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文史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便囊括了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它能绵延流传至今,足见其内在的生命张力与怡人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十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对文学、哲学、历史等的深刻了解,会促成人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些文化精华有利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认知能力与人文素养,它对一个人修养与性格的塑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倘若一个人重理轻文,缺少了人文素养的滋润,那么就如同将树苗从为其输送养分的土壤中连根拔起,无异于失去了生命的源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封建文明繁荣的明清时期,由文学、哲学、宗教等所组成的文化生态圈生生不息,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深入每个人的血液,并不能从人们的生活中抹去。不知你是否了解,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听到本国的传统民俗成为他国的文化遗产这个消息,你作何感想?一个缺失了人文底蕴的人无疑是不完整的生命,而丧失了文化之根,传统人文气息日渐减弱的国度更是令人悲悯的。中国需要建构起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而我们每个人更需要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用以文史哲为根基的文化教育来滋养自己的心灵。
昔日之星重现光华
文学、历史学、哲学专业是传统的基础学科,这种基础性也造成了它们的“泛化”性。有种说法同学们可能都听过:中文是“万金油”专业,毕业生什么单位都能去。事实也的确如此。文学、历史学、哲学之间是相通的,其毕业生流向出路基本一致,有在新闻出版单位担任记者和编辑的,有报考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有选择到中学或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专业教学、科研的,也有在国企、广告公司、咨询公司、投资公司、外服公司及银行、证券公司从事文秘工作的,另外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可见,供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的职业类型并不少。
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适应面较广,就业弹性大,非显性的就业机会其实有很多。在传统的媒体构成人员中,文史哲类毕业生便占到90%以上。像哲学专业毕业生可尝试从事记者职业。哲学专业侧重培养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毕业生思辨能力较强,看问题也很深入。同样是做记者跑新闻,新闻专业的同学开始时可能上手比较快,而哲学专业的同学由于思维方式更深入,对稿子的把握也就能更加深刻、透彻。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思考问题全面、客观、有条理,可胜任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职业,如市场分析员等,还可进入电视台、电台栏目组制作节目。
随着市场的发展,文史哲类专业人才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机遇一,传媒业发展需要文史哲相关人才
国内的传媒业对人才的职业化程度要求愈加严格,对从业者文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传媒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适合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在不断增加。毕业生可考虑的求职岗位已不再局限于编辑、记者,像策划、广告、发行、网站编辑等都可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视野。我国的图书发行市场正逐步放开,多数出版单位对发行人才都有需求。文史类专业毕业生若有较强的策划意识和良好的口才,在竞争发行工作岗位时就有很大的优势。国内广告业的人才需求也在激增,像广告创意、文案策划、广告销售等都是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
机遇二,教育机构欢迎非师范类文史哲毕业生
现在大部分师范院校已不再对口提供毕业生进入学校工作,很多学校也不再局限于吸纳师范类毕业生作为教师。故而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可不必考虑自己是否为师范专业科班出身,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就可成为一名教师。此外,社会上各种民办教育机构日渐增多,文史哲类专业毕业生不一定局限于公立学校,私人教育机构也是不错的选择。
复合型人才“星途”坦荡
文史哲类专业就业低迷的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产生了错位。很多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从事何种职业,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认为专业不适合就放弃,结果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同学认为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一定要与自己学的专业相关。其实,做非所学并不意味着学非所用。目前就业市场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学历史的完全可在旅游公司做旅游线路开发等工作,没必要追求专业完全对口。
文史哲类专业虽然学科跨度较大,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就业弹性亦较大,但此类专业由于替代性较强,因此缺乏独有的专业技能壁垒,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对于其他专业人才可能更加适合。用人单位对文史哲类毕业生的考核往往比理工类毕业生复杂,除学习成绩外,还要看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此外,文史哲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问题:一是人文素养不高,缺乏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二是专业面略窄,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三是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不够。
考虑到上述问题,让“丛林法则”带给我们一些启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就只能被环境淘汰。考入文史哲类专业的同学应在努力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文理兼学,在综合素质上下工夫。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开设有辅修、选修课程,同学们可辅修第二学位,广泛接触各类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如果在大学期间能及早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补充各种证书,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那么就会避免出现“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像复旦大学文史哲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都辅修了金融、保险等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得也很棒,在就业市场中给用人单位留下的是专业基本功扎实、知识全面的印象,颇受欢迎。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大学的中文、历史等专业增设了不少针对性强的方向。比如对外汉语这个新兴专业,将成为未来比较热的专业,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可直接免试申请对外汉语教学中级资格证。对文史哲感兴趣的同学可选择报考文史哲类专业中的这些“新兵”,而没必要热衷于目前的热门专业,现在的“热”未必会在毕业后给自己带来一片坦途。而且所谓的热门专业,是根据考生分数和划出的分数线差值后,得出的报考志愿比较集中的专业,热门专业只是社会关注度高、录取分数相对较高而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