件等都征集起来长期保存展览,但是由于社区办公条件不好一直没有建成。“今年我们新建了社区服务中心 ,就萌发了建设小村庄文史展览馆的想法。”
记者了解到,这个构想一提出就得到了小村庄社区居民的响应。几百户居民捐出老照片、老物件等,文史专家、民俗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而社区的工作者也忙着跑档案馆、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将小村庄的历史结合实物展示等全面呈现出来。“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备,社区文史馆终于开馆了。”据介绍 ,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居民捐物出力,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记者注意到,当天小村庄文史展览馆的专属信封和邮票也发行,给前来参观的居民留个纪念。
建筑工人主动归还“土地庙”
详实的文字、图片资料讲述着600多年小村庄的发展演变史,而各种老物件呈现出老村民生活的各种场景。记者看到,小村庄文史展览馆总共60多平方米,一进门就看到一扇带有木栓的老木门,上面还挂着“五好家庭”的牌子。手推车、缝纫机、水缸、粮票、旧式电视机、照相机……这些老物件都被放在玻璃框架中,被精心设计摆放,让很多老居民回忆起以往的事情。
“你看这个结婚照是我捐赠出来的,里面的那个人就是我。”今年84岁的老村民黄学敏告诉记者,看到这些老照片和老物件,让她想起很多事情。“这些老物件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恐怕很少有机会看到,社区真是做了件大好事。”黄学敏说。
“除了老村民把家里保留的老物件捐赠出来之外,我们公开征集信息后,有一位当时参与拆迁改造的建筑工人主动打电话来,将一件石头制作的‘土地庙’归还回来 ,经过专家鉴定为清朝时期的物品,很是珍贵。”据社区于书记介绍 ,这名工人在拆迁改造时拿回自己家中珍藏了30多年,看到要建文史馆主动归还,让他们颇为感动。
民国时期和日占时期的身份证。
居民们捐献出来的旧式茶壶水杯等。
■链接
新社区服务中心同时启用
记者了解到,当天新的社区服务中心也同时启用。“我们社区有了新的办公场所后,还新增了一些便民服务措施。”于书记告诉记者,居民前来社区理发室还可以享受到优惠的服务,10月22日当天社区居民理发全部免费。而康龙温馨工作室也在社区内启用,有200多位心理专家可以为居民进行咨询服务。
“我们这里还有环卫工人大课堂,这里的电子阅览室等对辖区内的环卫工人免费开放,大课堂的一些培训课他们也可以免费参与进来 。”于书记说,小村庄文史馆的建成,可是为青岛社区添加了一处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阵地,除了居民可以前来参观外,他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些学校和社会组织带团来参观,看看以往的生活场景。
■特写
历时3年时间凭口述绘全景
除了一些老物件之外,记者看到文史馆内还有讲述过年习俗的长幅民间剪纸 ,还有从百岁老人到不满百日的婴儿手模制成的“梦”之墙,还有大型的复原小村庄繁荣街巷的泥塑作品 。“以前这条街比较繁荣 ,通过居民的回忆我们邀请泥塑大师历时一个月完成这个作品 ,让很多居民赞不绝口。”于书记说,当时村民的吃穿用等都是从这条街巷购买,可以说是小村庄的一条商业街 。而除此之外,小村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优秀人物及其简介等也都图文并茂呈现在大家面前。
记者看到,文史馆还收集了一幅小村庄的长卷画,是小村庄原始风貌图,长约5米。据介绍,这幅画是由小村庄人徐延球、王兴夫妇捐赠。此图历时3年,由徐延球口述、画家王昀执笔合作完成,细致描述了小村庄老村房屋、街巷、祠堂等原景。“当时我反反复复地先灌输给画家小村庄的整个风貌,细致到哪个街巷有一棵银杏树,祠堂是什么样的……”今年68岁的徐延球告诉记者,刚开始他自己只做了一幅草图,后来他索性到画家家里去一起不断地修改,总共历时3年才完成。“光是后来的装裱等工作也很繁琐,所以当这幅作品完成的时候我很小心地珍藏起来。”徐延球说,后来社区提出要建文史展览馆,并找到了他,他二话不说就答应把这幅画捐出来,希望让小村庄人和后代们看到以前的村庄全景。
文/ 记者 郝园园
图/ 记者 王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