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书记对《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精神的落实,对于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深入了解《文史哲》如何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努力推动中华很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角度独特,本书是《文史哲》编辑以亲历者的角度来讲述,呈现《文史哲》背后的故事,这让本书有了不一般的形态,亲切感人,不可取代。
●内容丰富,本书既有个人的编辑经历和体会,也涉及《文史哲》的历史、宗旨和定位,涉及《文史哲》如何如何触碰大议题,预见大势、介入大势、见证大势。
●深入浅出,本书涉及众多深入学术问题的讨论,但本书大多以综述的形式呈现,这样既能让读者一窥《文史哲》的学术深度,又能做到深入浅出,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对于学界的借鉴价值,《文史哲》之所以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在于其学术操守和担当,本书介绍了《文史哲》的“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策划经过,介绍了《文史哲》面对学术大议题所发起的重要学术讨论,这些问题都是“真问题”,学者讨论也是“真讨论”,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这对于学术界如何正视问题做好学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对于编辑的借鉴价值,本书讲述了作者《文史哲》的求职经过,参与的选题策划和学术会议,以及自己执笔的学术论坛纪要,尤其是作者作为学者,把学术论坛变成“干编辑”的现场,自己对于学者办刊的思考,等等,对于当下编辑都具有较大借鉴价值,也是重要的鞭策。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值《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2021年5月9日总书记在致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文史哲》及学术期刊界“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很好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回顾与梳理,其中既有求职《文史哲》的曲折与辛酸,也有钟爱学者身份而不甘心做编辑的纠结;既有深度认识《文史哲》之后的幸福,以及与之一起预见学术大势的豪迈,也有对“学刊专职编辑(学术编辑/学者编辑)”这一角色的审视与畅想。作者在书中观察并思考自己所在刊物的办刊传统与办刊理念,体察并分疏学者身份与编辑身份之间的张力,追问并设想学刊与学界的正当关系。读者从中不仅能了解《文史哲》编辑背后的故事,更能感知《文史哲》作为品质学刊的担当,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很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更加深刻的体味。
邹晓东,男,汉族,山东莱西人,山东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现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编辑部编辑,目前主攻中国儒家哲学、西方哲学。曾荣获两年一度的傅伟勋基金会—靠前中国哲学会亚洲哲学研究论文竞赛奖以及山东高等学校很好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出版专著:《意志与真知——学庸之异》《性善与治教》等。
编“先成婚后恋爱”
我真能成功入职《文史哲》么? / 003
一场始料未及的幸福“婚姻” / 006
“古今中外”四重语境下的《文史哲》办刊宗旨 / 010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史哲》办刊历程之我见 / 015
第二编为“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鼓与呼
“该人文学者登场了” / 023
“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是怎样炼成的? / 029
第三编亲历儒学与自由主义的新一轮对话
自由主义从激进转向务实 / 045
执笔邀请函:初稿与定稿 / 055
儒学与自由主义对话:替代还是融合 / 058
第四编和《文史哲》一起触碰大议题
重估孟荀二分的传统儒学格局 / 079
重审儒学与“五四”的关系 / 086
《文史哲》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大讨论 / 095
第五编预见大势、介入大势、见证大势
西方学界近年儒学研究新动向 / 135
儒学与“五四”能和解吗? / 155
迎接共和国人文学术的第三次大转型 / 169
第六编如何面对学者、编辑双重身份
我所想到的“七个关系” / 183
论“学者办刊” / 196
把学术论坛变成“干编辑”的工作现场 / 221
跋愿有识之士教我 / 239
发表评论